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主知道法利赛人听见他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 2(其实不是耶稣亲自施洗,乃是他的门徒施洗),3 他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4 必须经过撒玛利亚。5 于是到了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名叫叙加,靠近雅各给他儿子约瑟的那块地。
如果说,第三章是从耶稣的一场精彩对话开始,第四章亦是如此;只是人物与场景廻然不同了。但主题一脉相承,犹如交响乐前后相连的两篇乐章。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跟随主耶稣的脚踪,离开约旦河,来到了一座叫叙加的古城。(请注意,括号里的经文“其实不是耶稣亲自施洗,乃是他的门徒施洗”向我们启示了什么?)
4:6 在那里有雅各井。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时约有午正。7 有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来打水,
上次在耶城的一个屋顶平台上,明月星空,凉风习习,犹太人的老师尼哥底母深夜求见,谦卑有加;这次是在叙加城外古道老井之旁,艳阳当午,热浪逼人,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萍水相逢:一个是温良宁静、纯洁似羔羊的夫子,处于旅途的困乏之中,有需求;另一个生机勃勃、饱历人情世故,是生活在当地的妇人,有能力,有资源,也愿意帮助人。当耶稣向她要水喝时,妇人本应该自然而然,欣然答应。无奈,有一道无形的隔墙,历经 400 多年的累年积月早已筑成了,把“对话”中的两人,分割在两个互不来往、“不可能对话”的区隔当中了。且听耶稣的第一句话。
4:7 耶稣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 8 那时门徒进城买食物去了。
耶稣的第一句话;“请你给我水喝”,不仅把世人眼里牢不可破的种族“隔墙”,而且还把人神之间的鸿沟,一下子就推倒、填平了。这场流传万古的“对话”,从“不可能”里开始了。(注意:耶稣的门徒不在场,进城买粮食去了。这为后半章耶稣和门徒关于“面包”的对话,留下了伏笔)。
4:9 撒玛利亚的妇人对他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
从耶稣口里轻轻发出的一句话,还是让妇人大大地惊讶了。这大千世界,形形色色,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大,分隔是如此的自然,而人要打破分隔,却是如此的困难。 君不见,那些可恶的同性恋维权者,那些无耻的堕胎妇人,那些耸人听闻的原教旨主义者,那些刚着石心、硬着脖颈的无神论者,嗨,即便都是罪人,可还是如此地、各有各的不同的罪。如果人之间没有区隔,我们该如何活?教会该如何分别成圣? 当然,“对话”里的妇人没有想那么多。她也许眨巴着眼睛,对着眼前那似乎触手可摸的“隔墙”说,夫子,就在这里,你居然没有看见?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4:9)你居然不知道,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有一道“隔墙”?
4:10 耶稣回答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
妇人问,你居然不知道“这一切”?这一切传统?这一切习俗?耶稣回答:忘掉“这一切”吧!你若知道一件事,这一切又奈如何?一件事?什么事?那就是神的恩赐,还有与你说话的是谁。一锤定音!主旋律奏起。又是一个关于“Who”的启示!是啊。世人之间的差别(包括见解、立场、观点、认识、利益、习俗、思维、行为模式,等等),之所以变得如此巨大、如此不可妥协,乃是因为失去了神赐给人的宏大的坐标。一旦神重新进入人的坐标,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差距,就会变成无穷小了。 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纷扰时,我们当反思,神是否还在我们的坐标里?我们是否还记得“神的恩赐”,和‘给我水喝’的是谁?
4:11 妇人说:“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活水呢?12 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他还大吗?”
妇人的回答,合乎理性原则:既有对当时环境的客观观察,也有对双方身份的主观判断。妇人的意思是,夫子,你凭什么身份和权柄,可以无视那看不见的传统习俗?你又凭什么特别的能力,让我们从眼前的困境和规则里突破?难道你比他还大吗?
