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愿他们的眼睛昏蒙,不得看见;愿你时常弯下他们的腰。”11 我且说,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断乎不是!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12 若他们的过失,为天下的富足,他们的缺乏,为外邦人的富足,何况他们的丰满呢?13 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这话,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我的职分(“敬重”原文作“荣耀”)。14 或者可以激动我骨肉之亲发愤,好救他们一些人。15 若他们被丢弃,天下就得与神和好,他们被收纳,岂不是死而复生吗?16 所献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
重述读经方法
今天我们涉及到一个很极端的教义: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这个教义在网上百度一下会找到一系列争论,听哪一个为准?不管是谁,属灵长辈也好,牧师也好,古代讲者也好,现代讲者也好,真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圣经》!旧约时代的讲者有些是先知,是神直接与他对话;新约时代在耶稣基督十字架荣耀以后,《圣经》指明救恩的真理已全部记录在《圣经》里,全部启示已经完成。如果之后再有自称“是神直接跟我讲话的”很可能是假基督、是异端,是诱惑人的。这一点很重要,倘若我们盲目追求一些所谓的教派、学说、教义,眼睛就不会注目《圣经》。《圣经》是我们唯一的属灵光照来源,是神的应许,耶稣基督也一直这样告诫我们。所以,如果我们感觉一些教义自相矛盾、混淆不清、很难理解,只有一条道路就是回到《圣经》本身。
回到《圣经》,研读《圣经》,我们确实已有一些方法总结出来可以推荐:
清零法:你心里有很多原先的想法、观念、预设,或者是从这个、那个教会听来的,对此要很敏感,不要让这些想法阻碍你今天读经,这叫清零法。要特别注意提醒自己,现在是听神的声音,不是听自己或他人的声音。
张力法:神的话语跟人原来的想法一定存在巨大张力,而且越有张力的地方越有宝藏,越要停留。特别是那些不懂的话语,不能轻易放过,不能轻易用人的方法消解张力,研读《圣经》要注意保持张力。
光照法:教会传道中会涉及一些基本概念,研读《圣经》就是借着这些基本概念,让亮光进来。重要技巧是扎根于已经接受的简单教义真理不动摇。我最喜欢的一个真理例子:“God is good,上帝是好的。“这样一个简单真理在现实中可反复应用、对照。例如你不理解这个事情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质疑上帝真的那么好吗?那这个该怎么解释呢?上帝那么好,怎么从结果看还有那么多人得不着救恩,为什么“余数”很少,上帝真的好吗?你可以挑战,但一定要回到“上帝是好的”这个最原初、最感动、最简单的真理来检验你的观察,然后从深层去理解你的观察。保
罗在第 11 章正要解决这个问题。保罗的看见是,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恩、唯一的道路,而他的同胞整体上被拒绝,对此保罗很难理解,冲击太大、压力太大了!这时若不能牢牢抓住“上帝是好的”简单真理,就会得出一些其他的结论。我们自己也一样。学习《圣经》简单真理并被感动之后,再也不能轻易放掉这些简单真理。
身临其境法:读经时将自己带入《圣经》所描绘的情境现场,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感受《圣经》人物的遭遇、经历和心路历程。
今天的读经,从上一次停住的经文开始。
11:10 愿他们的眼睛昏蒙,不得看见;愿你时常弯下他们的腰。”
我们上次说:愿他们的眼睛昏蒙,是最大的咒诅。人活一世,唯一的希望是眼睛睁开看见上帝,看见真神,然而大部分人昏昏蒙蒙看不见,一辈子就浪费了。当我们发现自己“眼睛昏蒙”,就意味着起身来到真理面前的时候到了。
后半句:愿你时常弯下他们的腰。“弯下腰”就是不能站立,不能站立的一种可能性是经常会失脚,你站都没站好,姿势都不对,你总是站立不住。上帝是让我们站立不住,总失脚吗?上帝用什么方法?上帝用律法让全世界人都跌倒,站立不住,直不起腰来。所以律法的功用在本质上,最深刻的意义是让你知罪,在律法面前没有一个人能站立起来,全部人都弯下了腰。上帝用律法看起来是咒诅,其实是祝福,先让你失败,然后预备救恩,让我们眼睛打开,超越律法。
11:11 我且说,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断乎不是!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
这里出现两个关联词:“失脚”和“跌倒”,两者是有区别的。失脚是一个暂时的跌倒,跌倒是永久跌倒,就是流失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帝让你失脚不是让你跌倒,上帝正是通过你的暂时跌倒,再重新站立,来锻炼你的属灵生命力。所以,这里保罗自问自答: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断乎不是!这里的经文与基督徒属灵成长相关。我们跌倒时会责问上帝,但是上帝的本意是让你跌倒、站起来,回到他面前,从而锻炼出你的新生命。
众:那么,试探(temptation)都是来自神吗?
