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1:9—19

1:9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10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11 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 事就这样成了。12 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神看着是好的。13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1:14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15 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16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17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18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19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9 And God said, “Let the waters under the heavens be gathered together into one place, and let the dry land appear.” And it was so. 10 God called the dry land Earth, and the waters that were gathered together he called Seas. And God saw that it was good. 11 And God said, “Let the earth sprout vegetation, plants yielding seed, and fruit trees bearing fruit in which is their seed, each according to its kind, on the earth.” And it was so. 12 The earth brought forth vegetation, plants yielding see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kinds, and trees bearing fruit in which is their seed, each according to its kind. And God saw that it was good. 13 And there was evening and there was morning, the third day.

14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s in the expanse of the heavens to separate the day from the night. And let them be for signs and for seasons, 15 and for days and years, and let them be lights in the expanse of the heavens to give light upon the earth.” And it was so. 16 And God made the two great lights—the greater light to rule the day and the lesser light to rule the night—and the stars. 17 And God set them in the expanse of the heavens to give light on the earth, 18 to rule over the day and over the night, and to separate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And God saw that it was good. 19 And there was evening and there was morning, the fourth day. (Gen 1:9—19. ESV)

创世的宏大叙事进入到“第三日”。这日里发生了什么?经文9—13节犹如一首田园诗,安详、有序、生长、结果,各从其类、得心应手,没有任何张力的纠缠。当然,要让这首诗里的景物成为真实,神必须先做一件事,让“地”从水里显露出来。显然,在这里神不是从“无”中生出“地”来,甚至都不是从“有”中生出“有”来。你看,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然后,事就这样成了。原来,“地”已经在水下“隐藏”,等着神的话语一来,水就聚集,旱地就“露”出来了。这是在“第三日”经文里启示出来的神的又一个创造模式,我把它称为“隐藏-显露”模式,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探索-发现”的认知模式。

那是不是除了“地”以外,至今还有许多东西都在隐藏之中,并将在神的时间里一一显露出来?太对了。可以说,人类近三百年的科学探索之路,乍看起来,是人在一步一步地发现,但说到底,还是神在祂自己的时间里,将祂创造的“万有”之无穷奥秘,从“隐藏”中一点一点地“显露”出来。圣保罗说过一句富有深意的话,大意是:现在仍然模糊,到那日,就都清楚了。他指的不也是这个“隐藏-显露”的“创造-认知”模式吗?

创1:10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已经通过我们对于“空间”的直观经验,向我们启示了“天”的概念的丰富含义。现在,神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地”了。原先它们也许聚合,也许分散在水里,而在神的话语里它们应声聚集,与连成一片的水赫然分开,形成了人眼可以看见、人手可以触摸的“旱地”(dry land)。神对此重新命名,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英文里表达得更加直白:God called the dry land Earth, and the waters that were gathered together he called Seas。

今天的化学家都可以轻易地告诉你,这“地”里有哪些化学元素和物质。《科学》杂志说,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陆地只占了29%。毋庸置疑,神在“第三日”里,创造了一颗特别的星球,祂称它为地球(Earth)。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被水覆盖,露出少部分陆地;在水和陆地之上,是被称为空气的空间区域;再之上,就是非聚集态的水的领域,也就是云层了。多么逼真的描绘,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居住的地球吗?

我有一个小问题:这块从水里显露面目的“旱地”(dry land),后来被发现实际上是一个球形的实体,对此《创世记》有没有任何暗示?我认为有。在创1:6里,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因为在这里,神只用了一个“上下”维度来描述这块广袤的区域,这恰好暗示了它是一个球平面。因为,在数学上,只有对于球形体,才只需要一个参量——球半径(对应的就是“上下”维度)就可以规定一个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神造地球为何所用?今天的科学常识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为生命所用。至今为止,地球是浩茫宇宙中唯一被发现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最简单的生命,如细胞的诞生,这其中的生成、维持和演进的过程细节,今天的科学家知道多少?大家有着太多的惊讶和困惑,其中的许多奥秘还需我们耐心等待神在祂自己的时间里,向人类中那些聪明的脑袋作“特别显露”。但我觉得,对人类一般的脑袋来说,创1:11—12两节经文,已经给出了非细节却清晰的“普遍启示”。

