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5 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6 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4 But the serpent said to the woman, “You will not surely die. 5 For God knows that when you eat of it your eyes will be opened, and you will be like God, knowing good and evil.” 6 So when the woman saw that the tree was good for food, and that it was a delight to the eyes, and that the tree was to be desired to make one wise, she took of its fruit and ate, and she also gave some to her husband who was with her, and he ate. (Gen 3:4-6. ESV)
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严肃地对待以上三节经文,要把它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失败案例来读。我们要分析为什么夏娃失败了,我们要分析撒旦的战略是什么,我们还要仔细研究这里面有没有共通的东西,以教训和警戒所有人。我们要把自己摆进去,看一看我们昨天、今天、明天会不会就是那个在撒旦面前束手无策、一败涂地的夏娃?好吧,让我们深呼吸,然后开始。
前两节经文(创3:4—5)就是蛇的一句话。在中译本里,分成三个逗号,一个句号;英译本里,语气上更加短促有力,只有一个逗号,一个句号。这就是蛇与夏娃的第二个回合。令人吃惊的是,这一次,连一问一答、一来一去的招数都免了。蛇一开口,一个句号,夏娃就无语,悄然无声,中枪躺倒了。耶和华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果然如此!这是怎么回事呢?蛇的话里有什么东西如此厉害?夏娃有什么软肋被仇敌击中?让我们拿出C. S. 路易斯写《魔鬼家书》的精神,从头仔细分析撒旦的战略和夏娃的失败吧。
在前一个回合里,蛇用了一个“问号”,我们把它叫作“投其所好”战略。那一次,夏娃欣然应答,用的是一个清晰明白、没有含糊的“句号”,即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 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而这一次,蛇换了一个花样,一上来就是一个带有简单推理却语义含糊的“句号”——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让我仔细分析这句话有什么特色。前半句:你们不一定死,其实是推理句的结论。这个结论的表达,似乎斩钉截铁,其实语义含糊。到底会不会死?“不一定死”——也许会死,也许不会死。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但有一点不含糊,就是对神的诫命的否定!神说,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蛇说,不对,你也许死,也许可以不死。因此,泾渭分明。试想,在这个一边含糊其辞、一边泾渭分明的“逗号”前,一个有理性、凡事喜欢问为什么的上帝的造物夏娃,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她会想:蛇啊,你这样说,理由呢?请给我一个理由,告诉我为什么你得出一个与神的说法不一样的结论?
蛇似乎早已猜出夏娃的心思,还没有等夏娃说出她的心思,蛇的后半句话,就直冲夏娃的心思去了——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到了这里,蛇的话就是一个没有商量的“句号”了。注意,这个“句号”不再以“结论”的面目出现,而是躲在“因为”后面,在逻辑上成了支持前面结论的“理由”或“原因”。如果是“结论”,夏娃就会挑战说你怎么得出结论的呢?现在作为“理由”提出来,夏娃就需要用自己的理性,去辨别这个“理由”是否有道理。
现在,我们尝试顺着夏娃的思路,仔细分析这个理由,到底有没有道理。在句号前,中文用两个逗号隔开,成了三个短句。且让我逐一分析。
1)因为神知道——夏娃一定想,是啊,无论是什么,神当然都知道。蛇啊,你说得没错。
2)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嗯,这个没有听说过,原来吃果子的日子会眼睛明亮!这倒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注意,夏娃天生喜欢新的知识)。可是,夏娃想,这件事神也知道吗?当然,神是无所不知的,所以祂一定也知道。可是,什么叫“眼睛明亮”?难道我此刻眼睛不明亮吗?我什么都看得见,我的眼睛是明亮的啊!神也知道我的眼睛是明亮的。这可是确定无疑的事实。蛇啊,你真逗,总喜欢说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3)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如同神,这多好啊!(夏娃喜欢这句,谁不喜欢呢?)知道善恶?什么是善恶?善恶可以吃吗?悦人眼目吗?如同树上的果子吗?如同神的声音吗?像清晨的太阳一样壮美,还是如晚上的月亮那样可爱?蛇啊,告诉我,善恶是什么?哦,你说了,吃了果子,我们就会知道善恶。这有什么不好呢?我们那颗求知的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蛇啊,你说得有道理,吃果子不一定死。再说“死”是什么?什么是“死”?难道上帝口里说的“死”就是你说的“知善恶”?就是求知欲得到满足?那样的话,“死”有什么不好呢?神说,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也许神的意思就是让这样的“死”也就是“满足求知欲”,在我们身上成就呢!为什么不是这样呢?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呢?蛇啊,你是对的。你说的话与神的话没有矛盾。上帝的意思也许就是让我们通过经历“死”,学习分辨善恶呢。你看,上帝给这树取的名字,不就是“分别善恶树”吗?哇,这是我,还有亚当,原先没有想到的。一切都豁然开朗了。真好!蛇啊,谢谢你的启发。唉,顺着夏娃的想法,我们也走到了这个地方。于是……
创3:6 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她吃了!她居然吃了!她居然把神的诫命彻底忘了!她居然沿着蛇所启发的思路往前走,到了一个地步,神突然不见了!神的话如同风一样没有分量了!于是,她想到了亚当,这位她所心爱的、她在世界上唯一的伴侣。亚当还不知道这一切呢,快去告诉他。亲爱的,生活多么美好,世界多么美好!于是……
当夏娃怀着激动的心情,手里还拿着她已经啃了一大口的那果子,兴高采烈地找到亚当以后,她兴奋地把所发生的一切都告诉了他。看啊,这一切、所有的想法、蛇所启发的思想,多么新奇、多么刺激、多么有趣!那果子是可以吃的,那是好的,吃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如同神一样知道善恶了。慢着,他的反应呢?他与她有争论吗?他心里有没有丝毫犹疑或不安?或许,亚当有机会插话说,什么是善恶?夏娃使劲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啊!难道你不想知道吗?亚当说,想知道啊!她说,那就快吃啊!于是……
亚当见她手里拿着的,已经被她啃了一口的,此刻正递到他嘴边的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于是,他——亚当,她的丈夫也吃了。接着呢?我们可以想象,当亚当转过身来,要夏娃带他去认识蛇的时候,他们发现,蛇已经消失、不见踪影了。此刻,人类的命运被定格了。人类的历史从此进入新的篇章。
在下一篇里,我会把这个人类失败的第一案例,做更加具体、细致的分析,分析蛇的战略与夏娃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