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耶和华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 2 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3 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
1 Now the serpent was more crafty than any other beast of the field that the Lord God had made. He said to the woman, “Did God actually say, ‘You shall not eat of any tree in the garden’?” 2 And the woman said to the serpent, “We may eat of the fruit of the trees in the garden, 3 but God said, ‘You shall not eat of the fruit of the tree that is in the midst of the garden, neither shall you touch it, lest you die.’” (Gen 3:1-3. ESV)
我承认,进入第3章后,第一节经文就把我难住了。难住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动物怎能开口与人对话?这件事情确实让人困惑不已。所有人类的经验和科学都告诉我们,动物是无法用人的语言与人说话的,因为它们压根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当然,如果是神话故事或卡通电影,这样写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创世记》作为一本严肃的、记载人类远古历史的书,怎么可以这样写呢?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把伊甸园的故事,当成一部迪士尼出品的卡通电影?可是,如果这一切都只是犹太人摩西天才想象力的产物?在想象里动物开口又有什么了不起?那么,上帝呢?也是摩西的想象吗?当然不是。于是,又回到我们的难题:蛇开口与人交流,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类似卡通的想象?如果它是真实的,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真实?我们应该如何领受这个真实?
好吧,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始默想。我们知道,《创世记》前面的经文已经明确地启示,上帝所造的动物没有那口来自上帝的灵魂之气。于是,一个合理的问题是:动物有意识和精神吗?如果有,那是怎样的意识和精神?与人的意识和精神有什么差别?更重要的是,动物与创造者上帝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它们是百分之百顺服上帝,还是也有属于自己的小小的自由意志?太多的问题了。我们必须承认,岂止在《圣经》里,即便在我们人类的真实经验里,动物世界对于一个有丰富科学知识的现代人来说,也还有太多解不开的奥秘和未知。因此,我实在无法想象,在伊甸园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是如何与他们管理的远古动物亲密相处的?他们与它们之间有语言和精神交流吗?动物们之间有语言交流吗?但想想也是,除了上帝,谁能搞清楚呢?在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之前,我们又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古蛇开口事件呢?
当然,我们除了在《圣经》里寻求亮光,别无它法。我查考了整本《圣经》,用叙述性语言记载“动物开口说话”的事迹,一共只有两处。除了《创世记》里本节经文外,另一处是在《民数记》里。我们不妨稍微分析这两个例子。在《民数记》22:28—30里,上帝出其不意地让巴兰的驴开口说话,阻拦了撒旦的计谋。在那里,我们可以说,是在全能的神的旨意里巴兰的驴开口说话了。这没有什么不可以,《圣经》里有太多例子,上帝以神迹奇事的方式,使用动物完成祂的旨意。那么,在这里呢?古蛇开口诱惑夏娃犯罪,也是神让它如此行吗?难道说,在这里,蛇只是神的一个驯服工具,目的是考验亚当和夏娃?
我认为,这样解读本节经文,会有一个重大的漏洞。因为,如果蛇只是神的驯服工具,怎么会有创3:14经文里提到的神对蛇的审判呢?可见这样的解读还是不对的。如果蛇的背后不是神,那么蛇的背后是撒旦吗?这确实是目前最普遍的解读。这里也有两种可能:1)是撒旦单独所为,蛇是撒旦假扮的,真正开口的不是蛇,而是撒旦;2)撒旦与蛇共谋,蛇成了撒旦的驯服工具。当然,从后面神咒诅蛇的经文看,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些。而且,一般《圣经》专家有共识,在后面神对蛇的咒诅里,其中一些经文是针对撒旦的。