4:13 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14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耶稣没有回答“是否比他还大”,而是把她的视线,从可见的现实环境,拉回到不可见的天上去。这节经文(4:13)与经文(3:27)异曲同工:约翰说:“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是的,从目前的环境看,你说的对:我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另外,你确实是当地人;雅各也确实把井留给了你们;作为一个旅人,我也不想反客为主,说自己比你对这口井更有权柄。可是,妇人啊,你拥有这口井,又怎么样呢?喝了这井水,不是还要渴吗?如果我告诉你,我所拥有的,人若喝了就永远不渴,你又会怎样看待我呢?你还会轻易让我走吗?你会不问我是谁?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当我们最初与耶稣相遇的时候,耶稣也正是这样与我们说话的。还记得,那是什么时候?是五年前?还是十年前?如果淡薄了,难道不是耶稣藉着经文 4:13,再一次与直接我们对话吗?这次,我们还会让他轻易走掉吗?
4:15 妇人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
哦,不,你不要走掉,我要。我当然要。“永生”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个过分美好的概念。我猜想,你所说的“永生”,一定也包括现世的好处吧?这样我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了吧?我为什么要拒绝呢?再说,你可是白白赐给我的,对吧?在妇人兴奋的语气里,我们也许还闻到一丝嘲讽的语调:这是真的吗?(现代版本:罪得赦免?白白的恩典?好啊,为什么拒绝?我要啊!可是,这是真的吗?耶稣真的可以使我们重生吗?这可能吗?)
4:16 耶稣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
一个变奏。低音部大提琴响起,旋律变得凝重缓慢。耶稣说,叫你丈夫来,虽然语出突然,其实也算顺理成章:既然你要这活水,你就把你丈夫也叫来,我可以一起赐给你们两人。但这个出其不意的命令句,毕竟把妇人从刚才的自鸣得意里惊醒过来,拉回到了沉重的现实。耶稣的这句话,与不远处约旦河上的另一个男子口中所出的,遥相呼应: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4: 17 耶稣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18 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
妇人迟疑了,但还算坦白:对不起,我没有丈夫。耶稣继续跟进:你的话不错,但有虚假掩藏的一面。但我所说的,都是真实的。对不对?我了解你的过去,包括你企图掩藏、不愿面对、希望忘掉的过去。-------我不禁联想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堪回首、沉重的历史包袱,其中充满了悔恨和遗憾。人的虚妄性,往往在于,不断地从“过去”逃离出来,又不断地被抓回去。多么像喝了这井水,喝了再渴,渴了再喝。如果人可以从“过去”里逃离,也就不用再徒劳往返,每天来这么远打水啊!感谢主!我注意到:耶稣在这里,没有用“对或错”、“义或不义”的概念,(“不是要定世人的罪(3:17”),而只用了“真实”(Truth)的概念,来启示我们走出黑暗: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耶稣启发妇人,你如果觉得眼前的一切是真实的,那么,我告诉你,在你的“过去”里已经发生的,与在你的 “将来”里即将发生的,在我里面,都同样是“真实”的,毕毫分明、真真切切地记在我这里,任何虚假与掩藏都改变不了我这里的“真实”。 嗨!我感叹,我的过去里发生的一切,也毕毫不差地记在耶稣那里啊!这个直面“真实”的过程,不正是一个重生的基督徒认罪悔改、“光暗分开”的过程吗?只有在 “Truth”里,“过去”、“将来”与“现在”要融合起来,“永生”的概念也就会渐渐地向我们显现出来了。(注意:“真实”(Truth)是这场“对话”里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后面 4:23 经节里会被再次提起)。
