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下)

我很容易把开场白说得很长,收回到我这个点上,我黑板上写的。因为前5章我们都讲怎么读《圣经》,我大量讲怎么读《圣经》。因为我也会解经文,逐句逐句解,解了以后大家认可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解的好,解的好,非常快,越来越快,然后其实自己还是不能读。我前面几讲都是借着读《哥林多前书》这个经文,我们可以体会出来的一些读经的方法。我以前讲了很多,不重复,但是我们今天变成这三句话。

第一句话:真实的活人的第一性反应。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读《圣经》的时候,你这个人必须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必须是“活的”,不是死的,活的你会有很多问题,你说没问题,一定是死的。真实的呢?就是说你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假的问题,不是为了问而问,所以你的状态必须是真实的活人,然后你把里面出来的第一性的、自然反应的问题都抓住,这个是你的基础,这是你的起点。假如你没有这个起点,你一上来就是假人,一上来就是死人。假人、死人也可以读,但只是读文字,读不出来活的精义来。我们在读《哥林多前书》经文的时候,我们不断的用例子,你一读我就看出来,你这是死人的读法或者是假人的读法,这个我们有很多例子。你觉得吴博士你读的非常好,其实我好就好在,我尽量做到自己是活人的真人读法。

第二句话:圣经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身临其境),不要简单地总结成教义的正确答案。第一点是你的起点,第二点是你不能固执自己的反应,你的反应可能是有限的或者被遮蔽的,或者是错误的,所以这是你的起点,你不能固执在自己的反应,你要开放,听听圣经作者,在这里就是保罗,他写这段经文,他想表达什么意思。第一个是“你的反应”,第二是“他的意思”,假如你的反应,同一件事,他的观点,他的看见,跟你的第一反应相差很大,这就构成了张力。我说这个张力是必须的,这个张力没有的话,你都可以写保罗书信了,他写出来的跟你不一样,所以必须不一样,很重要的不一样,所以这个很重要。

但是我们在第一点上会犯的错误,是刚才讲的,一上来就是死人或者假人;在第二点上我们也会犯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错误?就是把他的意思简单总结到正确的答案,教义答案。哦,保罗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从教会里听的那些正确答案。如果不是简单的正确的教义答案,是什么呢?是要进入保罗当时设身处地,在那个时代的保罗,他碰见的事情,他遭遇的人,他的真实反应。这个真实反应是他在当时讲的,冲着当时的人讲的,所以他讲的意思是给当时的人听的。所以就回到保罗这个真实的人,而不是抽离出来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

所以要第二步做得好,你必须具备一个能力,就是“身临其境法”,要进入保罗的思维。我们在读第1–5章的时候,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你在听录音的时候,你会发现我这个录音根本就没进入讲经文,前面铺垫很长很长,这个铺垫很长很长,都是帮助我们进入保罗当时的状态。我们今天讲第6章,其实当时的状态还不能变,你变的话读出的又是死的东西、空洞的东西。

我这里回忆一下,保罗当时是什么状态?用一两句话谁能讲出来?譬如保罗当时写这封信,五年以前的保罗讲不出这个话来,保罗生命里面发生什么,他遇到这些人,能讲出这个话来;他遇到另一帮人,也不会讲出这个话来。譬如我遇到这一帮人会这样讲,另外一帮人会那样讲,很真实的进入当时的情景。保罗当时面对这些人,他讲出这个话来,当时保罗主要的精神状态、信仰状态、生命状态怎样?他一句话就是:“原来是你们这帮人!”,就这一句话。

什么叫“原来是你们这帮人”?上帝从旧约、从摩西开始,一直到耶稣受死复活;一直到复活的耶稣启示保罗,到保罗的眼睛打开;一直到保罗再回去把《旧约》、整个犹太人的历史看一遍,保罗才明白,上帝的救恩是借着耶稣基督来的,而且信他的人就是得救的,这帮在他面前的人就是信他的人,居然听懂了,回来了,从世界里转过来想听这个东西,保罗说,原来整个救恩计划是从你们这帮人开始。这帮人各个都是在世界眼里什么也不是,又不是有钱的,又不是有智慧的,又不是行为公义的,是这帮人。这一点是保罗的起点。