许多人喜欢分“试探”和“试炼”,其实是同一件事情,不是两件事情。从撒旦的角度去看是”试探“,诱惑我们跌倒;但从神的心意看,恰恰是”试炼“,是属灵生命的必要经历。所以可以说,神让你不断失脚,为的是让你能站起来,可以叫试炼,出自神的美意;但同一件事情背后,撒旦的意图是希望你跌倒,一头栽进去,再也无法站立起来,就是一个试探。注意:严格意义上,“这件事情的背后来自撒旦”,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同样的事情你若看不出神的美意,就陷到撒旦的试探里去了。再说一遍,基督徒经常问,这件事情发生是来自神,还是来自撒旦?其实完全搞错了,是没搞清楚这个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全部事情发生都只能因为神。
断乎不是!保罗说神有背后的安排,一定不是让你跌倒,不是让你永远流失,而是让你能够站起来,所以说神的旨意是美的。但这里的张力是很明显的。从罗 11:1 我且说神弃绝他的百姓吗?的问句开始,保罗说:断乎不是!但从结果的事实看,确实看见以色列人中的大多数是永久跌落的,这与神的美意之间张力巨大。怎么会那么多人不得救啊,难道是神无能吗?难道是神的意愿本是如此?可以想见,保罗也在非常困难地尝试理解这个一问再问的问题。保罗再次坚定地回答:断乎不是!为什么保罗可以这样说呢?这一次保罗给出了另一个思路:在犹太人失脚的背后,隐藏着神的美意!是什么呢?保罗接着说: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哇,原来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仔细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神的美意。第一方面用“身临其境法”看,当年耶稣把这批使徒带到耶路撒冷,自己被钉十字架,耶稣复活后使徒们看见耶稣是真神,得到启示,非常兴奋。但是之后使徒们在耶路撒冷根本待不住,被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赶出来,包括被保罗赶出去。使徒们只能向外邦人的地域去,竟把福音带出来了。身临其境看,正是由于这帮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拒绝了福音,才让外邦人受益。
第二方面从“余数”角度看,余数若是个有限数,从结果看真正得着的人数就是有限的。传福音本身是在时空内进行的,时空内的一切均有限,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今天跟这边的人传讲,就不能跟那边的人传讲,受时空、地域限制。所以得着面对面传福音是蒙福了,生在另一个环境确实就没有这个福。我们在思考经文时,要从非常实际的角度去理解,道成肉身就是完全实际的,不是理论的。传福音也是很实际的,十二个使徒从耶路撒冷传到地极,那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在有限时间与空间里,若是当时犹太人热衷于听福音的话,很可能这些使徒就不会到希腊、罗马去传了。这样看来他们拒绝福音,对失脚、跌倒的犹太人来
说确实是一件坏事,但同时就有外邦人因此得着听见福音的福份了。这里的道理非常直白、切实,合乎逻辑。这正是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这句经文的意思。
那么,后半句:要激动他们发愤。“发愤”概念很难解,是什么意思?因为即使神让保罗看见了救恩临到外邦人是好事,但保罗还是忍不住牵挂自己的同胞。所以保罗回转过来,从他的同胞的角度继续思考,看看这件事情背后除了“外邦人得好处”以外,对于同胞来说有没有神的美意?保罗说,有。因为这样就可能要激动他们发愤了。我感叹,被神的恩典光照以后,保罗的思维真的非常正面!
