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36

3:22 这事以后,耶稣和门徒到了犹太地,在那里居住施洗。23 约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为那里水多,众人都去受洗。24 那时约翰还没有下在监里。3:25 约翰的门徒和一个犹太人辩论洁净的礼,

“这事”指尼哥底母深夜拜访耶稣。现在,耶稣和他的门徒,来到了犹太地的乡村。这一次,约翰把叙事的主角,从耶稣和他的门徒,转移到了施洗约翰和他的门徒,因为,他们也在犹太地乡村的哀嫩。在干什么?与耶稣和门徒一样,在那里为人施洗。我们因此也注意到了,这两件看似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其实有着玄妙的联系。如果说,耶稣与老尼的对话是从关于重生的抽象概念的讨论开始,那么,这里的对话,则从同一主题的具体礼仪进入:约翰的门徒和一个犹太人辩论洁净的礼。

犹太人看重“洁净的礼”,说到底还是为了讨耶和华的喜欢,因为耶和华是圣洁的;人若不洁净自己,就断不能见神的国。这次对话从洁净礼的辩论开始,倒是合乎情理了。这应该也是约翰把两个故事,安排在同一章节里的原因了吧!

3:26 就来见约翰说:“拉比,从前同你在约旦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对话虽然发生在约翰与他的门徒之间,最初灵感的火花还是从耶稣身上冒出来的。一上来,对话的张力就不小:“拉比,从前同你在约旦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用现在的基督徒的话来说,就是:牧师啊,对面的教会来了一个新牧师,众人都到他那里去了;或者,弟兄啊,另一个查经班越来越火红了,众人都到他那里去了。从辩论“洁净的礼”,到讨论“谁主办的洁净礼吸引更多的人”,我看到了一条转换的轨迹:那最初由耶稣产生的张力(神与人之间的张力),不知不觉中被偷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张力了。其实,前者(人与神之间的张力)是正常的,如果没有倒是奇怪的;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张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撒旦的迷惑。在今天的教会里,张力的转换是否也经常发生?

3:27 约翰说:“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

施洗约翰毕竟不是一个平常的人。对此人,耶稣曾经评论,虽然没有行一个神迹,却比众先知都要大。这不?约翰一开口,就拨乱反正,把已经掉到地上人堆里的视线,重新拾起,拉回到天上去。弟兄啊,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讲得多好!岂止是属灵的事情,即便是属世的事情,不也是一样吗?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能得什么?

3:28 我曾说‘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们自己可以给我作见证。

看来,真理总是简单的。这里就是一个:我不是基督。可是,即便这样简单,用在人的身上,还是难。约翰说,兄弟啊,我不是经常提醒过你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真理。你们应该为我做见证才对啊!见证什么?见证我说过的“我不是基督”这个真理(Truth)啊。为什么这个真理如此重要?因为这是关于 Who 的真理。在耶稣与老尼的对话里,当老尼问:“怎能有这样的事”后,耶稣就启示他把视线,从 How 转移到后面的 Who.: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3:11)。施洗约翰这里的回答,与耶稣的启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不是那位在洁净礼仪背后、赐人生命的基督;我也不是那位像风一样随己意吹在人身上、赐人重生的基督。

我再次联想到,在教会团契里,我们也听到牧师(或长老、或弟兄姐妹)说:我不是耶稣,所以我讲的只是对耶稣话语(真理)的认识而已;我的认识里面有漏洞、不完全。可是,弟兄啊,你们为什么总是觉得我在说客气话?当发现我的话不完全符合你所理解的真理的时候,为什么总是那么吃惊?那么情绪激动?似乎天要塌下来一样?更糟的情况是,教会里经常有人,还真的忘了“我不是基督”(任何人都不是基督)的真理,还经常不自觉中以为自己就是那位赐人真理和生命的基督呢!许多使人纷争的困扰不都是由此而生吗?

3:29 娶新妇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The one who has the bride is the bridegroom. The friend of the bridegroom, who stands and hears him, rejoices greatly at the bridegroom’s voice. Therefore, this joy of mine is now complete.

