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4 And God saw that the light was good. And God separat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Gen 1:4. ESV)
让我们看创1:4经文。我注意到,在这节经文里,虽然没有“神说”一词,但有“神看……就把……”的句子。由此可见,“神的意念”等同于神的“言说”,是神创造的源头。在这句经文里,有新的事物(实体)被创造出来吗?好像没有,但神的意念让“秩序”在实体里产生了。这样看来,如果神创造里的第一个动作是“神说”(言说、宣告),那么神在创造里的第二个动作,就是这节经文里的“分开”。神用“言说”,从“虚空”里创造了“有”;神用“分开”,让“混沌”在实体里逐渐退去,一步一步建立起秩序。
我们可以在此作属灵的联想:“光”代表永恒的生命,“暗”代表永恒的死亡;这句经文“把光暗分开”恰恰预表了神救赎的方法——在真理(光、基督)里分别为圣。哈利路亚!也可以这样说,从神创造的视角看,宇宙里的第一个秩序就是“光暗分开”。什么意思?意思是:神把“有光”的状态与“缺乏光”的状态分开了。或者说,神让“光”从“黑暗”里分出来,神把“有”(在这里就是“光”)从原先的“无”(在这里就是“黑暗”)里显露出来了。
我要特别提醒读者留意,在《创世记》第1章里,神会用一系列“分开”在“有”的世界里一步一步建立秩序。请注意:后面的“分开”,都属于“有”与“有”的分开;只有在这第一个“光暗分开”的例子里,是“有”与“无”分开。由此可见,“光”作为第一个“有”的例子,与所有其他的“有”,具有非常本质的区别。因为,“光”的反义词(或者限制词)就是“虚无”本身。
另外,这节经文里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好的”。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不好”的呢?对此,我们可以这样默想。这里的“好的”,是指道德的善吗?是指完美、完全、无欠缺吗?我认为都不是。因为“道德”的概念,只有在人出现后才会出来,所以不会是指道德的善。那么,这里的“好的”是不是指神创造物的“完美”呢?我认为也不是。因为,我们都知道,神的创造是一个连续过程,一个在时间里展开的事件。当创1:1宣告了“起初”的概念以后,“时间”就进入这个世界了。既然神的创造是一个在时间里的延续事件,那么“好的”还可以“更好”。所以,这里的“好的”不是指完美,这是我的想法。
顺便说一句,达尔文学说里的“演进”或“进化”的概念,其实在“神创造”的时间框架里,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达尔文学说的谬误在于:用“时间以后”的“进化”取代了“时间起初”的“创造”。这样就变成荒谬了。
我们继续追问,既然“好的”不是指道德的善,也不是指创造物的完美,那么是指什么呢?对此,我的想法是:显然是指神通过“创造”,让“有”从“无”里产生出来,这件事神说是“好的”。换言之,在神的意志里,所有的“有”,甚至包括有缺陷的“有”,都比“无”好。也就是说,神喜悦“有”,厌恶“无”。
有了这样的理解以后,我们就可以自然地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正是在这一点上,基督教让自己与佛教拉开了距离。前者赞美“有”,后者歌颂“无”。当基督教大声赞美上帝“无中生有”的创造的时候,佛教的核心教义却反其道而行之,宣扬“虚无”的境界比“实有”的世界更加本质,更具美感,更令人向往。单单就这一点看,前者是顺人性的,后者是逆人性的,因为人都惧怕死。由此可见,基督教赞美“生命”,揭露并谴责死亡;佛教则美化“虚无”和死亡,让人觉得死亡不那么可怕,可以泰然处之。
顺着这样的思路,我又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神喜悦“有”,厌恶“无”,为什么神仍然把“无”保留在那里呢?为什么神不把“无”彻底消除?比如说,让“光”充满,而不是单单“把光暗分开”?好问题,而且很深刻。我们需要花一点时间去深究。
我想提醒读者:对类似“上帝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其实,我们不是真的非要搞明白神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因为神的智慧高过人的智慧,我们怎么可能搞明白呢?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这样问,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意识到我还有这样的疑问。这也许说明了,我们对一些原先自认为理解的东西,很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为什么神不把“无”彻底消除?这个问题也许说明了,我们对“无”或“有”概念的含义,还没有真正吃透。
也许我们觉得,对“无”我们确实知之甚少,但对于“有”还是比较明白的吧?好,我觉得有必要借用创1:1—4经文的亮光,再加把力,默想概念“有”与“无”之间的关系。我们的默想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展开。
一、默想“有”的本质
