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第七章17到18节

逐句解经

《哥林多前书》第 7 章全部内容,我读后的第一性反应是,假如我是上海市民政局的局长,现在上海市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婚姻家庭纠纷也很多,我们要成立一个公益组织,免费让有问题的人来咨询的机构,到时候可以请保罗去当这个机构的书记员或者咨询员。我觉得他挺够格的,但是感觉他有时候好像一个职业牧师混进来,插到里面,搞在一起。这两个听见,一个是很好的民政婚姻调解员,讲道理蛮清晰的,语气也蛮和蔼的;另一个突然说出一些教会牧师说的耸人听闻的话,插进去。这是我听出来的张力。

第一个比较容易认可的部分,保罗有些话是有道理的,挺好的,保罗有些话可能是自己的意见,所以这部分基本上是民政局婚姻调解所的水平,保罗显然不是冲着这个来的。《哥林多前书》是《新约圣经》里继《罗马书》以后的重要经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再想想,《哥林多前书》在《新约圣经》面对主要是什么问题,是有分工的。譬如《罗马书》主要是系统讲解神的救恩,《哥林多前/后书》是这些重生的基督徒怎么在这个世界里面活,他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很多的实际问题,保罗一一给予回答,对不对?也就是说,《哥林多前书/后书》的主要的问题也是保罗的问题,也应该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说要进入他的问题,他的问题用我的话来讲就是,在这个相对性的世界里面,我们怎么活出绝对性的真理。你听到他有些牧

师的话,肯定是讲绝对性真理;假如把这部分拿掉,就是相对性事件里面的相对性建议。保罗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但是我觉得这样更好(是我的话我会这样做),基本上是这个语气。保罗确实面对这些信徒们的这些相对性问题,征求他的意见,保罗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小心,因为他们很看重他,把他尊为圣徒、使徒,所以保罗很刻意地提醒,有些是我个人的意见,其实你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你假如这样做的话也不算犯罪(听起来跟犯罪没关系),只是个选择问题。

假如保罗真的回答当时信徒的这些相对性问题时,只停留在民政局咨询员的水平上,那怎么称得上是《圣经》重大篇章呢?也就是说,只把握这个是不够的,保罗真正面对的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重生的基督徒怎么在这个相对性世界里活出绝对性真理。这就把我们的意向性带进来,读这个经文要抓住不放,不要一读,把那个问题忘掉了。

所以要抓住你的意向性问题不放,这个要努力,因为一不努力就放掉了。你为什么放掉?其实你对“我如何在相对性世界里面活出绝对性真理”这个问题本身,你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你就放掉了。你太大的兴趣真的是这个老婆到底要还是不要,这个女人烦死了,离还是不离,你可能还是对这个具体问题感兴趣,还不是对我那个宏大的、抽象的问题感兴趣。我如何在这个相对性世界里面活出绝对性真理,这个问题是我帮你提出来的,你自己也许被圣经感动也提出来了,但是你很容易放掉,因为更重要的还是具体事情的问题。譬如说我们始终抓住那个具体的事情不放,那个弟兄娶了继母,到底开除不开除,怎么开除,我们始终抓住那个不放,反而把这个问题给忘掉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容易放掉那个问题,那个问题其实在我们自己生命里面不是那么紧迫,除非你被灵感动,才会有紧迫感。什么叫被灵感动?譬如说我们的那个问题:在相对性世界里面你如何活出真理,你是怎么放掉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相对的,怎么有什么绝对性真理?所以每个意见都是相对性的,你判断出来每个具体意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什么绝对性真理,你就放掉了。你这个情况,离了好;你这个情况不离更好,这是我们的思维,基本上习惯于相对主义的,因为不相信这个背后有什么绝对真理。其实我们也就这样习惯性进入一个相对世界里的相对活法、相对善恶、相对正确,每个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所以,觉得在相对性世界里面活出绝对性真理,这是什么东西?我的意思是说,其实我们自己都没搞懂我们的问题,所以你读这个圣经的时候就放掉了。假如保罗是在解答“在相对性世界里面怎么活出绝对性真理”这个问题,你已经把这个问题放掉了,你后面怎么读懂?你读的都是切割掉的,一下子天上飞,一下子就是相对主义,你是连不起来的。

我们真的是对核心问题没有像保罗那么迫切,这个是跟你的新生命有关的。我们原来老生命是没有这个问题的;我们原来连读经都是说,你是这样读,我是这样读,神这样带领你,神这样带领我,全是相对主义;我们甚至都很反感基督,有很多人反感基督教说就是我的上帝是真的,你也很反感就是我这个读法是对的,你一定很反感。你为什么反感?怎么就是你是对的,我是错的?相对性,神给你看见这个,他给我看见那个,我们习惯相对性,我们不习惯绝对性,是不是?所以假如不习惯绝对性的话,其实你在读《哥林多前书》的时候是没有真正扣在保罗的思维里面,他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把它读成相对问题的相对建议,老是相对建议,保罗就是民政局的雇员水平,那怎么叫保罗呢?我们还没读就把保罗拉的很低很低了。