4:19 妇人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20 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至此,妇人逐渐认识到了耶稣的先知身份,可以与尼哥底母平起平坐了。妇人当然也要虚心求问了;她所问的,表面上看是关乎“敬拜”的地点,实质上与尼哥底母如出一辙。尼哥底母问:“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3:4)。妇人问:先生,我已经生为撒玛利亚人了,岂不是要我再生一次,然后离开我们的山、去耶路撒冷敬拜神吗? 其实,面对上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尼哥底母之问”。比如,在现代教会里有一个常见的“尼哥底母之问”:我已经“决志/受洗”了,岂能没有“重生”呢?如果没“重生”,岂不是要再麻烦牧师给我做“决志/受洗”?这世界上,从古到今、形形色色的 “尼哥底母之问”,都可以归结成:我该如何(How)做,才能进神的国? 感谢主!读到这里,我看见了三道屏蔽,阻碍了我们从耶稣那里领受生命。第一道屏蔽是“肉身的局限”(包括“物质的迷惑”):世人总是相信可见的物质世界,难以相信不可见的属灵世界:“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活水呢?”(4:11)。第二道屏蔽是“传统的成见”(包括“理性的阻拦”):妇人问:“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4:9);现代翻版:你与我许多问题上志不同、道不合,我该不该给你水喝?最后一道屏蔽,也是最顽强、最隐蔽、最可怕的屏蔽,就是“宗教的外壳”:“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现代翻版:既然你对经文的理解与我的有很大的出入,本教会该如何欢迎你啊?)任何宗教(包括基督教),一旦离开了耶稣所赐给生命,成了教条、仪式、字句、律法,不仅叫人死,还叫人“相咬相吞”,互不相容。我看到许多人,好不容易突破了前两道阻拦(物质和理性),终于走进了教会,成了一名基督徒,却卡在最后一道屏蔽(宗教)里,穷其一生,始终在“尼哥底母之问(我该如何)”里面打转,最后还是与“重生”的恩典无缘;或者曾经得到的“生命种子”也日趋枯萎、窒息了。这就是一个“基督徒”与一个“重生的基督徒”的区别啊!弟兄姐妹啊,我们当如何地警醒啊!
4:21 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耶稣说,妇人啊,忘掉你脑子里所有的宗教规条吧!因为不同宗教之间的外在形式(例如敬拜的地点、方式、礼仪、对经文字句的理解,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真实”:敬拜对象的真实。你不是承认我是先知吗?孩子,让我告诉你,你当信我!不要成为宗教的信徒,而要成为我的信徒。(自我提醒:不要仅仅成为一个“基督徒”,而要成为一个“重生的基督徒”!前者敬拜的对象是耶稣生命以外的全部东西,包括耶稣的话语、教导,唯独没有耶稣的生命;后者敬拜的是“又活又真”的耶稣的生命,因此也包括了耶稣所赐的一切恩赐。) 在这里,我还注意到,耶稣在回答“地点”问题前,意味深长地嵌入一个新的概念:“时间”。耶稣说:“时候将到”,英文是:the hour is coming(时候正在到来),这个“主题(Motif)”一出现,原本流畅的旋律,顿时有了某种紧迫感和现场感。我们会发现,这个“Motif”在后面反复出现,逐渐加强(4:23),到了耶稣与门徒对话时,达到高潮(4:35)。
4:22 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
这里的复数“我们”指谁?从最深刻的意义上,当然是指“三位一体的上帝”。从浅层的意思看,妇人可以将之理解成“上帝的选民犹太人”,符合耶稣当时的身份。那么,“我们”知道什么?对于同为外邦人的我们来说,要特别注意这个信息: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为什么不是中国人啊?因为,这是上帝的旨意。至此,也许妇人反而纳闷了:既然如此,敬拜不在我们的山上,可以理解,为什么又不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不是你们犹太人的宗教中心吗?妇人啊,你问得好!让我启示你,这个问题的回答,与“时间”有关。因为…….