可是,还有一个吊诡的问题,我不想让它轻易滑过去。这个问题是:蛇成为撒旦的帮凶固然不好,但它毕竟只是神创造的一个既无灵性又无理性的动物而已,难道它在撒旦面前有辨别或抗拒的能力吗?如果没有,它为什么还要为自己的过错负责?其实,这个问题真正问的是动物与上帝的关系。比如说,动物与上帝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人类无法理解的、神秘的交流通道?对于人的理性来说,这些都是巨大的奥秘,就像人类至今无法真正涉足的深海、浩大无边的太空,对于动物世界亦是如此,似乎触手可及,却又遥远、神秘,如同另一个世界。上帝与约伯的一段对话,可以作为我们的启示——《约伯记》第39章中,在神关于“山羊、母鹿、野驴、野牛、鸵鸟、马、大鹰”的一系列追问下,约伯最后回答说:“我是卑贱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好吧,让我们也像约伯一样,用手捂口,但张开眼睛和耳朵,开始阅读经文吧。
创3:1经文上半句,耶和华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一场旷世无双的人与古蛇的对话。我们已有共识,这里的古蛇(英文:serpent)是撒旦的代表,但我必须承认,《创世记》的文字对此没有明确的暗示。关于蛇的介绍精到简要:1)与神的关系(神造的);2)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更狡猾,more crafty)。虽然中英文译本对蛇的用词都带了贬义,但毕竟没有出现与撒旦挂钩的歹毒、邪恶等词。相反,在行文的感觉里,整个场景静谧,空气里飘过花香鸟语,整场对话的亲密感如同闺蜜或师生间的知心话。这并不奇怪,在伊甸园里人与动物的关系本是如此。
不过,令我觉得奇怪的是《圣经》为什么没有在经文里特别揭露撒旦的在场?在紧接着的对话里,撒旦难道不是一个在场的最重要角色吗?对此夏娃有没有发觉?当然,撒旦是一个“灵”,无需以一个物质性的肉身现身;而夏娃只是一个有灵的“人”,无法用肉眼认出撒旦。但是,夏娃可以无知,《圣经》作者难道也不知道?如果知道,为什么不揭露撒旦的面目?为什么不提醒我们撒旦已经现身,并以阴险的诡计介入人类历史?为什么整个叙述让我们产生错觉,好像这里没有撒旦的事情?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往下读吧。
创3:1经文下半句,蛇对女人说:“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代表撒旦的蛇一开口就直冲要害。让我们仔细分析它的发言:有关神、有关诫命、有关吃的、有关园中的果子、一个问号,一共有五个要点。且让我逐点分析。
1)有关神(神岂是……)。撒旦显然不是来拉家常的。它的目标明确:在夏娃与神的关系上寻找破口。于是,话题一上来就是关于神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关于“信仰”和“教会”的。
2)有关诫命(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如果我们理解了,所有诫命都是神对人的属灵生命的保守;那么,撒旦的诡计从诫命下手,也就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了。
3)有关吃的(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还记得第1章最后一句经文吗?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创1:29—30)。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民以食为天。看来,那时候的亚当与夏娃也不例外。蛇也深知这点。
4)有关园中的果子(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在神的祝福里,将遍地的果子全赐给亚当和夏娃作食物。但是,蛇的心思不在遍地的,而单单在园中树上的果子。为什么?因为蛇知道,神诫命里的禁令仅仅指园中一棵树上的果子。蛇的心思就是破这个禁令。它为什么有这个心思呢?因为它希望神诫命里的咒诅,应验在人的身上。因此,我可以说“恶”的意念通过人蛇对话,第一次进入了人类历史。很快地,这个来自撒旦的“恶”念,也会不知不觉地渗入人的心。
5)一个问号(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我没有想到,整本《圣经》里的第一个问号,居然是从撒旦的口里出来的。为什么撒旦一上来就用问号发起对人的攻击?这是什么战略?我把它叫做“投其所好”战略(好像《孙子兵法》里还没有这个战略)。因为蛇知道,人天生喜欢“问号”。因为,在神所造的所有的活物中,神单单把这个提问题的欲望、需求和能力赐给了人,而没有给任何其他种类的活物。因此,人是所有活物中唯一能够学习、思考和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生命。撒旦深知这点,这也是撒旦真正害怕的地方。于是,撒旦在恶念的驱动下,采取了“投其所好”战略。你看,他用一个平常的问句,如愿地引起了夏娃对他的好感和继续对话的兴趣。耶和华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可见这话是真的,撒旦比它的对手夏娃要聪明、狡猾得多。
我的读者啊,请作这样的想象:此时的夏娃,就像一位学龄前的小姑娘,蹒跚学步,睁着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对世界充满好奇。她也许是第一次听见蛇开口说话吧,惊讶之下,她立即被它的“问号”吸引住了。眼前这位长相智慧又慈祥的老者,居然向自己请教问题呢。她也许还想,我也有很多问题要向你请教呢。不过,慢着,蛇的问题刚好她可以回答。且听她的自信回答,就是下面的两节经文——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注意,夏娃有没有亲耳听到神的诫命?没有,是亚当转告她的。她显然信任亚当,你看她把诫命转述得多么好啊!准确、明白,没有扭曲,毫不含糊。我亲爱的读者,你愿意与我一起,给她点赞吗?
