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真正要说的,也是最难说清楚的,是人如何从一个悖逆的生命里走出来,换成全新的生命;神眼中的纯洁不是单调、单一,而是复杂却同时单纯;统一,真正的基督徒生命,即是顺服的,也是自由的;既在众人之下,又在众人之上;基督的张力,又极度的合一;极度的夸张,又极度的自然;极度安静,又极度激情;
萨特是20世纪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人道主义国际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家,他关于“存在与虚无”的思想,直接涉及到人类失去上帝以后的生存体验。
比如萨特坚持认为:如果没有上帝,这个世界一大是荒谬的,人生是没有先天意义的。因萨特是无神论者,所以他的结论是:因为确实没有上帝,所以世界确实是荒谬的,人生确实是没有预定意义的。
因此,他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世界没有体验到荒谬,如果我们还坚持认为人生充满意义,那么我们一定是活着自我欺骗里!
这正是人类所有“老我”生命的要命之处:“老我”一边没有上帝,一边活的有滋有味,自我感觉充满意义。这正说明,老我的本质是自欺!这也是《罗马书》要揭示的真相。不感觉到虚无,就是人类的自欺。圣经中的《传道书》,就是揭示人生的虚无。
没有对虚无的深刻体验,就很难理解保罗在《罗马书》中对新生命的满腔热情。
请注意萨特的逻辑:
(1)没有上帝,人生纯属偶然,世界就是荒谬的;
(2)因为没有上帝(老我生命),所以一个真实的生命,一定是对荒谬和虚无的体验;
(3)我们体验不到虚无和荒谬,所以我们的生命体验一定不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体验。
撒旦让我们生活在自欺里感觉良好,即便有了基督我们还不愿意出来。(在光明中可更清晰的看见虚无和荒谬)
哲学的几个概念:
哲学上讲“虚无”,不是指没有,哲学上讲的“存在”也不是指“存在着实际东西”。
“虚无”是指:那东西存在着,但却是虚无的,因为背后没有与上帝相连。就像一片浮在水面的叶子,随风飘荡,转瞬即逝;
“存在”是指:那东西不仅存在着,而且背后与上帝紧密结合的那种存在。所以要区分两个概念“存在”与“存在者”。
“存在者”是指“那东西”;“存在”是指“存在者”背后的“存在”。
比方:“存在者”—是指我们看见的一扇门;“存在”是指把门固定在门框上的那个金属“铰链”
但是,因为人的有限性和罪性,人只看见“门”—存在者,看不见固定“门”的铰链(存在)。
萨特说:所有“存在者”(门)背后都必然有一个“存在”(铰链),这个“存在”的实质却是“虚无”!
为什么?萨特说,因为不存在“门框”,也就是不存在上帝。
既然“存在者”背后的“存在”,其实质是“虚无”(虚无不是没有的意思),那么这个“虚无”到底是什么呢?换言之,我们的人生对我们人生背后的“虚无”,到底有什么体验和人生呢?
“虚无”与“存在”的张力,也是《罗马书》要面对的。
“铰链”连着“门”和“门框”,“门”是”存在者”,“铰链”是”存在者”背后的”存在”,那么,“门框”是什么?
首先,“存在者”的概念需要扩大,不仅仅指物质世界,应该指一切被造物。因此,包括所有的物质的、精神的,甚至还有灵界的被造物。我们也可以把巴别塔(人类文明)入其中,都属于“存在者”的层次范畴。作为被造,人自己当然也是“存在者”。所以,在我们的比喻里,“存在者”就是那个肉眼可见的“门”。
比如说,人的骄傲、贪婪、不义,这些词汇所表达的都是“存在者”的范畴,都是关于“存在者”的,就好像在说“门”很难看。所有关于精神的,都还是存在者,都可以被观察、被体验的。如果我们不认识神,我们所有的认识体验、思考和追求的,都是在“存在者”的范畴内。但人类不满足对可见之物的思考和追求,人类追问着一些背后的“意义”。
“意义”的意思是:这一切不会凭空而来,没有缘由。换言之,人类从“因果律”得知,这一切“存在者”的“存在”,不会没有理由(或原因、意义)。“意义”是隐藏在所有“存在者”的背后,使得“存在者”“存在”有了依托,不再腾空悬挂,在我们的比喻里,就是“铰链”。
所有说:“存在者”背后的“存在”,就是“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人所思想中的“意义”,比如人类的理想、事业、利他主义、国家利益、家族荣耀等,在萨特看来,都是“存在者”,所以不能够成为“存在者存在的意义”(或存在者背后的存在)。所以萨特深刻的指出,看的见的“门”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看不见“铰链”。
“门”依附在“铰链”上,“存在者”依附在“存在”上。那么铰链的另一端又依附在哪里?这个问题等同于提供所有“存在者存在”(意义)的那个“创造者”存在吗?
萨特的立场是上帝不存在,于是,铰链的另一端只能悬空,也就是说,铰链的另一端悬挂在“存在者”(世界)上,另一端悬挂在“虚无”上。也就是说,认识的“意义”(存在)是悬挂在“虚无”上面。“存在”悬挂在“虚无”上,时时刻刻不可脱离。这是“存在”与“虚无”之间张力(二律背反)。
萨特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自由”
那么“门框”是什么?“铰链”是什么,“门”是什么?注意,这里是比喻而已,要体会三个概念之间相互依存的层次关系。
那么,什么是“存在者”之所以“存在”?我们可以在“存在者”层次上建立“意义”的概念。这正是所有“老我”热衷、并习以为常的做法。因此,所谓“存在者之所以存在”这个短语所强调和提示的,是这样一个真理:所有“存在者”背后,必然有一个“存在”。这里的重点,是在“存在者”(门)与“创造者”(门框)之间建立一个中间连接层次(铰链)。
人之所以是人,其本质不再是“存在者”,而是这个“存在者”背后的 “存在”。
那么,什么是所有“老我”(由亚当里来的人)的本质?就是这个“铰链”悬挂在“虚无”之上。到此为止,就是萨特所讨论的人。也就是所有人的“真信仰”起点。
为什么说“真信仰”?因为如果没有直面这个“虚无”,所谓的信仰就可以仍然是“存在者”层面追求的“意义”而已。所以就是假信仰。顺便说一下文化基督徒的信仰,就是存在者层面的信仰。
总结:“存在者”(门)与“创造主”(门框)之间,建立了一个中间连接的层次(铰链)。
人之所以是人,其本质不再是“存在者”,而是这个“存在者”背后的“存在”。
现在我们知道,一般人看问题只有一个层面:“存在者”层面;哲学家却深入一层,进入“存在”层面。圣经也要求我们的感知,思维和体验,要进入“存在”层面,因为是在“存在”层面,我们与神的关系出了问题。比如讲《罗马书》时,我提到,对于罪,我们要从两个层面去把握:一是“存在”层面,就是最的终极原因是悖逆。这是“存在”层面出了问题。二是伦理层面,就属于“存在者”层面,因为所有伦理都是关乎“存在者”。
注意:即便都是“存在者”层面的罪,也是从里到外,分层次的。《罗马书》把它分三个层次:
不义、邪恶、贪婪、恶毒;
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
共12个。
三个层次,都是有关罪的表现形式,是我们可以观察、可度量、可体验的。所以是“存在者”层面。唯有“悖逆”属于“存在”层次。是不可观察、不可度量、不可体验的。唯有借着律法显出罪来,我们才间接的体验到它,抓住了狐狸的尾巴。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存在”层面的悖逆,是指人对神的悖逆。如果是人与人的悖逆,就属于“存在者”层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