4:23 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
妇人诧异,你说的“the hour is coming, it is now here”是什么意思?此刻此在,我在井边打水,你路过求水喝,这与神有什么关系?就算你是先知,你可以告诉我关于神的知识,但你说,“此刻此在”就是敬拜了,你说的不合情理啊。-------哦,在古老的雅各井旁,耶稣不仅对面前的妇人,也对 2000 多年以后的我们,启示上帝的奥秘啊!按照定数,从摩西到耶稣,1600 年过去;从耶稣到现今,2000 多年过去。可是,耶稣说,那又有什么呢?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the hour is coming, it is now here)。耶稣对妇人说出的每一句话,不正也跨越了时空,直接进入我们的生命,“此刻此在”与我们面对面相遇?在我们每一个人与耶稣相遇那一刻,律法时代结束,恩典和圣灵时代开始!因此,耶稣说,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而是在你们的“心灵与诚实”里面! 这怎么可能?借用尼哥底母的口气:怎能有这事呢(3:9)?耶稣该如何向妇人(还有我们)解释这上帝的奥秘呢?哦,伟大的耶稣!他居然用一个最简单、最直白、人人都可以懂的概念“真实”,作为切入口,单刀直入进到问题的核心。耶稣说,妇人啊,记得吗?我曾说:“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4:17-18)”所以,你一定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我也说过,敬拜的形式、地点不重要,敬拜的“对象”一定要是真的。你也同意了,对不?现在,让我再启示你:如果“敬拜者(Worshiper)”自身是假的,那会怎么样呢?一个“假敬拜者”的敬拜,当然是徒劳的,对不对?所以,就有一个“敬拜者”自身是否真实的问题。那么,谁是“真的敬拜者(True Worshiper)”?(就好像我们在第三章里问的问题:谁是“那信他的”?)。不是那些讲究外在形式者,死扣经文字句的人,乃是用“心灵与诚实”的敬拜者。那么,我们的问题,又转换成另一个形式的“尼哥底母之问”:我该“如何”用心灵与诚实敬拜神?注意:又是一个我如何 How?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当你发现,我们的问题绕来绕去,又绕回到“How”上去了,而且“How”的主语仍然是“我”,你是否像我一样,感到诧异呢?诧异人类的的顽梗。感谢主!在第三章里,主耶稣已经启示我们,只有理解了 How 背后的 Why, What, Who,我们才能真正理解 How。求主再次启示我们!------Why:为什么“人要用心灵与诚实去敬拜神”? 因为上帝是个灵(4:24),还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4:23)也就是说,神是主动者,而人是被动的。神寻求这样的人,并且只要这样的人来敬拜他,因此,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蒙神悦纳。What:什么是敬拜(Worship)?真正意义上的“敬拜”,由神主动、由人回应的、神与人之间的亲密交通,这种“亲密的交通”可以用约翰一书 1:1 所说的,“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来形容。Who:敬拜的对象是谁?敬拜的发起者又是谁?敬拜的对象是神,敬拜的发起者也是神;敬拜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是神的旨意;如果不是神的主动,坠落在罪中的人是无法见到神的面,当然也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敬拜神了。这样,关于 How,我们就有了亮光:“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3:3);如果不能见神的国,当然也就谈不上与神交通,谈不上真正的敬拜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若不重生,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敬拜者!换言之,唯有经历了重生,才能真正用 “心灵与诚实”来敬拜神! 特别要指出的是,有时候,我们会把“心灵与诚实”一语理解偏了,将其作为“无需用心用脑去读圣经”的借口。对此我们下面再讨论。
4:24 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Spirit)和诚实(Truth)拜他。”
上帝是个灵,人唯有在“灵”里才能敬拜神,这不难理解。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二条:“诚实”呢?其实,此处“诚实”对应的英文是“Truth”。中文“诚实”偏向于一个人“主观上的意愿”,而英文 Truth 一词着重于“客观上的真实”。所以,我们误解了,以为只要我在主观上“诚实”了,我就在客观上也“真实”了。其实不然。我禁不住联想到第三章里的“光明”与“黑暗”的隐喻。什么是“真实的”?在世人的观念中,凡存在的,都是真实的。但是,用圣经的观点看,存在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这世界上存在的许多东西,是以谎言的形式存在的。为什么?因为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谎言之父”,就是撒旦!撒旦是存在的,它也是一个灵,但是“谎言的灵”。世界上所有的“谎言”之所以存在,不是由于“人的主观”,而是出于“撒旦的客观”,撒旦是一个客观存在。在第三章里,我们提到过,“重生”是上帝在人心中的二次创造,就如创 1:3“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原先“混沌空虚、渊面黑暗”的人心,也开始分别光与暗了。一个没有重生的人,就是仍然活在黑暗中的人,需要一步步从黑暗里走出来,(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 3:21)。所以说,我们敬拜神,不仅要用“心灵”,而且我们的“心灵”,还要跳出黑暗的包围,回到“真理”中,才能真正与神沟通。