哦,不愿意?当然了,我知道有一些基督徒不满意夏娃的回答。他们指出,夏娃在神的话语上,增加了她自己的意思。他们不喜欢她这样。哦,是的,夏娃确实没有完全复述神的字句。神的原话是: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夏娃在两处作了自己的发挥:1)加了一句“也不可摸”;2)把“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另外表达成“免得你们死”。可是,对这些人义愤填膺的情绪,我无法认同。我的意见恰好相反,我认为夏娃对神诫命的理解,不仅准确、到位,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合乎理性的深入。且看我的逐条分析。
1)也不可摸。这个果子,如同其他果子一样,既悦人眼目,闻起来又香甜。但神的诫命已经讲清楚了:你吃的日子必定死。那么,夏娃说,也不可摸,有什么不对呢?难道鼓励人去玩耍一个导致你“必死”的事情或事物,是智慧的吗?在我看来,夏娃加上的短语“也不可摸”恰好符合主祷文里“让我们远离凶险”的告诫。阿门。
2)免得你们死。你看到了吗?从神的诫命的原文: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到夏娃的表达:免得你们死,二者之间有什么细微的区别?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客观的、冷酷的诫命;后者是经过夏娃的理解后,变成了一个与夏娃生命有关的、对真理的看见。什么真理?就是在神的诫命背后,夏娃把握住了神的“良善”和“慈爱”——神的诫命不是要为难我们,乃是出于神“免得你们死”,也就是“你们可以不死、可以得永生”的良善意念。你看,夏娃的理解多么深刻!我的读者啊,请不要犹豫,与我一起给夏娃点三个大大的赞吧!至于那些撅着嘴不服气,觉得夏娃没有背诵《圣经》原文就是有问题的人,就让他们不服气吧。
如此看来,这两句似乎轻松平常、一来一往的对话,其实是刀刀见血、剑剑封喉的属灵争战。至此,对话的第一个回合结束了,夏娃依然站立,完好无损。当然,第二回合马上就要开始。夏娃会不会中枪倒下?我的读者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微信点评
王弟兄:谢谢吴博士!吴博士对夏娃回答的解读的确是完全出乎我自己的理解,也出乎大多数教会的统一理解,但是很是让人折服。这很让我反思,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有更为正确的看见,反而使自己滑向趋恶的找夏娃问题的思维方向呢?是我们自己的劣根吗?是不是我们找出了夏娃的问题,给了自己一个对比,神亲自造的夏娃都出问题,那我们出问题就更是可原谅的!夏娃让我想到了法利赛人,和耶稣对他们的批评:“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你们是离弃神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他们在神的诫命上面自己发展了很多的律法,例如洗手这件小事,都可以用来攻击人。如果夏娃不犯罪,他们的下几代子孙对神的诫命的理解会有多大偏差呢?是否就变成了像法利赛人一样呢?夏娃已经到了“不能摸”的程度,她的孩子是否会发展到“围个篱笆”禁止靠近,或者砍掉这棵树?他还能尽到“修理看守”的责任吗?反思现在一些传统的观点,教会所教导的,有多少是“不能摸”之类的教导?我们父母教导孩子的,有多少是“不能摸”的教导?(小例子:刺青、长发、敬拜的形式)教会教导的有多少是神的话语?多少是教义?有哪些教义/教导悄然曲解了神的话语?夏娃的回答是否可以看作“漏洞的显现”“人身上的破口?”这漏洞是否马上被魔鬼所利用,魔鬼可以马上对夏娃说:“你可以摸一摸啊,看,摸了以后,一点事也没有。”
吴博士:我理解王弟兄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以法利赛人为代表的人类,以愿意凭自己的意志在神的诫命上篡改,尤其是添加。最后致使神的诫命被弱化,人的东西反而成了主要的。从夏娃的转述上,就可以看到这种趋向,这是值得人类反思和注意的。而法利赛人后来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