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灵随笔文章集》 / 关于对“经历基于良知的体验和反思”的默想 / 对“经历基于良知的体验和反思”的默想(之二)

关于“第三管”(经历基于良知的体验和反思)的默想(之二)

(1)人的“行为”有应该不应该,即符合良知还是不符合良知;但人对“行为”的第一性“感受”总是本然的,没有应该不应该的。因为“第一性感受”一定是基于“良知”,而“良知”是神放在我心里的。

(2) 注意,这不是说,人的所有“感受”都一定是符合“良知”的。上面说的,是基于“良知”的“第一性感受”。这才是神放在人心里的。“基于良知”的意思是,人的反应是根据对良知反应而产生的。因此是本然的,无需人为的努力的。没有良知的例子,比如动物,就不会产生类似人所拥有的许多感受。

(3) 那么,除了基于“良知”的“第一性感受”以外,人还会有其它第二性第三性感受吗?是的。人还有其它“不基于”良知而产生的感受。比如说,出于认知、观念、文化、利益、习惯等等,而产生的感受。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非第一性感受”。这些“非第一性感受”游离在“良知”之外,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4)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会这样想,“我的感受是错了,应该是这样的....”。这种说法(认知)是错的,因为所有的感受都是“基于良知的第一性感受”,都是本然的,因此也不存在“应该不应该”的对错判断。若不是“基于良知的第一性感受”,都是非第一性和非生命的。最多属于非生命的“知识”(我在创造力讲座里称之为“人的知识”,或“第三者”)。

(5)看来,我们过去是误把非生命的“知识”(即所有基于良知以外的非第一性感受和认知),当作生命的“基于良知的第一性感受”了。正是在这个地方,欺骗和谬误发生了。其实,人所有的真正的精神痛苦,都属于“基于良知的生命反应”,都是动物不具备的。还有,对未来的恐惧;自尊心的受伤;失败的焦虑等等,都是基于良知的第一性感受。都是本然的。自尊心的受伤—— 良知里人追求尊严;失败的焦虑——良知里人追求荣耀的生命;因此,伤了自尊心人就会难受;人失败了也会难受。

(6) 人在对已经发生的行为(经历、事情)进行反思时,包括两大部分基本内容。一、用最诚实无欺的心(清零)捕捉内心里对“良知”的“第一性感受”,并对之进行第二次感受(即对感受的感受);二、用圣经的启示和圣灵的力量,明辨“非第一性感受”里的谬误和欺骗,以努力强化和回归对“第一性感受”的二次感受。

(7) 注意,在人所有的经历里(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正是通过对“第一性感受”的“第一性感受”(即反思)里,人才可以在良知的双重本然的反应里,逐步从事情里抽离后退,进入对良知和圣经启示的体验和反思里。

(8)可是,为什么单单“良知”还不够,好需要加上“圣经启示”呢?因为,正如前面提到,人除了基于良知里的“第一性感受”以外,还有许多“非第一性感受”游离在“良知”之外,或似是而非,或背道而驰。人只有在圣经的启示里作出明辨,并回归到“良知”的本然和释然。

(9) “释然”是因为人的学习和成长过程的起点,总是从犯错开始。也就是说,基于良知的本然反应,即人的“第一性感受”,也总是从犯错后的良心亏欠开始。(注意,良心亏欠的意思是,基于良知你会本然地感到亏欠和难受。这只是一个事实陈述。既不是对错判断,也不是价值或道德判断。)而撒旦的欺骗,归根到底,也集中在这个点上:把“基于良知的感受”的事实陈述,偷换成“道德或价值判断”。于是神就成了律法的神,也没有人能够逃离神的审判。是的,就行为和律法层面上看,这是事实。但正如保罗说的,神的救恩恰好也在这里:在律法之外,神开了一条出路,“因信称义”的恩典之道。

(10) 因此,在对经历的感受里,人不进入或者明辨由欺骗由此而来的“非第一性感受”,而单纯地活在基于良知的第一性感受里,并从良知的亏欠里释放出来。显然,这里的明辨,还有最后的释然,人都很难做到。因为这一步需要圣经的启示和圣灵的帮助。单单凭“良知”是出不来的。

(11) 这就是第三管的意义。在第三管里,我们对经历的生命“感受与反应”被神改变,不仅依靠“良知”,更需要圣经的启示和圣灵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