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下)

预习思考题

如何在“相对性”的此生里,活出“绝对性”的真理?

你认为,什么是“活出绝对性的真理”的意思?换言之,尝试用直白话讲出这句话的意思。

根据保罗的意思,重生基督徒应该如何看待人类经验中“婚姻与家庭”组织?

开场白

我们再次剖析假人、死人的读经状态,并现场示范真人、活人怎么读经。1. 第一性的意向性反应(避免死人、假人)。2. 捕捉圣经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身临其境),找出张力(张力是真相)。3. 在张力中反思,努力活在对张力,即真相的反思中。

假如这些话你读时,出不来像我刚才说的正常反应,基本上你是半死不活的人,不信试试看!在座哪一个人说,保罗讲的很对呀,保罗说你有福了,上帝让你是特别的;保罗讲你也认为这个婚姻是一个缠绕,你认为没有婚姻的缠绕可以更专心用保罗的话侍奉神、服侍神;假如你说我同意保罗,我是这种人,那保罗说哈利路亚,我是被神感动的,你居然也是这样的人(保罗也没指望你们都是这样的人,是不是这样?)。确实有一些这样的人,大概一百个里面有一个、一千个里面有一个、一万个里面有一个。比如当尼姑、当和尚的,完全跟世界脱离出来,难道基督教是叫大家当尼姑、当和尚?从来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也知道不是这个意思。保罗讲这个话,你心里有没有我刚才说的反应,你没有这个反应出来,除非你是自己把自己变死了,因为其实你是有这个感觉的,同意吗?(众:同意。)

我重复来重复去,我们在世界上活的好好的,从来也没有感觉到死,我们总有对策、有反应、有评价,唯独读《圣经》就死掉了;不读《圣经》还活的好好的,越读越死,就属于这一类;因为你不敢把自己活人的反应面向神倒出来,有一个倾向觉得倒出来是不对的,应该像保罗一样,也很羡慕当尼姑的、当和尚的,其实你是不羡慕的,你装出很羡慕的,(众笑)假的也加进来了。面对上帝时,我们偏向于装傻、装死(其实活的好好的),好像死人一样,上帝就不咒你;上帝还是咒你,因为他全知道;上帝要把你拽到他的救恩里面,你在那里又装傻又装死,但是上帝不放弃你,又把你抓到那个方向去,以至于让你得救恩,整本圣经是讲这个得救恩。也就是说,我们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上帝倾诉;我们有不理解、不同意,不同看法,却不敢在上帝面前讲,这是我们在读圣经时偏向于装死、装傻的一个很深层原因。这个原因也是我们低估了上帝,以为我们装傻他就会被我们骗过去,其实他全知道,所以你完全可以坦然无惧的,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装死也不要装傻,其实你也没死;但是你装多了真变死了,真会分裂了。很多人在《圣经》以外的任何学业上都有很多问题,很活跃,意向性都很强,一旦这里打开就像死了一样的。今天不知道有几个死人是带着耳朵在听的?我所说的死人就是被动接受的,接受以后也不消化,出来就没了;有意向性的学习是带着问题来的,你的起点是有问题的。

第一层:第一性的意向性反应(避免死人、假人) 上一讲讲到的第一层,是让自己有第一性的意向性反应,预备你的问题,带着问题到《圣经》面前,可以避免死人、假人的状态。为什么说读圣经读了十几年都没有什么进步,觉得越读越枯燥,不是那么活跃,不是那么智慧?原因是我们确实变成死人、假人,这让我想到耶稣和撒马利亚妇人谈话,在哪里敬拜父,“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父”。“诚实”就是“truth”,就是真的,真人,不要假人;“心灵”是“spirit”,死人是指对灵魂、对上帝这些东西像死人;对物欲强大得很,不是死人,越老越想抓住生命的最后一刻;年轻人有宏大理想,一大堆计划,我们没有死。假如没有上帝的世界,这种追求都是罪的追求,我们在罪面前是个活人,在义面前是个死人,同意吗?