众:《圣经》里面传达的意思,太多的人读出不一样了。

圣经作者传达的意思,你若捕捉他传达的民政局的那个相对性建议的意思,就把他拉低了,保罗要传达的比这个高得多。我们怎么跟着他往上走?我现在开始逐字逐句讲,做一个示范。

7:17 只要照主所分给各人的,和神所召各人的而行。我吩咐各教会都是这样。

第 17 节经文有两个句号,有感觉吗?要测试你的真实反应,当你读到这两句经文的时候有感觉吗?我承认,我在写这个读经笔记的时候开始对这两句经文没什么感觉,很容易就滑过去,因为这个经文的意思好像蛮明白的,也就没什么特别多好想。

但是后来在某一个点上,突然那天大概是礼拜三的早上起来,我突然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我发现了什么重要呢?我发现保罗这句经文就是回答我们的核心问题。再说一遍我们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重生基督徒如何在相对性世界里面,或者在此生的相对性经历里面活出绝对性真理?”虽然我们对每一个词都不是很清楚,但是懵懵懂懂知道有一个相对性、绝对性,我们也不清楚什么叫绝对性真理。假如这是我们努力抓住的一个核心问题,我突然发现保罗就在回答这个核心问题。包括他语气上,这个好办,只要照着主所分给个人的和神所召各人的而行,而且这是我分给各教会的原则。当我把这句经文和这个核心问题连起来的时候就开始重视,而不是轻易划过。这个地方请沈弟兄读一下。如果我们紧紧抓住《林前》所面临的核心张力(我们如何在相对性的此生里,活出神启示的绝对性真理?)不放,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节经文给了我们重要的亮光。“只要照主所分给各人的,和神所召各人的而行。”英文是:only let each person lead the life that the Lord has assigned to him, and to which God has called him. (中文直译是:只是让每一个人带领他们各自的生活,根据神所分给各人的,和所召各人的而行。)我注意到,这里有两个分动词“has assigned”(所分)和“has called”(所召)。它们的主语都是上帝。听起来真的很简单,只要“照着……而行”就好了,有什么可以纠结的呢?我们会说,我们之所以感到纠结,是因为我们不是很明白,什么是上帝在我们生命里的“所分”和“所召”。其实,仔细想想,上帝“所分”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此刻所有的。用保罗的说法就是林前 7:20 经文:你们蒙召时的身份。那么,什么是上帝对我们“所召”的呢?如果我不知道“所召的”,那么,即便我知道了我“所分的”,即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在世界上的身份和地位,也还是不知道“如何”从“此刻”走向“未来”啊!对此,让我们仔细研读,回到保罗的思路和逻辑。

我注意到,这段经文是接在上一节林前 7:16 后面的,“你这作妻子的,怎么知道不能救你的丈夫呢?你这作丈夫的,怎么知道不能救你的妻子呢?”我感受到其中的语感:一切都可能在时间的进程中发生变化。哪些事情会发生,哪些事情不会发生,我们不知道,但上帝知道。我们要安静等待和仰望主。可见,林前 7:17 是 “现在”对着“未来”而言的,其中的关键词就是英文“lead the life”(即各人带领各人的生活)。谁 lead 我们的生活?我的意思

是问,谁是动词 lead 的主语?居然是各人自己(each person 自己)!(let each person lead the life). 那么,each person又该怎样 lead 自己的生活呢?注意,这个问号等同于我们的核心问题:我们该如何行?现在,大家听好了,保罗是这样回答的:按照神“所分”和“所召”的而行!——听哪,保罗说,你们不是总喜欢问,我们该如何行吗?在这个相对性的世界里,你们最大的纠结,不是不能确定自己应该如何行动吗?不是缺乏绝对性的自信与坚定吗?好吧,弟兄们,我给你一个原则,这也是我给所有教会的一个原则(this is my rule to all churches)。在这个原则里,保罗在强调了小主语(“你们各人自己带领自己”)之后,紧跟着引入另一个更大的主语,“God”,并将大主语(God)与小主语(each person)之间的联系,用两个分动词明白表达出来了:一个是 has assigned(所分),另一个是 has called(所召)。“所分”是关于过去经历的;“所召”是关于未来走向的。我们也许可以说,如果我们看清了“过去”,我们也就明白了面对“未来”应该如何行动了。