我喜欢这里的隐喻:新郎娶新妇,多么童真的美!这也是约翰福音第一次提到“喜乐”(Joy)一词。今天教会里一个受欢迎的讲道题目,就是基督徒如何才能做到常常喜乐?也许这段经文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发。约翰是一个性情爽真的汉子,在说明“我不是基督”的真理以后,抑制不住内心涌出的喜乐,情不自禁地说,我也不是娶新妇的新郎。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新郎的朋友,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哦,原来如此。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朋友等新郎整整等了一辈子了。根据路加福音 1;41-44记载:伊利莎白一听马利亚问安,所怀的胎就在腹里跳动,伊利莎白且被圣灵充满,高声喊着说:“你在妇女中是有福的,你所怀的胎也是有福的。我主的母到我这里来,这是从哪里得的呢?因为你问安的声音一入我耳,我腹里的胎就欢喜跳动。那来自母胎的欢喜跳动,到如今才完全满足了,因为等了一辈子的新郎如今终于出现了。了解到这样的前提,我们才会真正理解,约翰为什么会说: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因为这位朋友非同一般,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与这位新郎相遇:他生命的全部事业,就是把新郎婚礼的消息向众人广而布之。约翰的不平常之处,在于他清楚明白上帝在他生命中的旨意,而他的生命也一直都活在上帝的旨意中。作为一个重生的基督徒,我们是否也明白上帝在我们生命中的旨意?我们目前生命中抓住不放、苦苦追求的事业,是否也是主耶稣基督在地上追求的事业?如果我们对此是否定的,我们的喜乐又能从哪里来呢?如果我们的喜乐是从世界来的,不是从上面来的,那就难怪我们的喜乐为什么不能持久,为什么总像过眼云烟一般,稍纵即逝,不能持久满足了!

3:30 他必兴旺,我必衰微。He must increase, but I must decrease.

在原文的叙事框架里,这句经文的指称明确:“他”是指耶稣;“我”是指“施洗约翰”:“他”从天上得能力,“他”的事业必定兴旺;“我”从地上来,“我”的事业本从属于“他”。关于施洗约翰的生平,我们在后面的叙述中会有更多的了解。他在地上的生命,犹如一抹绚烂的流星,短暂却惊心动魄。坦白说,在刚刚信主那年,每次读到经文 3:30,总感觉有一股宿命的寒意,令我唏嘘不已:为什么因“他”兴旺, “我”必要衰微呢?难道就不能“他”也兴旺,“我”也兴旺?难道“我”的事业不能与“他”的事业连在一起?难道我此刻所喜爱、并努力追求的事业,不能也是“他”的事业? 现在我知道,这一切犹疑和不能放下,乃在于我们没有像施洗约翰一样,完全活在上帝的旨意里;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恩典”,什么是 “重生”:为上帝而活,成为上帝荣耀的见证,就是“恩典”与“重生”。对于施洗约翰来说,新郎出现之刻,正是礼炮响起、约翰生命登峰造极之时。世人不认识新郎耶稣,又岂能认识他的礼宾约翰呢?我们基督徒是否也听到了我们生命礼炮的响起?

关于经文 3:30,我还有一个问题。在原文的框架里,“他”是耶稣;“我”是约翰,那么,当一个重生的基督徒读到这句经文,联想到自己属灵生命成长的经历,也像约翰一样,心中充满喜乐地宣布说:他必兴旺,我必衰微;在我们的感动中,“他”又是谁?“我”又是谁?且让我再一次借用“光明”与“黑暗”的隐喻吧!当上帝对我说,要有光,光就进入了我的心;我原本“混的空虚、渊面黑暗”的内心世界,就有了光与暗的分开。于是,我内心中“行真理的”也欢欣雀跃地“来就光”,并欣喜地发现,一切美善都在上帝里面得以成全(So that it may be clearly seen that his work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God)。于是,圣灵感动我们欢呼:光明来自耶稣,必然兴旺;黑暗来自亚当,必然衰微!所以,“他”是我的“新我”;“我”是我的“老我”。施洗约翰当年充满激情的感叹,正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重生得救的欢呼的先声!

3:31 “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从地上来的是属乎地,他所说的也是属乎地。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He who comes from above is above all. He who is of the earth belongs to the earth and speaks in an earthly way. He who comes from heaven is above all.