4:25 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26 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
请注意,在约翰福音的记载里,这位无名无姓的撒玛利亚妇人,却是第一个除施洗约翰和耶稣的门徒以外的普通人,看出了耶稣是弥赛亚,并向众人传布福音。哈利路亚!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弥赛亚的真光,是如何在妇人面前透露出来的。 妇人的第一句话:“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4:9)犹太人就不能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这不是谎言是什么? 传统和习俗也可以是谎言。妇人的第二句话:“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活水呢?(4:11)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他还大吗?(4:12”“活水”一定是物质的水吗?你可以凭外表断定眼前的人的真实身份?妇人的第三句话:“我没有丈夫。(4:16)”是吗?你真的没有丈夫吗?从来就没有吗?妇人的第四句话:“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4:19)” 不对,应该敬拜的地方,是在人的“心灵”与“诚实”里!妇人的第五句话: “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好!你终于说对了。妇人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出了黑暗(谎言)的包围,来到了光明面前:“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 我不仅感叹,当我们与圣经里的耶稣相遇时,我们能否借着圣灵的帮助,从谎言中出来?如果我们不能从谎言里出来,而继续笼罩在谎言的迷雾里,或者带着“谎言的眼镜”来读圣经,我们所看到的耶稣,岂会是真的耶稣?
4:27 当下门徒回来,就希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只是没有人说:“你是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她说话?”28 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29“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30 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
显然,门徒此刻也迷失在谎言的迷雾里。看到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对话,他们只是希奇,却没有问其中的真理。可见,人陷入黑暗的一个后果,就是不知道还有自己不认识的真理存在(否则就会问了)。妇人留下了水罐,让门徒们继续希奇去,她自己进城去,帮助其他人从谎言里出来。哦,这可是四百多年的传统习俗所积淀的谎言啊,迷雾重重,岂是说出来就出来? 有弟兄姐妹把“心灵与诚实”当作一简单容易的事,在我看来不可思议啊!要知道,笼罩在我们心灵上的谬误和谎言,是由撒旦为我们每一个人量体裁衣、精心制作出来的;有理论体系的支持,又有自身经验做见证;厚实严密、密不透风,靠人自身的力量毫无突破的希望(人岂是撒旦的对手?)唯有在耶稣的真光面前,光与暗分开,黑暗溃不成军。圣经是我们战胜谎言的希望。让我们祷告,让更多的真光正借着圣经进入我们的心,驱赶我们心灵上的黑暗。
4:31 这其间,门徒对耶稣说:“拉比,请吃。”32 耶稣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
现在,我们进入第四章的下半篇。门徒从城里买了面包回来,看到耶稣与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说话,觉得希奇,但也不多问,甚至觉得不值得问,就好像觉得不值得与撒玛利亚人说话一样(习俗的谎言)。妇人留下水罐,急匆匆走了。耶稣与门徒的对话,从最奇怪的一问一答开始。
门徒:拉比,请吃。看来,两个肉身的人相遇,对话从肉身的需求开始,是很自然的。耶稣虽然是神,但同时又是一个完全的人。肉身的人(妇人、门徒)总是首先看到耶稣肉身的一面。肉身本身成了认识真理的遮拦。妇人在第二句问话里经历过类似的阻拦: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到活水呢?可见门徒的困难与妇人是一样的。
耶稣: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耶稣的回答,犹如一石落水,在门徒的脑中,激起了一个斗大的问号:门徒再故作镇静、不闻不问是不可能的了。这句经文,与前面 4:10 经文: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是同一个主题(Motif)的重复。
亲爱的弟兄姐妹,在我们与耶稣的遭遇中,有没有类似天马行空、云里雾里的经历? 也许你会说:没有,因为我们早已接受耶稣是神的事实,所以对他的任何“神话”,不会惊奇了。可是,也许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不吃惊、不希奇,把一个活生生的、道成肉身的耶稣,变成了一个没有生命的神话人物了。对神话人物,还有什么可吃惊的呢?信就是了!可是,这样一来,读《圣经》与读《西游记》有什么区别?难怪读来读去仍然在“童话版”里打圈圈。也许,我们需要把“童话版”的圣经放下,与门徒们一起追寻 “道成肉身”的脚踪。且看门徒对耶稣这句无厘头的“天话”如何反应?
