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末底改知道所作的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在城中行走,痛痛哀号。2到了朝门前停住脚步,因为穿麻衣的不可进朝门。3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处,犹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末底改到这个时候,该明白自己闯大祸了。不是为他自己,乃是为整个民族。事到如今,他小小百姓,凭血气用事,铸下大错,还能做什么呢?你看他: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在城中行走,痛痛哀号。如果是他当时的人,我们也许会说,老末啊,你的鬼脾气把我们害死啦!我可以设想,当时一定有许多人,劝老末主动向哈曼赔礼道歉,看看有无回转的希望。从常理看,这是可能的。毕竟,事情的起因只是:3:4他们天天劝他,他还是不听,他们就告诉哈曼,要看末底改的事站得住站不住。只要末底改又跪又拜,哈曼也许就没事了。-------- 于是,末底改的此时的位置,就非常特殊了。他应该如何办?他相信自己的信仰吗?相信耶和华一定会出手拯救吗?万一不呢?万一上帝不存在呢?这可是拿整个民族的灭亡做赌注啊!我感觉,末底改此刻的选择,可以与亚伯拉罕举刀献以撒相类比。一个人面对自己内心信仰的真实问题,并做出严重后果的选择!-------另一方面,如果末底改选择向哈曼认错,事情又会怎样呢?也许哈曼就没事了;也许哈曼仍然一意孤行。即便哈曼主观上选择一意孤行,神又岂能让他得逞?这样看来,末底改的选择,更多的是关系到他自己的灵魂,如何面对真实的上帝。(其实,真正想想,我们在生活中作出背叛自己信仰的选择,难道少吗?难道天塌下了吗?在属世看来,日子不是照样过吗?)------ 我认为,每一个人的信仰选择,在根本上看都是一场灵界的争战。但是,即便是灵界的争战,在战场的最前端,仍然是人的自由意志在对抗。在这里的叙事里,争战的头面人物是哈曼和末底改;当然还包括陷入灾难、等待救赎的犹太人:犹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从“禁食哭泣哀号”一语里,我们可以想象犹太人在紧急关头,呼求上帝救赎的惨烈程度。上帝是否存在?自由意志所面对的信仰问题,只有到了危机时刻,才显得如此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对于普通的人来说,这个时刻是否一定要等到垂老临死的那一刻?
4王后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来把这事告诉以斯帖,她甚是忧愁,就送衣服给末底改穿,要他脱下麻衣,他却不受。5以斯帖就把王所派伺候她的一个太监,名叫哈他革召来,吩咐他去见末底改,要知道这是什么事,是什么缘故。6于是,哈他革出到朝门前的宽阔处见末底改。7末底改将自己所遇的事,并哈曼为灭绝犹大人,应许捐入王库的银数,都告诉了他。8又将所抄写传遍书珊城要灭绝犹大人的旨意交给哈他革,要给以斯帖看,又要给她说明,并嘱咐她进去见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9哈他革回来,将末底改的话告诉以斯帖。
圣经没有就当时犹太人的反应做具体描述,只选了一个代表:以斯帖。以斯帖卷入事端,是因为她与末底改的特殊关系。这个关系太深,她很难置身度外。她的第一个反应是:她甚是忧愁,就送衣服给末底改穿,要他脱下麻衣,他却不受。表达对表兄个人关心和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二个反应,是信息互通:以斯帖就把王所派伺候她的一个太监,名叫哈他革召来,吩咐他去见末底改,要知道这是什么事,是什么缘故。6于是,哈他革出到朝门前的宽阔处见末底改。7末底改将自己所遇的事,并哈曼为灭绝犹大人,应许捐入王库的银数,都告诉了他。这两点都不应该算什么,都是人之常情。即便是末底改对以斯帖的要求(又将所抄写传遍书珊城要灭绝犹大人的旨意交给哈他革,要给以斯帖看,又要给她说明,并嘱咐她进去见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也还在预料之中:期望通过特殊关系,从大王那里扳回局面,这种想法虽属大胆,但仍然无可非厚,情理之中。
10以斯帖就吩咐哈他革去见末底改说:11“王的一切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12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告诉末底改。
对于末底改的大胆却还算合理的请求,以斯帖的反应也是合理的:她解释了末底改还不甚明了的一个实际操作上的困难: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这是以斯帖的难处。她吃不准(这是关键),她若如此行,王的反应会怎样?事情的后果会是如何?
13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14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可以说,这段经文是《以斯帖记》的神来之笔!末底改的不凡之处,正是因为这段经文。这里有三层意思:(1)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根据他的智慧,他基本上排除了以斯帖在这场大祸中能够侥幸免灾的可能性。(2)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意思是说,犹太人必从别处获耶和华的救恩,这是没有怀疑的;但是,你和你的父家必致灭亡。前半句可以用他对耶和华的信心来解释;后半句为什么这么肯定?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也就是说,耶和华也不能救我们。注意,这里有一个条件句:此时你若闭口不言。在这个条件句里,末底改把个人命运与个人在神面前的责任直接挂钩了。因为,他有一个特别的看见,就是第(3)点: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可见,末底改对于个人经历的看法,也已经与耶和华的旨意挂钩了。在他看来,以斯帖得以做皇后,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就是为现今的机会做准备的。问题是,这只是末底改的猜测吗?谁能保证这个猜测是真的?-------我的观点是,这个猜测一定是真的,乃是因为,耶和华给每一个人预备的每一个机会,都是单单为了见证耶和华的大能、顺服耶和华的旨意。除此以外,别无其它。或者说,其它都是为“见证和顺服”做准备。因为我们整个生命的意义,都在于此。难道我们的生命,不是为了见证上帝的大能、顺服上帝的旨意吗?难道这还需要什么猜测吗?
15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16“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17于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以斯帖做出了回应。在谁面前?在不可知的命运面前?在末底改的恳切要求面前?在哈曼的邪恶挑战面前?还是在恩威莫测的大王面前?都不是的。按照末底改的理解,以斯帖此刻的严峻选择,只是面对看不见的神;严格来说,是在自己对神的信仰面前做出选择(委身,如同亚伯拉罕献以撒的选择。)如果神正如末底改所说的,她如此行是唯一正确的;如果神不是末底改所说的,她如此行是无效的、荒谬的、冒险的。因此,以斯帖立意追随末底改的看见,在危急中不靠人的智慧,也不退让躲避,而单单在信心里,用禁食祷告,向上帝发出呼求的声音,相信神必定成就。(请思考,以斯帖说:我若死就死吧!反映了以斯帖什么样的真实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