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认知偏差
这里最难的问题是怎么“进到基督里”?难在哪里?难在你要破碎自己。那怎么破碎自己?这里容易出现两类认知上的偏差:
第一类是心理学偏差:“把主语消掉”。以为破碎自己就是没有“我”,“我”的主语被消掉了。这其实不叫破碎自己,而是个人心理游戏。《圣经》里并没有这种教导,你必须自己去读经、思考这个问题:你的“我”在哪里?为什么不是没有“我”?有人把自己想象成“小我”像一滴水,融到大海里,这就是救赎之路。有很多文学、哲学都会用这样一种比喻,你的“小我”得救赎就要融入到一个“更大的我”里面,你能融到上帝里面当然是更好,对不对?你还可以融到人类的事业里面,如共产主义事业或其他美善事业。所以你不是为“小我”活着,你是为更大的事业、更大的理想活着。这种教导都是普世的救赎之道,基督教启示的救赎却并非如此。
《希伯来书》有段经文:“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将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绕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我想强调的是,这些等着我们的是individual(个体)的灵魂。《圣经》从来没有说,我们individual(个体)的灵魂会消失到哪个地方、不见了,融到一个更大的里面去。《圣经》启示说:到那一天,信徒们会一个、一个发出赞美,从四面八方围过来;《圣经》里有更令人惊叹的启示说:individual(个体)的人不仅灵魂的位格不会消失,甚至应许身体的位格都会重新还给你!假如说每个individual(个体)的灵魂都消失掉了,这个应许也就不存在了。当年有人挑战耶稣问:假如有人在世界上娶了七个老婆,那他复活那天该跟哪个老婆在一起?哪个老婆才是他的老婆?假如说那个时候每个individual(个体)都消失掉,融在海里都分不清谁是谁了,那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耶稣基督很严肃地问答:到那时,此生的关系不存在了,此生的关系不带过去,但是individual(个体)是在的。在这个层面,我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会很多,甚至会想复活那日我会是哪个年龄段的,18岁?30岁?这个地方,保罗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到那一日会全明白。合理的推理是将来的肉体生命和现在的是不一样的,是维度更高的,但人的位格,individual(个人)的性质没有变。有些人对“一人得救全家得救”的观点也可能是浅薄的,不符合上帝公义的原则。所以,《圣经》没有说你在“更新”过程把主语变没了,而是启示在主耶稣面前是一个、一个的接受审判,一个、一个的接受恩典,而且是谁也帮不了谁。
第二类是泛道德偏差:“大公无私”。“破碎”就意味着我不再为自己私人的利益操心,大公无私,这是道德上的幻觉。很多哲学、宗教把这个看得很重,所谓的“破碎”就是你要为大家活、为社会活、为大公利益活、而不是为自己活,不能自私。这也不符合《圣经》的教导。《圣经》关于祷告的教导是可以把个人的需求摆上,而且是鼓励摆上。《圣经》从来没有说你不能为自己祷告,只能为弟兄姐妹和其他人祷告。《圣经》对爱的启示也是很具体的爱:你看得见的人你都爱不起来,你怎么爱看不见的神?对我们而言,就是说在你边上的人你都爱不起来,你怎么可能爱不在你边上、甚至都不认识的人呢?
《圣经》非常强调真实的人生和经历,祂不喜欢把实际人生经验变成抽象的理念。希腊文化是具体的消失,抽象的变成真实的。爱的不是具体的神,爱的是抽象的神;爱的不是具体的人,爱的是抽象的人;爱的不是具体的老公,爱的是抽象的老公概念。人在希腊文化路线里就很容易做到“爱人”,爱具体的人很难,但是爱抽象的人反而很容易。《圣经》启示说,你必须在具体里面获得抽象,离开具体就没有抽象。这也是希伯来文明的路径。
所以,要破除“老我”生命,不要被这两个误差带歪了。什么叫“破除老我”?每天要“破除老我”意味着什么?《圣经》里已经有足够亮光,那就是《罗马书》第7章。当《罗马书》第6章说十字架救恩“成了”,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死”了,又为我们“活”了,你的生命只要跟祂连接起来,祂死你有份、祂活你也有份。这个完成以后转到第7章,这个就是保罗给的亮光了。所谓“破除”不是破除其他,就是破除你的“老生命”。“老生命”是什么?就是“律法之下”的生命。在保罗的逻辑推理最后其实非常简单:(1)一个是“恩典下的生命”;(2)一个是“律法下的生命”。他说你现在可以不犯罪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不在律法之下,你具有不犯罪的能力了,以前你做不到,现在你可以做到。因为,你现在的生命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从“律法下的生命”转换到、更新到、复活到“恩典下的生命”。所以,我们要仔细沿着这个“点”,查考《圣经》给我们了哪些教导?让我们有得着、有突破、真正能照他的话行。
什么叫“照他的话而行”?就是要照着《圣经》启示的真理不偏不移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是“明白了”、“认可了”就好了,而是你每天、每时、每刻都要进行生命的实践。生命实践就如同我们打球,虽然我们可以聚在一起切磋球艺,互相有帮助,但是我们人生的球还要自己打,打球技术还要自己提高。打球与切磋球艺、互相分享并不矛盾。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们讲的不是理论,是实践。
后面我们聊聊,在基督里,我们为什么要引入“律法思维”与“灵恩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