那么,关于我们的过去,除了我们的日常身份和经历以外,其中还发生了什么“意料之外、不同于常人”的事件呢?当然是我们归主的经历。正是这个经历,让我们有可能真正看清自己的过去:原来一切的背后都是 God!是 God had assigned, 也是 God has called。在保罗的看见里,我们过去经历里的一个特殊事件(“蒙召信主”),才是理解我们“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点上是连续的,从“过去”向“未来”延伸。我们的生活也正是因为上帝的 assign and call,才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在这个连续的生命之流里,其中发生的最神奇的事,就是我们与主相遇。因此,“我们当如何行?”这个终生难题,也有了一个简单明白的亮光,就是这节经文:“只要照主所分给各人的,和神所召各人的而行。我吩咐各教会都是这样。”

首先读这类东西,有时候自己需要展开一点点,譬如说“所分”是什么?哦,所分就是神到目前为止给我们的一切。对于“一切”你马上要装内容,每个人可以想自己的父母丈夫(妻子)孩子,生活的城市,读的大学,进的教会,周围的朋友邻居等等,我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分给我的。有问题吗?当你说没问题是圣灵感动你说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问世界上的人,他不会这样说,他会说这怎么和神有关系啊?哪有神?假如不是我自己努力考得好,就不能成为大学生;不是大学生就不能娶这个老婆等等,一系列的因果带出来了。所以当你回答:“是的,都是神所分的。”其实你的生命已经与相当多人区别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过去神所分给你的,刚才提到的父母丈夫妻子孩子、城市、大学、教会、朋友、邻居等等,唯独忘了一个更重要的,在你过去生命经历里面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与主相遇,归主、信主这个经历。我们是否会把这个重要事件给忽略掉,可能吗?有可能的,这是保罗在当时紧抓不放的。保罗原本活得好好的,生活在犹太人上流社会,有钱、有权,又有知识,深受他自己那个社区的尊重,而最后在自己的社区待不下去,来到哥林多教会来,面对这些人;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娶继母的、有小偷、有打鱼的,既没有知识又贫穷弱小;保罗面对的这些人跟他是什么关系?都在与主相遇这一点上有关系。所以,他是非常看重这个经历的。他不仅看重自己与主相遇这个经历,以至于生命从头改变;他也看重听者里面的有这个经历;他坚信是这个经历让他和听者之间建立联系,是这个经历让听者愿意听他的话,是这个经历让听者听懂他的话,而且发出“哈利路亚!”“阿门!”的呼应。

我们进入保罗当时的环境,即前面一章、二章、三章、四章、五章、六章不断强调的,身临其境的状态下,理解他的思想,他的逻辑,他的感情。我们突然觉得,我说我过去神所分的时候,其实老朋友不重要,读书不重要,上海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与主相遇。阿门!

“只要照着主所分的”,对“所分的”我们有点感觉了,这个感觉也要上帝让人感动才能说出来,否则说不出来。而且越想越琢磨,这个对你过去所分的越来越清楚。你对身边的亲戚,这个亲戚不管信主不信主,不管对你好还是不好都有新的感觉,都是上帝分给你的。这个感觉出来还是过去的,最多是此刻的,那未来呢?我该怎么行动呢?那就是“所召的”。

“所召的”怎么说?当你看明白过去所分的,也许对所召的也会一点点明白起来。这是很重要的思想。为什么这是很重要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圣经会从旧约犹太人的历史说起,大部分是历史书,你要明白上帝所召的,怎么明白?每天祷告,听神秘的声音;还是在历史里寻找上帝带领人的方式、方法、故事、经验;还是在我们自己过去的经历里面看到上帝的手脚,上帝的功怎么在你身上做的,怎么带领你的?

所以说,你在所分里面看见所召,是圣经的一个基本思路,是找上帝的踪迹、他的见证,读圣经是这样读的。有点感觉了,那我看不见怎么办?我还是不明白怎么做?你还是没告诉我啊?!当你觉得有点方向了,有点东西了,还是不知道,就要 hold(保持)住,带着张力往前走。

注意,这里亮光很重要,我们提问题不是为了答案,是为了亮光!我们就是通过提问题寻得亮光,这个问题原本是黑暗的,亮光进来了答案会在亮光后面一点点出来。这个所分、所召,lead the life,主语,一个是大主语 God,God 所分,God 所召;一个是 each person lead the life,是我们自己要带领我们自己往前走,怎么带领呢?是根据所分。这个句子里面已经有大量的亮光给我们,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这个好像没什么意义,其实很有意义。为什么很有意义?当你的思维完全发散或者完全黑暗,不知道怎么想这个问题,以至于对这个问题本身觉得没什么意义,那么空洞,这个时候其实刚才这个框架性已经给你了,只要每个人(each person)自己带领(lead)他自己的生活往前走,根据上帝所分的,所召的。有亮光吗?巨大的亮光,保罗写出来的!

