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管齐下”的完整表达是,“在圣经亮光的启示下,我们对由圣灵恩赐能力所带给我们的经历,作基于良知的体验与反思。” 在这个句子里包含了10个基本概念。前面8个比较明白,如果我们用模糊原点的要素法,应该无需我过多解释。
圣经 (the Bible):一本上帝赐给人类的书,the Book 。
亮光 (light): 用物理的光类比人类意识的认知之光。
启示(enlightenment):让原先存在的,但处于意识的朦胧不清中的某个东西,显露出来。
圣灵 (the Spirit):上帝的灵。
恩赐能力 (gift):上帝的灵随时随地随自己的意思赐给人的能力。
经历(experience);人在世界上,在整个人生里,经历的所有事情。
良知 (conscientiousness):上帝在造人时放在每一个人心里的意识之光,即笛卡尔和康德等启蒙运动思想家认识论里的那个既模糊又清晰的先天的“认知原点”。英文里也称之为intuitive knowledges; in-wit.
基于良知:based on conscientiousness. 即出于天生的良知而本然作出来的(人内在的感受和反应)。注意,根据这个说法,人的内心里还有许多不是根据良知,而是出于非良知的欺骗和谬误作出来的感受和反应。
(2)后面两个概念,“体验”与“反思”,就其概念本身而言,我若稍作解释,应该难度也不会太大。
体验(experience):即人对经历的事情的第一性感受和反应;包括生理的,情绪的,心理的和心智的。人对经历的体验,总是个人的、具体的、情景化的。可以是基于良知的,也可以是基于非良知的欺骗和谬误的。我把前者称之为第一性的“本真的体验”;作为区别,把后者叫作“非本真的体验”。
反思 (reflection):即对体验的再体验,是体验的多次重复与更新。但它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新亮光下全新的不同的重复体验。类似一个镜像的重复映照,每一次重复,都从最初的“外在事件”往后退,越退越远,最后成了纯粹的“内心事件”了。(参考绿皮书《尼采》)。
(3) 除了上述10个概念以外,我再加上伽达默尔哲学里的6个重要概念作为补充。
解释(或诠释), interpretating,hermeneutics:就是在一场对话中,说者向听者所作的努力,既解释。注意,这里的“说者”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自说自话”的“说者”,而始终只是一个“文本”的解释者。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就是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作翻译的翻译者。伽达默尔把自己的哲学称作“诠释学”哲学。
理解,understanding: 即对话中的“听者的努力”,想搞明白说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若明白了,就是理解了。
理解与自我理解,understanding and self-understanding:听者理解了说者的意思,是理解;听者理解了自己的意思,是自我理解。换言之,当我作为他人的听者时,是“理解”;当我在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里,同时作为说者与听者这样一个双重身份时,就是自我理解。伽达默尔曾说过一句名言:所有的理解都是自我理解。意思是,所有的理解最后都要内化成对自己与自己“对话”里的“意思”的理解,与别人无关。
对话,dialogue: 当说者与听者相遇时,发生了对话。在对话中,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真正关注的,都不是对话中的人,而是对话中隐藏在语言中的“意思”。因此,“理解”不是理解他人,而是努力理解作为说者的他人所说的话里的“意思”;同样,“自我理解”也不是理解自己,而是努力理解自己作为说者所说的话里的“意思”,注意:对话可以发生在两个人之间;或一个人的内心里;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话发生在人与一个作品(一本书,一个文本,一部电影,一首音乐,一幅画等)之间。
媒介,media: 对话中的“意思”存在于对话之中。因为所有的对话都是在语言中进行的,(注意,非语言类作品(如音乐、绘画)的意思,也只有在语言里才能被人理解),所以说,语言是“意思”的存在媒介。“语言”与“意思”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伽达默尔称之为“媒介”的结构。
结构 structure: 概念内含的各元素之间,或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结构”。比如上述“意思”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媒介”的结构:“语言”让“意思”得以存在;“语言”可以遮蔽“意思”,也可以在亮光下让“意思”显露出来。
(4) 这样一来,“三管齐下”里的“体验与反思”的对象,表面上看,是指“人的经历中发生的事情”,不过,人此生经历中发生的“事情”,也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媒介”而已,人的“体验与反思”,或“理解与自我理解”,都隐藏在“事情”背后的各种“对话”发生。其中最重要的对话是自问自答式的“自我对话”。注意,无论是“体验与反思”,还是“理解与自我理解”,它们都是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于是,真正的问题是,它们的“宾语”到底是什么?还有,它们“与宾语的关系”是什么?(这个“关系”就是“结构”。)我发现,正是在这个地方,我们有一个无比强大的“前见”,需要被圣经的启示所撼动。现在,我要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下一个题目:《第三管默想(之四):两种不同的认知结构》
(摄于2019年四月,爱因斯特办公室“小对话室”里的早晨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