我注意到“发愤”的英文用词是:jealous(嫉妒)。可以说,在几乎所有的情形下,嫉妒都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属于人性里罪的一种。可是保罗居然发现了嫉妒一词的正面用法,唯独在福音上嫉妒就对了。第一反应可以是我怎么没得着,接着可以是愤怒、不满、仇恨,也可能是好奇,这人真好,怎么做到的?原来是基督徒!所以多种反应都可以在发愤这个概念里。但是发愤出来的东西仍然是肉体的,唯有一样可能是好的,就是这个发愤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基督。这也就是保罗曾说过的:只要基督的名传出去,就是好的。可以说,初来听福音的人均出于肉体反应,因为这时候的人均是不属灵的。也许他只是对基督徒、对信仰、对教会、对教义、对祷告有好奇。为什么基督徒因信主得福?为什么祷告会灵验?然而,无论肉体反应出于好奇、愤怒、嫉妒,至少跟过来听到耶稣、十字架、教会、救恩、保罗和《罗马书》了。在这个意义上,激动一个不信的人发愤可能是个战略。人来到耶稣面前开始都是借着肉体的发愤,后来被耶稣基督真理触动,才开始有属灵的生命,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也许我们会问,激动老我发愤有什么用?老我不是死路一条吗?我认为,让老我发愤的唯一意义,就是带到耶稣基督面前,让耶稣基督的话直入他的耳朵。你把他带到那里,是为了让他听到上帝的话语。如果他来了,你却没有把纯正的真道告诉他,你用扭曲的道理把他搞糊涂了,这是大罪啊。《圣经》上说,教导福音的人责任是很大的,所以要传纯正的福音。对方不接受没关系,这是他的老我在发愤,你不能骗他进来,这是没用的。但你可以让他发愤到真理的话语面前,而不要把他骗到假真理的话语面前,这很重要。我们有些教会是把人骗到假真理面前,让他感觉很好,然后受洗,糊里糊涂以为自己睁开眼了,其实还是闭着眼。
众:《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说你们把这群人弄进来受了洗,其实是进入魔鬼的道路。
是的,所以带到上帝面前,带到耶稣面前,不是带到团契面前、教会面前。你的团契、教会可能讲的不是上帝,这个有区别。
11:12 若他们的过失,为天下的富足,他们的缺乏,为外邦人的富足,何况他们的丰满呢?
若他们的过失,为天下的富足,他们的缺乏,为外邦人的富足,刚才我举了个例子,就是十二使徒被当时的耶路撒冷犹太工会赶出来,福音就引到外邦人那里去了。何况他们丰满呢?在有限时空里,坏的可以变好的,那好的不是可以更好吗?这句经文用白话讲,就是这个意思。坏事都可以变成好事,更何况好事不就会变成更大的好事吗?我们的神岂不希望更好吗?希望所有的
犹太人都得救吗?假如说,所有的(或更多的)犹太人都信了,这个见证不是更美好吗?是的,犹太人信了见证会更好。你看保罗信了,多大的见证啊!彼得信了,多大的见证啊!还有约翰、雅各等等,越多越好,都为这句话注解了。如果是一人信主全家蒙福,全家出来见证,那真是好得无比,多美啊!但是事实上确实有很多遗憾,这也是事实。
11:13 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这话,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我的职分(“敬重”原文作“荣耀”)。
用身临其境法来体会,外邦人看保罗传福音,有句话没问出来:保罗你跟我们讲那么起劲,那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跟你同胞讲?其实保罗跟同胞讲,同胞不听,被赶出来。不是他不与同胞说,是同胞不让他讲。我们有时给家人传福音也一样,家里人不要听。不是不讲,太想讲了,却不让你讲。这样就可以体会,保罗真的从同胞不听的事实里,琢磨出上帝的旨意,领受到上帝让我做外邦人的使徒,跟你们外邦人讲,这是我的职分。
11:14 或者可以激动我骨肉之亲发愤,好救他们一些人。
保罗说,即使我跟你们讲,其实我心里还牵挂他们(同胞),希望有些人会嫉妒起来,好奇起来,愤怒起来,来找我,让我可以再给他们讲。或者可以激动我骨肉之亲发愤,好救他们一些人。这句经文不是说保罗自己在救人,而是保罗用他的话语、他的生命,使那些暂时没有得救的人“发愤”,因此把他们引到主面前。保罗是把上帝的话语告诉他们,用上帝的真理来救他人。我们传福音也是一样,我们没有能力救人,是耶稣基督死而复活的生命有能力救人。
11:15 若他们被丢弃,天下就得与神和好;他们被收纳,岂不是死而复生吗?