创1:11—12 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我们可以大胆地发问:这些被称为青草、菜蔬和果树的东西,它们从哪里来?它们的神奇之处在哪里?我亲爱的读者,从今天的经文里,你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想试一下?好,试试看。好了,你的回答出来了:1.是从“神的话语”里出来的;2.是从“地”里发生出来的。两者矛盾吗?孰轻孰重?两者不矛盾。前者是“第一因”,后者是“因之果”。从后者开始,科学的因果链条开始启动。由此可见,这既符合神所启示的创世的真理(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又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和科学观察(所有的青草、菜蔬和果树,全部依赖土地而生存)相吻合。化学家们还会告诉我们,它们即便再神奇,如果分解了以后,它们的组成成分与土地里的成分完全吻合。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些被称为青草、菜蔬和果树的,都是属于“土”的,甚至最后都会归还于“土”,这正说明“地”与“生命”是血肉相连的至亲关系。难怪诗人总喜欢称“地”为“母亲”了。

现在看第二个问题:它们不是“土”,它们的神奇之处在哪里?生物学家会告诉我们,因为它们有“生命”。可是,且慢,这可是《圣经》里第一次提到“生命”,一件了不起的事件!《圣经》是怎样描述它们的?它们的神奇之处在哪里?让我们仔细阅读经文。看到了吗?在它们的“种子”(核)里!哦,难怪在这两节经文里,反复说着一个单词:seed, seed, seed!正是这个神奇却不起眼的“种子”让同样的“生命特征”重复发生。神借着20世纪的生物学把它的奥秘显露出来了——一种名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遗传密码,这就是生命了。你是否注意到,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生物学革命(基因的发现)在《创世记》精练的文字里,其实早就有提示了。

你也许还不甘心,要继续追问:从无机到有机,再到DNA,再到植物细胞,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化过来的?好,我建议你:1)再仔细阅读创1:11—12两节经文;2)然后去图书馆,查阅生物学的相关书籍。在过去的近100年里,神已经把“第一因”以后的“科学因果链”上许多神奇、精巧的细节,包括如何生长、维护、供养、进化、变异、衰竭,甚至消亡的枝梢末节,都“显露”给一些生物学家的脑袋和眼睛了。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和耐心,愿意认真啃这些专著,神一定会让你大有收获。不过,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一般好奇心来说,经文1:11—12虽寥寥数语,却直切核心,平淡中有惊奇,足够滋润和美丽的了!

神创世的时钟还在滴答、滴答……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那么,“第四日”呢?会有什么样的惊奇在等待我们呢?让我们追随神创造的脚步,与祂创造的“第四日”经文相遇。

创1:14—19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请问,“第四日”里发生了什么?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神造了两个光体(还有众星),放在空中,大的管昼(让白昼里有光),小的管夜(让夜里也有光)。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让我任性地再追问一句: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什么神需要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有一个窍门:1.看看前后的经文里有没有相关的启示?2.如果没有,就尽量用自己的常识来回答,然后看看与前后经文有无矛盾。我们可以试试这个办法。在“第三日”,神让地里产出带种子的“青草、菜蔬和果树”等植物生命,其中的种子可以使生命特征延续和重复发生。但科学常识告诉我们,这里的“生命特征的延续和重复”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这个合适的条件包括光能、水分、养料、合适的温度等,全部有赖外界供应和维持。因此,我可以得出结论:神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让这些“青草、菜蔬和果树”的生命在地球上得以维持和延续。

沿着这样的思路默想,我若有所悟,犹如置身于音乐厅,听一曲宏大庞杂的交响乐。我仿佛听到锣鼓喧天、号角声此起彼伏,隐约中,我捕捉到一支长笛在呜呜奏鸣……难道这时隐时现、动人心弦的旋律,才是乐章的主题?同样地,我们也会忍不住猜想,神安置在天上的那些发光的大球、小球和众多的星星,以及浩渺的水、显露的地,还有精心安排的昼夜、节令、日子、年岁,统统只是为了烘托、陪衬、供养、守护这个“包着核的果子”——这个目前为止以“青草、菜蔬和果树”为名称的“生命”?

让我们继续追问:如果是这样,那么神的创世行为,是不是好像带有某个预先设定的“目的”?而这个“目的”,神好像也没有打算向人类“隐藏”,而是定意要借着《创世记》的文字,一点点向人类“显露”?哦,真是不可思议!如果我是“青草、菜蔬和果树”,我也会像很多年以后的犹太君王大卫,从心底里发出由衷的感叹:我算什么,你竟这样眷顾我?我们算什么,你竟如此眷顾我们?

当然,等到创世的“第六日”,“青草、菜蔬和果树”就会明白,神为何如此眷顾它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