4:33 门徒就彼此对问说:“莫非有人拿什么给他吃吗?”
是啊,难道我们不在的时候,有人送食物来?是那刚刚离开的妇人给你食物了?当然没有。那你是什么意思?好!门徒终于发问了!门徒发问,说明他们发觉自己有所不知了。(我们不问,是因为我们觉得都知道了。)门徒前面希奇,却不问,是因为门徒自信已经知道答案,与撒玛利亚妇人,还能聊什么有意义的话题呢?不可能。现在耶稣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门徒不得不希奇了。莫非有人拿什么给他吃吗?可惜,门徒脑中的“莫非”,与耶稣的意念,还是一个天地之差(天与地有多远,耶和华的意念与人的心思就有多远)!如果我是当时的耶稣,一定会叹气说,嗨,叫我怎样与木头说话呢!记得耶稣多次碰到类似的困难。尼哥底母曾问:我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呢?妇人也曾反唇相讥: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到活水呢?现在门徒又胡乱猜测说:莫非有人拿什么给他吃吗?可见,突破物质的外壳是多么不容易啊! 好吧,就算我们现在明白了,耶稣指的是“属灵的面包”。耶稣啊,我正想要请教你,这“属灵的面包”到底是什么?且听耶稣如何向门徒,还有今天的我们,解答这个极其抽象、却致关重要的难题。让我们低下头来,谦卑地向主请教说:主啊,求你教导我们。在第三章里,你曾教导我们“重生”;在前面经文里,你曾启示我们生命的“活水”;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属灵生命的成长,离不开“灵粮”的供应。但是,“面包”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具体、太物质了,而“灵粮”的概念,对我们来说又太抽象、太玄妙。“灵粮”到底是什么呢? 是神的话语吗?因为马太福音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说的一切话”(马太福音 4:4)。可是,我们又如何能够区别,对神的话语的饥渴是“头脑的”饥渴,还是“心灵的”饥渴?如果误把“知识”当“灵粮”,且不要成为“头脑发达、心灵干枯”的基督徒了吗?太重要了。主啊!今天我与你相遇,就一定不放你走了。你一定要告诉我,你此刻对门徒说的、我们还不知道的“食物”,到底指什么?
4:34 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 My food is to do the will of him who sent me to accomplish his work.