经文 3:31 与经文 3:6“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相对应,并且强调了三点:(1)从天上来的权柄高于属乎地的,因为,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2)从地上来的不能够升到天上,因为,从地上来的是属乎地。(3)属乎地的口中所出的话语,也是属乎地的;因为,他所说的也是属乎地。因此,任何地上的人,如果没有从灵里“重生”,即便把圣经的话语倒背如流,即便努力遵圣经话语而行,仍然不会有属天的生命,也不能改变自己的生命。认为靠熟读圣经、并遵上帝话语而行就可以重生的人,倒要反省警醒了。

3:32 他将所见所闻的见证出来,只是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He bears witness to what he has seen and heard, yet no one receives his testimony.

经文 3:32 与经文 3:11 相映成辉。耶稣曾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3:11)约翰在这里说:只是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3:32)。显而易见,约翰口中的“他”,就是耶稣口中的“我们”。

3:33 那领受他见证的,就印上印,证明神是真的。Whoever receives his testimony sets his seal to this, that God is true.

现在,张力出现了。我们也许要问,为什么约翰一边说,只是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接下去又说:那领受他见证的,就印上印,证明神是真的。怎么在“没有人”里面,凭空冒出“那领受他见证的”人呢?其实,这看起来似乎前后矛盾的经句,与经文 3:19-21 遥相呼应: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3:19-21)。可见,那“领受他见证的”,就是那些“必来就光”、在耶稣里“重生”的光明之子!这段经文启示我们,必须用一个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周围的世界:在熙熙攘攘、没有“重生”的世人中,没有一个人领受他的见证(如果领受了,也就重生了);但任何人一旦领受了他的见证,他就是一个重生的人,一个属于上帝的人!唯有“重生”的人,才有资格,“印上印,证明神是真的”!

3:34 神所差来的,就说神的话;因为神赐圣灵给他,是没有限量的。For he whom God has sent utters the words of God, for he gives the Spirit without measure.

在英文里主语“他”表达得更加明白:他就是上帝差来的、说上帝的话、并可以赐人无限量的圣灵。在犹太人的观念里,每一个由上帝派来的先知(如摩西、以利亚),都会带有一定量的圣灵的能力;圣灵的能力是可以被量度的。可是约翰见证说,这位不一样!他的圣灵的恩典,浩荡无边,无可限量。对此,我有一个意象:世人就像生活在一座孤岛上的居民,四周被苦涩的海水所包围,岛上的水源也日趋枯竭。一天,天上有了一个声音说:这是我的恩典,你四周的海水,已经不再苦涩,而是甘甜;如果你跳进海里,海水将托住你,逃离孤岛。耶稣的恩典就如这蜜糖般的海水,无边无际,是没有限量的。岛上任何人(不问你的行为善恶)都可以跳进这恩典的海洋,出死入生。这是我们的见证。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3:11)凡“领受他的见证的”,就是义无反顾地跳进恩典之海的人,就是从恩典里领受由上面而来的新生命的人。

3:35 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The Father loves the Son and has given all things into his hands.现在,主语“他”的身份进一步挑明了:他就是上帝的爱子。上帝已将万有交在他的手里。那向人吹来神秘的“重生”之“风”和“圣灵”(Wind),那救人生命的、无边无际、没有限量的恩典之海洋,都是藉着“他”来到了世界。在耶稣与尼哥底母的对话里,老尼问,怎能有这事呢?(3:9)。这里是施洗约翰的回答:“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3:35)。在人看来万万不能的,但在“他”那里却万万可能!因为他手里已经拥有了万有。阿门!

3:36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Whoever believes in the Son has eternal life; Whoever does not obey the Son shall not see life, but the wrath of God remains on him.

谁是“信子的人”?凡跳进恩典之海洋并且“重生”的人,就是“信子的人”!谁是“不信子的人”?凡留在岸上、没有跳进恩典之海洋、没有“重生”的人,就是“不信子的人”! 孤岛是“律法”之岛,海洋是“恩典”之洋;凡留在“律法”之岛、企图靠行为称义的人,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3:36)。因此,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3:19)。

(第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