注意这里有的只是亮光,还不是一个明确的行动答案。我们要的是行动答案,我们心里很急,我们到底要不要把他开除掉?我到底要不要离婚、结婚?因为,我们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神在我们生命里所召的,我们还是不可能回答该如何行的问题。带着这个张力继续读下去,“我们该如何行?”永远成为我们的背景张力,不消除,一路读下去,一路亮光进来。我们要习惯这样的读法。

7:18 有人已受割礼蒙召呢,就不要废割礼;有人未受割礼蒙召呢,就不要受割礼。

我的第一性活人的、不假的人的读法:我们知道关于如何行,当然不会问我出了家门,是向东走,还是向西走这类问题;我们会问一些我们认为与神的旨意,譬如与诫命有密切关系的问题。这不,保罗也是从一个困扰当时许多人,该不该受割礼的问题展开讨论。因此,对此保罗表明他的态度,他的意见是既不用刻意的受割礼,也无需特意的废割礼。怎么办呢?就按照蒙召时主所分的就好了。对这个具体问题,保罗的回答也相当明白,说你也不要刻意去废割礼,也不要刻意去受割礼,你蒙召的时候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保罗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回答,按照蒙召时主所分的就好了,无需纠结,也无需刻意改变。

保罗的具体意见是,对此类问题还是以不变为佳,当时的宗教徒一定会大大疑惑,这不是神的诫命吗?难道遵循神的诫命不是一个绝对性吗?换言之,我们所问的是遵循神的诫命到底是属于相对性范畴还是绝对性范畴?我一下子又拉起来了,这个是当时的犹太人非常纠结的,以至于要与保罗打架了、分裂了。所以你不能保罗怎么说你就怎么点头,你还要进入他当时的状态,这不是那么容易点头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明确神在摩西律法里面的一个诫命。我这段话是当我们进入保罗当时所面临的情况下,没有那么轻易的点头。对我们来讲,也许我们不在乎割礼不割礼,但是其他神的诫命呢?也是相对性范畴吗?而且这是涉及到遵行神的诫命,难道遵行神的诫命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吗?遵行神的诫命到底是绝对性范畴的事,还是相对性范畴的事?张力大不大?然后你就张力思考、默想。我这样默想:耶稣一次一次把诫命拉到绝对性地位,当你相对性满足,拉,拉,最典型的例子是你心里恨弟兄就是杀弟兄,你心里动淫念就是犯奸淫,拉得够高吧?这是耶稣,记住了,亮光进来了。

第二个,不能说谎。不能说谎是神的诫命,你试试把这个诫命活出绝对性来,马上是灾难。这就是我在那篇文章里说的,你假如想把自己心思以诚实的绝对性原则去行,我刚才在心里对你有仇恨,我讲出来;我刚才对你有淫念,讲出来,把全部心思全打开。曾经有人这样做过,包括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希望把自己完全打开,日记公开、财产公开、什么公开,到最后也是灾难。更别说诚实不说谎,有时候诚实是伤害人的。譬如说敌人面前,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员,我能说真话吗?我说真话就把他判别出来了,他就被杀害了。有无穷多相对性的东西进来,这都是构成我们如何在相对性的世界里面活出绝对真理的一个真实的,而不是一个空洞的张力。我们提出这个核心问题不是空洞问题,是真实的,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活出绝对性来。你试试看,马上灾难,你试都不敢试,这是诚实的原则,还有很多很多的原则。

保罗这里对受割礼、不受割礼的回答,我们就不要轻易点头过去了。在具体的问题上,保罗确实给出明确回答了,假如蒙召的时候是受割礼就受割礼,但是它后面的张力,那个抽象的张力没有消除。借着林前 7:18 节受割礼、不受割礼的经文,保罗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是的,尽管受割礼、不受割礼这件事关系神的宗教礼仪的诫命,现在的教会主张,只要旧约的、宗教礼仪的、条规的,全废除,张力又没有了。如是全废除,都仍然属于相对性的范畴,我们可以不必拘泥,按神所分的行就可以了,这也是一种对付的方法。这一类规程是条例性的,旧约的,现在废除。我们还可以再问,遵行神的诫命是绝对的、相对的?假如说遵行神的诫命是绝对的,神说不能说谎,不能恨弟兄,你怎么活出不能说谎,不能恨弟兄?所以千万不要消张力,即便我给出一个相对的具体问题的回答,你可以行了,你那个张力还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