现在,让我们没有半点含糊、逐字逐词来消化这句重要经文吧!耶稣说:My food is to do the will of him who sent me to accomplish his work。My food is to do 。我的食物对应的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动名词”(to do )。如果说,物质的食物可以使肉身的生命得以维持和成长,那么这个“动名词”对应“动作”一定也同样可以使我们属灵生命的需求得以满足。让我们继续看耶稣的回答:to do the will of ……。哦,是遵行一个旨意。谁的旨意?the will of him who sent me to 。谁?那差我来的、赐我生命和生命意义的那一位!离开了他的旨意,我的生命片刻就成了无根之本、毫无价值、没有意义。可是,耶稣啊,“旨意”与“生命”有什么关系?耶稣说:关系大了!比如说,我(耶稣)在地上的生命,就存在于他(天父)的旨意当中;如果我的生命从天父的旨意里脱节了,就等于在源头上切断了(还记得葡萄枝子与葡萄树的关系?)太抽象了,求你再赐给我一个比喻。好,我再给你一个比喻。(感谢主!他赐给我这个比喻,我愿意与诸位分享。)你可以把“活在旨意中的生命”比喻成“人体里的细胞”:每一个细胞,即是一个独立的细胞层次的生命;同时又归属于更高的、人体层次的生命。每个细胞时刻活在人体生命的旨意(意义和价值)里,与人体须臾不可分离;一旦脱离了人体,就等于从更高层次的生命(人体)给它的旨意里失落了;也许还能凭自己存活片刻(几秒钟、几分钟、甚至几天),但它的生命从更高层次来看已经结束了,因为它再也不能 do the will 了。换言之,细胞一旦不能 do the will 了,就等于失去了(超越细胞自身层次的)生命。所以说,do the will,就好比它的“生命的粮”,有了灵粮的供应,细胞的生命就得以维持、满足、壮大。同样道理,作为被造者,人拥有一个超越肉身生命的更高层次的生命,也就是人的“属灵生命”,与上帝在创世以先、在基督里造我们的旨意密切相连。唯有在神的旨意里“do the will”,人的属灵生命才真正活着、满足,并充满成长的机会;就好像人的“肉身生命”有了物质的食物,就活着、满足、并充满成长的机会。所以,耶稣说,我的灵粮就是“do his will”;每当 do his will,我就感到喜乐和满足;一旦停止了 do his will,我就饥渴难熬,没有满足。在去加利利的路上,耶稣(除了肉身的饥渴以外)正在迫切地感受到属灵生命的饥渴。这正是门徒们无法理解、没有体会的。(我们能理解、有体会吗?) 现在,请容许我抓住主耶稣不放,再问一个重要问题。主啊,我们吃这灵粮,是为了什么呢?耶稣回答说:To Accomplish His Work,即“为了完成他的工”,就好像细胞存在和成长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人体要它做的工。到此,我们对经文 4:34 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What?To Do His Will;
Who?Of Him Who Sent Me;
Why?To Accomplish His Work。
感谢主!这就是我们的神!这就是神亲自给我们的回答。有了耶稣启示的光照,我甚至可以解答一些附加题了:人吃面包为了什么?是为了吃了再饿,饿了再吃,一直到死?当然不是。如果离开了灵的生命,连物质面包的意义也顿时成了虚空;唯有在属灵生命的意义里(to do his will to accomplish his work),我们才能找到物质面包的极终意义。我还回想起,在与尼哥底母的对话里,耶稣曾指出过:如果没有在灵里重生,连肉体的出生最终都成为无意义。在与撒玛利亚妇人的对话里:耶稣曾说,如果没有生命的活水,人即便喝了再多的井水,又有什么用呢?喝了再渴,渴了再喝,一直到死。耶稣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啊!
