《教会史系列》 / 《教会史系列》之五 对话阿奎那 / 如何思考与言说神?(五)何为阿奎纳的救恩论

(五)如何思考与言说神?

我们从讨论阿奎纳的“类比式语言”,转而追问“何为阿奎纳的救恩论?” 对此,我有如下11点默想。

(1) 阿奎纳说,神的启示分两部分:特殊启示(类比式语言)+ 自然启示(也是类比式语言)。因此,保罗说的“明明可知”,是指“类比式”的明明可知,即可以在人的理性里被理解和领悟的。

(2)阿奎纳说,人所有的“思考与言说神”,不仅是在先天的“类比式语言”里进行的,也是在人对世界的后天经验里进行。后者符合亚里士多德哲学。

(3)这并不是说,人说的所有话语都是用类比式语言说的。对此,阿奎纳说,人的语言分成三种:1. 明白确定的语言;2. 类比式语言;3. 胡言乱语。但人说的关于神的本质与属性的话都是用类比式语言说的。人若说了第二种语言,却误以为是第一种或第三种,人就有可能被自己的语言欺骗了。(请举例)

(4)由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哲学得知,人的理性也分成两部分:先验理性+经验理性。前者包括了先验观念与先验的认知方法,主要是三段论的形式逻辑;后者指人根据先验理性对后天经验进行体验与反思的先天能力。阿奎纳认为,经验理性的基本方法,即人根据先验理性对后天经验进行体验与反思,也是在“类比式语言”里进行的。请注意:“类比式语言”具有一种先天的“意向性思维”结构。

(5) 这样看来,人的 理性说到底,就是人能够思考而拥有的先天能力和方法。这个能力与方法看起来有三个部分:1是先天概念;2是先天的形式逻辑(三段论);3就是“类比式语言”了。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人的先天思考能力与方法。上帝造人会思考,首先的对象当然是上帝自己。因此,人的理性包括了先天的类比式语言能力,也是顺理成章的。人思考神不得不用类比式语言,因为有限思考无限只能用类比式语言。

(6)问题是,人后来不要思考神了,人的语言越来越变成就事论事的直来直去的明白确定的语言了,就好像电脑的语言。这就是现代人的危机。技术进步了,但人却是不再追求信仰和自由的人了。人的堕落最终让人落得被机器取代的下场。可以说,“类比性”才是人类语言的本质。跟着类比式语言的丢失,类比式语言的意向性结构也丢失了。语言不再是认识神的媒介,而只是人为自己谋利的工具。就好像电脑程序成了人牟利的工具一样,人脑也成了人牟利的工具。这就是从阿奎纳到现代800年的历史。语言堕落了!从媒介堕落成工具。

(7) 关于阿奎纳的救恩论。阿奎纳认为,只有当人对圣经话语(即特殊启示)的理解与领悟,与人对世界经验(即自然启示)的理解与领悟达到一致时,人才真正明白并确定,他对救恩的理解与领悟来自创造主上帝的恩赐。若没有达到一致,“特殊启示”因为与“经验理性”之间有张力而显得隐晦不清。一个拒绝接受神的“特殊启示”的人,对“世界经验”里充满张力与隐晦的“类比式语言”的理解与领悟,往往是没有方向,任意发散的。(原罪论的根据)。

(8)神的“特殊启示”给人对“世界经验”的理解与领悟,提供了指南、引导、和最后的聚焦。人若拒绝了神的“特殊启示”,即便有了强大的先天理性能力和丰富的后天经验,很可能因为缺乏“指南、引导和最后聚焦”,而无法真正认识神的。(思考题:尼采是如何在救恩里失落的?)

(9)我认为,可以把阿奎纳的救恩论作如下表达: “透过类比式语言这个人思考与言说神的天然媒介,并人对世界经验的理解与领悟与对神启示(圣经)的理解与领悟达到一致时,神的启示与救恩才算真正进入到人的生命和信仰里来。这个过程就是人一辈子经历的得救与成圣的过程。”(请思考阿奎纳的救恩论是否与保罗的救恩论一致?与奥古斯丁的一致?)

(10)我发现,基督徒对于得救经验的切身体验,恰好与基督教对上帝“三位一体”的表达相一致。

“理性”一词强调“先天性”,即人作为万物之灵的先天本质与能力,对应《创世纪》启示的“圣父”吹进亚当口中的那口气。因此,“理性”是被造物“人”与创造者“神”之间先天的纽带与桥梁。—— “理性”对应“圣父”。

“经验”一词(经历+体验)强调“后天性”,即人后天所经历的一切经历,以及对经历的“体验与反思”。需要指出的是,若没有圣经的启示,人根本无法想象人的后天经验与圣灵之间的联系。但是《林前书》里明确启示了,“圣灵”在人的经历里“爱你拽你没商量”地赐人能力,保守与带领。若没有了圣灵恩赐人的经验,人的“经验理性”则是空洞的,徒有形式,没有内容的。—— “经验”对应“圣灵”。

“启示”一词强调的是,神在人的“理性”与“经验”之外,还另外赐给人遭遇“祂自己”的途径,就是这本“圣经”。《约翰福音》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福音》1:14)。因此,人来自“理性、经验与启示”的所有体验与反思,都汇集融合到一个点上,“在基督里”。阿门。—— “启示”对应“圣经”与道成肉身的“圣子”。

(11)这样看来,教会初期(1-3世纪)前辈们对神性“三位一体”的表达,并不是出于纯粹理性的思辨,而是出于基督徒对神救恩的切身经验和特殊领悟,然后才用“类比式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样,后人(基督徒)若没有自身对上帝救恩的第一手经验与领悟,他们对“三位一体”教义的真正理解与领悟也是不可能的。

(请思考,1. 阿奎纳的救恩论与保罗的救恩论是否一致?2. 与奥古斯丁的是否一致? 3. 与帕拉纠的是否一致?)

摄影作品《2020年4月:记录对阿奎纳救恩论的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