这句话跟前面第 12 节基本上重复:若他们过失,为天下富足,他们缺乏,为外邦人富足,何况他们丰满呢?这句话表达他的理解和牵挂。这里的“他们”是谁啊?就是指那些被激动而发愤的人。这些人怀着各自的背景、动机、属肉体的需求,被激动到了真理面前听福音。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被弃绝,一种是得救。坏的结果是什么?好的结果是什么?若他们被丢弃,天下就得与神和好;他们被收纳,岂不是死而复生吗?就是这个意思,完全可以理解。
11:16 所献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
“新面”和“树根”两个比喻连在这里天衣无缝,和本章的重大概念“余数”相关。“余数”是谈“族”,不是谈个体。在上帝眼里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独立个体,每个灵魂都等价;另一个是这些人有单位,有归属,有族类。例如犹太人、中国人、韩国人,有民族的概念,还有家族血统概念,是谁的后裔,我们不知道多少辈前的祖宗是谁,上帝清清楚楚,旧约上帝就是这样看家谱。外邦人、犹太人,讲的是个集体,是面对集体、族类的。犹太人传统上看重自己的血统,认为血统与救恩有关。保罗已经在前面否定这个认识,认为救恩与“族”的关系并不是像犹太人传统所认识的那样。救恩不是因为犹太人血统,救恩在乎属灵,不在乎血统。
“新面”的概念是指什么呢?是指上帝要再造一个新的族类,这个新的族类不再以血统或传统的民族来定义,而是从一个很圣洁的起点开始,一点点加上去。你看那个面团,起头的那个酵如果圣洁,发出来的新面也是圣洁的;你看那树根如果圣洁,长出来的树枝也就圣洁了。这里的圣洁当然是与上帝的关系来决定的,由上帝来定义的。上帝从自己的儿子耶稣基督开始,要重新造出一个全新的族类—亚伯拉罕的后裔。这就是这两个概念背后的含义。
众:这个族就不是血气之族,是信心之族了。
对,就是你重生了,是灵里生了嘛,不是情欲生的。上帝造这个新的族类,不因为你是犹太人就可以放上去,不是血气的标准,不是肉体的标准,是个新的标准,就是上帝的圣洁的标准。
新约《圣经》借着耶稣基督教会的概念,让我们明白属灵肢体是个全新的族类。属灵肢体不分什么为奴为主,男的女的,犹太人外邦人,完全在属灵里,是属耶稣基督的新族类。
保罗传讲福音其实是在建一个新族类。保罗给外邦人讲福音建新族类,希望这件事情能激动他同胞发愤,希望他们到我这里来,上帝拣选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因为这要很圣洁的,不是稀里糊涂的。从发愤到重生,人数从少增多,这个新族类从小到大,就这样满足上帝计划里的余数,建起一个“新面”。
我们再看“树根”的比喻是什么?树根可以指亚伯拉罕因信称义的新族类,根据就是第 4 章;也可以指耶稣,在基督里重生再造,根据是第 5 章。两种解读都是可以的,也可以看成是复合结构。树根(因信称义,或基督的生命)是圣洁的,每个长上去的树枝必须是从圣洁的根里长出来的,而不是其他另外加上去的。对此,即新生命的源头,我们基督徒必须有深刻的认知。同样我们自己原先的不圣洁、有罪的生命必须死去,而我们新生命的源头不再是我们原先的生命,而是与一个圣洁的生命源头相连接,这就是“树根”。从此我们个体生命不再是单独成长了,而是与根接上,通过树枝连接得着根的肥汁,在肢体里成长了。每一个基督徒的生命成长确实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