行文至此,我还有一个附加题,愿意与大家分享。为什么耶稣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难道说,吃了生命的粮,就可以不再饿?吃了一次就可以不吃?难道 To Do the Will, 一次就够了?在我看来,如果这个问题想不明白,还是无法真正理解耶稣所说的“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 感谢主!我认识到,“生命之粮”赐给人的“满足”,不像虚空之物(例如:物质的面包、这井里的水)最终必定归为无有,而是实存的、永不失去的。这种“满足”是如此的美好,一直新鲜活泼,永不朽坏,不断转化为我们属灵信心的“实底”与“确据”。哦,当然,有时候,“谎言”会像沙尘暴一样卷土重来,把这种“满足”掩蔽起来,让我们觉得美好的感觉过去了,消失了,不再新鲜了,天空灰暗无光。但随着岁月的尘埃被抹擦干净以后,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这些“满足”仍然像黄金一样没有褪色,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与我们属灵的、永恒的生命同在!哦,感谢主!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理解了经文 4:34 “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的深刻含义。也让经文 4;14(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4:14)成了我生命的一个经历。
4:35 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原文作 “发白”),可以收割了。
我不知道,在场的门徒是否听懂了耶稣的解释?他们脸上有怎样的表情?但我们知道,主耶稣意犹未尽,尽情发挥,从手中的面包,引申到更加广阔的境界:你们看啊!那满地的绿油油的庄稼,你们岂不说 ‘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这时候,门徒原先迷糊的属灵眼睛,也许突然有了亮光;穿过物质外壳的阻拦,门徒们的灵(Spirit)终于与主耶稣(Truth)相遇了。耶稣说,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什么时候到了?是庄稼发白、可以收割的时候到了;是我们的灵与道成肉身的耶稣在地上相遇、相知、合一的时候到了。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在我们属灵的田地里,如今仍是顽石烁烁、芳草凄凄,还是稻谷发白、丰收在望?
4:36 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37 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38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39 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
哦,伟大的耶稣,在这短短的经文里,用充满意象的言语,表达了三个层次的对应关系:第一层次:从“物质的面包”到“田里的庄稼”;第二层次:从“属灵的粮食”到“庄稼的收割(做工)”;第三层次:从“积蓄五谷(做工)”到“永远的生命”,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物质的面包使人喜乐满足,属灵的食物亦是。于是,“快乐”由此而生。这是约翰福音第二次出现“Joy”一词。第一次是在经文 3:29:娶新妇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新郎是谁?就是那“撒种的”;新郎的朋友是谁?就是那“收割的”。现在,新郎不仅听到声音而喜乐,更有了参与的喜乐。哦,我看见了:新郎(撒种的)和新郎的朋友(收割的)一同快乐;在快乐里,一同兴旺、合二为一了!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我曾觉得这句经文不好理解。难道“收割”不是一种“劳苦(Labor)”吗?哦,在人看来,当然是。那么,耶稣为什么说,你们没有劳苦呢?感谢主!耶稣自己的话语,给了我们启示:因为“收割(做工)”就是“吃灵粮”。对于一个健康的人,“吃”当然是一种享受了;除非一个生病、没有胃口的人,“吃”才会变成劳苦;同理,一个灵命健康的人,“收割”即按神的旨意做工,当然是无与伦比的享受,不是吗?这种享受是谁给的?是撒种的给的。那么,撒种的人是否劳苦?是的。撒种的人被举起,为撒下的种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就明白了 4:38 后半句的深刻含义: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在英文里,用词更加清晰:You have entered their labor,直译就是,你“进入”(enter)了他人的“劳苦”(labor)。我们是否还记得,耶稣曾把“属灵的重生”比喻成妇人的“生产”,也就是 Labor 了。
当我们把这些珍珠般地、散落在不同章节的经文,作为音符细心地串连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一部意象丰富、气势恢弘的交响曲从天而降。哦,这交响乐的主题仍然是“重生”:收割的进入了撒种的劳苦(Labor)里“重生”!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
4:40于是撒玛利亚人来见耶稣,求他在他们那里住下,他便在那里住了两天。41 因耶稣的话,信的人就更多了。42 便对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
“撒种的”与“收割的”一同快乐!是的,“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耶稣的话语来。:主耶稣就是那“撒种的”。只有耶稣自己的话语,才是有权柄、有生命的“种子”。唯有我们从圣经里,听到耶稣亲自与我们说话,我们才会如经文 4:42 所说的:“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愿神丰富的恩典和荣耀的大能,藉着他自己的话语,祝福我们每一位愿意谦卑自己追求真理的弟兄姐妹。 阿门!
(第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