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法思维与恩典思维
我们今天探讨“灵恩思维”,主要有两个原因:
(1)“灵恩派运动”、“灵恩派教会”、“灵恩思维”等,围绕着“灵恩”概念的影响在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非常大。从历史上看“灵恩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得很远,但崛起是在近100年,会众巨多、能量很大、活力很足。近年来,“灵恩派”进入亚洲、韩国、中国,这个现实摆在这里不容我们否认。
(2)即便我们称自己是“福音派”教会,但“灵恩思维”对我们一样有巨大的影响。因着我们里面“灵恩思维”的阻拦,我们没能得着,或者非常有限地得着那来自上帝话语的全部应许。
所以,无论是从大环境,还是对我们个体而言,这个讨论都相当重要。今天我们围绕10个问题展开梳理——
(1)什么是“律法思维”?
(2)什么是“灵恩思维”?
(3)“律法思维”与“灵恩思维”之间是什么关系?
(4)“灵恩思维”与“圣灵”的差异?
(5)“灵恩思维”是怎样阻拦我们进入耶稣基督的?
(6)“破碎”的含义是什么?
(7)“破碎”与“悔改”是否等同?
(8)“灵恩派”求神迹与我们日常的需求祷告求神有什么区别吗?
(9) 破除“律法思维”与“好好活着”相对立吗?
(10) 撒旦在“律法思维”、“灵恩思维”、“恩典思维”三者中起什么作用?
方法论:关于《圣经》概念的领悟与把握
什么是“律法思维”?什么是“灵恩思维”?假如这个定义不清楚,那我们怎么讨论?这个确实是个很大的麻烦,麻烦在于怎么去理解《圣经》里面的概念。譬如,什么是“律法”?什么是“信”?什么是“恩典”?什么是“天国”?什么是“悔改”?什么是“救恩”?什么是“安息”?什么是“在基督里”?什么是“得救”?什么是“成圣”?什么是“圣灵充满”等等。这些名词(概念)的含义很丰富,而且在《圣经》、在团契生活中不断出现。又譬如,保罗书信从头到尾都用“律法”,你说保罗先别讲,先告诉我“律法”的定义,但保罗从来没给过。再譬如,什么是“信”?“信”对基督徒太重要了,因“信”称义,“不信”就不能上天堂。于是,你终于在《希伯来书》里找到一个所谓的定义,但属灵长辈却说你这个定义也不一定是完全的定义,你不能说你把这个定义理解了、每个字都背出来了,你对“信”就理解了。还有,什么叫 “成圣”、“得救”、“圣灵充满”?这些几乎在《圣经》里都没有定义。所以,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很难用《圣经》的概念去思考。
什么是“律法思维”?什么是“灵恩思维”?没有定义,没有定义的概念我们怎么讨论呢?这里确实有些难度,为此我们需要补充一点背景知识,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圣经》里的概念。譬如什么是“良心”?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爱”?都没有明确定义。那我们怎么去领悟、把握?怎么用这些概念思考?怎么在一个群体里进行有效的讨论呢? 我们的传统教育在这方面特别难,因为中国现代教育里基本没有“文科思辨”这门课,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像这种人文的概念是通过“思辨”一点点出来的。而这种方法在我们的教育里是缺失的,概念都是“被定义”的。很多人文的概念是没办法定义的,一旦定义就僵死掉了,它其实是很灵活的,是通过思辨、比较、体验这样的过程提出来的。
那么,不是靠定义,靠什么呢?我们有个“什么是创造力”系列讲座(以后我们有机会也可以开启),在讨论创造力的时候我们同样也是没有定义了的,我们是通过“要素法”来完成对概念的讨论。譬如什么是“创造力”?你听到这三个字,头脑并非一片空白,你心里其实是有反应的。以此类推,什么是“爱”?你虽然给不出定义,但你心里对“爱”也是有反应的。我们心里“有感觉”,通过对“这个感觉”进行思辨、讨论,辨析出你认为最本质的几个“要素”是什么,然后凑在一起,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随着理解的深化、经验的积累,你可以就这个概念越挖越深、越挖越多,线条也越来越清晰。《圣经》的概念大多属于人文的概念,而且是最高端的、最看不见摸不着的、最形而上的、离实际生活最远的,这些概念基本上都是靠这样的学习方法来掌握的。
如果,你今天期待我们来定义这些概念,你的愿望就落空了。我们也会在学习、领受、把握的过程中,一点点形成宽松的、开放式的定义。但不是说这个概念是完全的、不变的、经得起全部考验的,而是说它是接受挑战的、可调整的。
大家会不会觉得有点难度?难是因为我们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不难是因为我们对这些概念心里都知道、都明白,虽然有点模糊。《圣经》的亮光会启发我们,会把我们心里模糊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清晰。这是方法论。
接下来,让我们用“要素法”进入什么是“律法思维”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