现在我们读《圣经》最难的是状态不正常。其实你读数学、读物理都蛮正常的,今天有一个难题,今天的老师挺好,我想要听懂或者我想问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我回去作业做不出来,所以要问,读世界上的课程时状态是正常的;一旦读《圣经》,这个状态没有了,是不是?我们要求不高,恢复到这种状态,不要读圣经就是死人、假人;要恢复到正常状态,不死人、不假人的状态。这个已经很难了,大多数人做不到。

我给大家示范是怎么尽量做到的。我自己也要努力一下才能做到,习惯性拿起来就死掉,所以我要头摇一摇,去外面走一走,想一想,一旦进入正常人的状态,就会出来一些反应,我把这个反应记录下来跟大家分享。我今天继续借着《哥林多前书》第 7 章的经文来示范给你们看,我是怎样非死人、非假人的读法。

第二,做到这个还不够,比如说教授给你上课,你是学生,你确实比他水平低,所以一个正常人的状态,会问出一些很傻的问题、很不切题的问题、很枝节的问题,抓不住核心问题。所以即便你是真人,第一个层次也是不够的。譬如《哥林多前书》第 7 章,保罗啰哩啰嗦讲老婆可要可不要,假如缠着你,不要也可以,但是有需求的话也可以;从老婆讲起,讲到女儿;从妇人讲起,讲到处女,围绕这个话题讲。其实你对保罗这些意见、经文、看法、体验是有想法的,有不同意见或有相同意见。大概一百个人里,或者一千个人里,有一个人是完全同意保罗的,觉得独身很好,可以专心致志侍奉神,搞明白这个救恩的事情,假如有老婆、家庭是拖累,会有蛮小比例的人完全同意保罗的意见。保罗说,好,圣灵感动你这样说话,但保罗没有要求大家都这样,基督教没有这个意思,对不对?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对保罗这个看法(经文)是有反应的,不同意或者同意,这种反应,为什么读经的时候不出来?是因为我们不太属灵,我们觉得保罗一定是对的,保罗是个圣人、榜样,所以我们把反应藏起来,这个就是假人。你有意见,不说出来,你装出向保罗学习,其实没有那回事;这个东西你不晾出来,你把上帝看低了,你以为不晾出来上帝就不知道,这个地方你又装傻、又装死,是罪人的状态。这就是第一点,我会读给你看,正常的非死人、非假人应该怎么反应。这个要求其实很低的,但是已经很难很难了。

第二层,活人的第一性反应要和保罗传达的意思之间找到张力 因为这个非死、非假的人,还可以是一个极其愚蠢、极其幼稚、极其抓不到点的那些人,所以还有第二点。你是一个好学生,你还要努力听保罗到底在说什么,不要自己听一半就以为听懂了,或者听得不仔细,被文字误导,其实整体意思刚好相反,这种可能是有的。所以第二点要求,必须认真捕捉《圣经》作者要传达的真实意思。一个窍门,就是你要进入他当时的环境,进入他当时的心境,进入他当时的生命状态;他面临什么问题,面临什么环境;他向谁说话,他为什么说话,不能进入就很难真正捕捉;当然还要前后文联系,语感要扣住。

第二层面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在你的第一性反应(你的活人的、不假的反应)跟保罗要传达的意思之间,找到张力。你假如发现不了张力,你就是保罗了,你太厉害了!事实上你跟老师之间是有距离的,要找出二者之间的张力,而且我后面加一句话,张力就是真相。这句话什么意思?事实上确实有张力,所以张力是 truth(真的)。你看不见张力,或者把张力修改了,反而是掩盖真相。你跟保罗之间,你的认知跟保罗的认知之间,你的认知和保罗想让你认知的之间,是有张力的,这是真相,这是第二点。

第三层,你要在张力中反思(你要努力活在张力中) 假如这个张力就是真相,真相翻译成真理,即你在真理里要有反思。这不是小事件真理,这涉及到救恩、上帝、灵魂不死、末日审判,是这种大课题、大方向的真相与张力。在这个张力里,张力就是真相,张力就是真理,在真相里反思。

要找出张力,张力是什么?我觉得有三点:

张力往往以问题的方式出现(不理解),张力是认知中的问题。张力、认知主要的出现形式是我有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几乎是不能理解的,有些小问题就过掉了,有些问题是不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问题是张力的最本质的出现形式。我们假如不能认知的话,扔掉,扔掉,那你就没有张力了,张力一般是这样出现的。

答案(包括正确答案)往往使你的张力消除。你的起始是问题,无论大问题、小问题,都是问题,答案一来,张力没有了。所以对于答案要很警惕、很小心,因为它会使你的张力消除,你无法进入张力,或者你抓住张力又没了。这里面又有难点出来了,我们确实是以提问的方式面对张力,同时你提问题总是有回答,下意识就追求答案了,这是个很奇怪的心理,答案一来,张力就没有了。

张力是什么呢?张力是问题,问题不是冲着答案去的吗?不冲着答案去的思维是什么思维?我们都没有感觉了!一边是提问题,一边又不冲答案去,这是什么思维?这个话题我们在创造力的课程里面是涉及到的,我们学《哥林多前书》也不断体会这是什么意思,不冲着答案去的张力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或者提问方法是什么意思?我们借着读经去体会。这是我今天的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