一般来说,当我们追问某个东西的本质时,第一件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追溯这个东西的源头,看看有什么线索。那么,所有“有”的源头在哪里?对此,我有两个回答。
第一个回答:从最原初的立场看,所有“有”都来自“无”。也就是说,“有”的本质其实是“无”。对此,你不会觉得陌生吧?前面我说过,佛教的核心教义就是认为“虚无”比“实有”更加本质,“混沌”比“秩序”更加本质,因此也更有美感。其实不单单是佛教,世界上所有的虚无主义哲学,包括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都一致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虚无。
第二个回答:从最原初的立场看,所有“有”都来自“神”的创造(当然是从“无”中创造)。因此,“有”的本质是“神的创造”。用基督徒的话来说,“有”是神创造的荣耀见证。
这样一来,我们可不可以说,“有”有两个本质?或者说,“有”具备双重本质?我觉得可以这样说。《旧约》里大量惊心动魄的关于毁灭的叙述,包括《传道书》里传达的“虚空的虚空”的意念,还有新约《启示录》里关于末日的意象,都在传达“无”作为“有”的本质的真理性。毋庸置疑的是《圣经》里关于神的恩典的启示,包括创造和救赎的主线,都是对“无”作为“有”的本质的否定和超越。
二、默想“有”的界限
可以这样说,《创世记》里描述的神用“言说”创造的所有的“有”,其实都只是“有限的有”。对此,我们统一取名为“被造物”。这里的意思很明白,所有的被造物(包括时间、空间、质量、能量、运动、生命、精神,以及整个实体世界和非实体世界)都是有限的事物,是“有限的有”。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唯有“神”自己才是唯一的、自有永有的“无限的存在”。换言之,要求完全排除“无”,等于要求“被造物”成为“创造者”,这是荒谬的。
那么,我们可以继续问:“被造物”被什么限制?我认为,第一层限制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数量限制。比如说,这个宇宙里原子的数目,看似接近无限,其实只是一个有限数目。上帝应许亚伯拉罕说,你的后裔要如同天上的星星、海滩里的沙子一样多。我们读这段的时候,感觉像是一个无穷大的数目,其实也只是一个有限数目。所以说,所有的“有”无法突破的第一层限制,就是有限数目的限制。那在这个有限数目以外是什么呢?就是“无”了。
不过,数量限制并不是最本质的限制。我认为,对于所有的被造物来说,最本质的限制是被“无”(即“不存在”)本身所限制。什么意思?意思是说:任何一个存在的东西,作为“有限物”,整个地被限制在“虚无”之中;所有的“有”都在“虚无”的包围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虚无”重新吞灭,除非在“神”(创造者)的保守之中。
这话听起来似乎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但其实是我们作为人最普遍的直观体验。所有生命的存活,包括人的生命,仅在一枯一荣、一呼一吸之间,这还不够直观吗?《雅各书》说,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可见,“有”在哪里,“无”就跟到哪里。《罗马书》第8章里有一句很重的话: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罗8:20),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相:“万有”与“虚空”相对而立,就像一个小孩战战兢兢地站在一个万丈深渊的悬崖边,随时都有可能重新掉进虚无的深渊……
三、默想“有”的终极价值
我以为,所有“有”的终极价值,都是通过与“无”相比较而展现出来的。我们需要用这样的眼光,也就是神的“创世眼光”去看待所有的“有”。这个“有”居然挣脱了“虚无”的羁绊,从“虚无”里脱颖而出,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这就是那句“神看……是好的”经文所表达的强烈的感叹与赞美。创造如此,救赎也是如此!
如果“暂存”最终归于“虚无”,他们作为“暂存”的相对价值,也将统统归入“虚无”。所以,对于所有的“有”来说,“创造”是阿尔法,“救赎”是欧米伽。阿门!
基于上述三点默想,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一下之前的问题:为什么神不把“无”彻底消除?根据《创世记》的启示:神创造的“有”的世界,是一个有“起初”、有“末日”的世界,因此是一个“暂存”的世界。其中的“有”作为“暂存之物”,犹如孤岛漂浮在“虚无”之洋里。所有的“有”都被“无”所定义,所限制,所估值。“有”与“无”如同实体与影子,如影随形,寸步不离……在这样的看见里,我们的问题(为什么神不把“无”彻底消除?)也就消失了。
下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存在”(有限的“有”、暂存的“存在”)在神创造的命定里,必须与“无”(即“不存在”、黑暗、虚无、死亡)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那么“光与暗”又怎么能分开呢?“光暗分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