面对这帮人,保罗是战兢的。保罗的战兢说明什么?说明保罗不像我们所想象的,救恩是一个完成式,如果是完成式,保罗就没有什么好战兢的,所以保罗很明确,不是完成式。完成式是我们末世教会传达的错误信息,是廉价福音,信了,受洗了,得救了,上天堂了,哪有这样的信息?!《圣经》讲的不是这个东西。假如是这种东西,就不需要《哥林多前书》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确实被这个东西蒙蔽得很厉害,但是保罗当时面对的是,既然上帝是要救这些人,那上帝把这些人放到保罗身边,保罗又是他自己在属灵方面比这些人走得深,这是客观事实。因为他有特殊经历,花很多时间,站在他面前的弟兄也许根本还没有花时间,只是刚刚听见,刚刚相信,初信弟兄,后面生命考验、试炼还没开始。在这个意义上讲,保罗作为一个成熟的基督徒,面对软弱的基督徒,他的责任,他的战兢,他的爱心,他为神的救恩的摆上,是他当时的场景。后面讲的一切话,就是怎么帮助这些弟兄走完人生得救的道路。

我们回到这个场景,别忘了这个场景,你才可以理解他这些话的意思。譬如说教会里有一个弟兄娶了后母,或者是第6章讲的,你们里面打官司,不在圣徒里面寻求公义的审判,而到世界上去寻求,都是指在这帮人里发生的事情。而他那番议论,都是在当时的情景下,面对这些人发出来的,所以不要剥离开来。我们现在读书的方法,属世读书的方法,包括教会教你怎么样抽离出来一些绝对原则,让你跟随。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从这个绝对原则进入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而不是把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抽象成绝对原则,然后根本就无法活出原则来,因为全碰见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困境。没有一个绝对原则是相对的,都是绝对的,那怎么活?一个不要说谎就把你搞死掉了。我知道不要说谎,其实到时候该说谎还是说谎。你看,这就是我说的第一层、第二层。第一层,《哥林多前书》我希望能够坚持下来,我会自己把经文逐句逐句,把我的第一反应写出来;然后根据我的第一反应,尽量用身临其境法进入保罗的思维,把保罗的意思讲出来。我都会在文字上表达出来,你会在这里面发现张力,张力就是我的第一性反应,怎么会这样呢?应该这样的,保罗怎么这样呢?保罗是这个意思。就是我的意思,那是保罗的意思,张力出来,这是我第一步要写出来的。

其实第6章的笔记我已经发给大家了,大家没有任何反馈。为什么没有任何反馈?我是理解的,因为我写的很好,确实写的很好对吧?因为你们没想到,没有进入,我确实想的比你细。这样下去大家不需要到我这儿来了,写好读读就行了,读了以后也没反应,所以我们这个查经班,基本上模式也可以变掉,我写大家读就可以了。(众笑。)假如这个是真的有效,其实我们真的也不需要在一起,读读就行了,我们是为了效果,也不是好玩到这儿来。真的你发现我写的很好对你有帮助吗?毫无帮助!除非你也是传道人,有时候人家叫你讲,你参考一下吴博士怎么说,偷一点东西过来,他讲的很精彩,除非是这个帮助。假如你没有讲道的负担或者机会的话,基本上进去出来,进去出来,记不住。你记住什么了?记住的还是你自己的第一性反应。你记住第一性反应,还是一个真人;你是假人的话,连自己的第一性反应也没了。你的教会生命可以一直,一年、两年、五年、十年这样过,这是真实的。同意吗?

我把这个解读出来,而且我解读的很对,解读得比较细,因为经文确实很丰富;无论怎么解,你还可以加东西,保罗的意思是很丰富的,这也可以是无底洞;即便第二层也是无底洞,你也可以说当时的场景是这个意思,这个场景可以扩展到时空以外的一些,或者这个意思跟旧约的哪个意思是遥相呼应、互相印证的,你可以做大量的功课。但是这些功课全没有用,除非你是当教授,当教授讲的很好,学生很喝采,口才很好,准备很充分。譬如一个新人来听,会说吴博士你准备的很充分!(众笑)

第三句话:抓住并体验二者之间的张力,以及我们在信仰实践中的困境。为什么会没有用?譬如说我就怕你们后面没有张力了,就在昨天、前天,把现实的问题拿出来,实践中的困境拿出来,发现这两点都不能帮你解决现实问题,你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好,我们设想自己有一个娶后母的弟兄,保罗说把他赶出去,我说沈溧,出去;大家说,沈溧出去!沈溧不出去怎么办?他说我不想出去,我是罪人我知道,所以我到教会来寻求帮助,你把我赶出去是什么意思?你定我的罪?!我们除了说保罗叫我们赶你,其他话说不出来了。确实保罗叫我们赶你,因为你犯的罪和保罗说的一模一样。假如说沈溧配合一点,他就走出去了,我们还可以继续查经,他不走出去我们怎么办?听保罗的还是听自己的声音?我们确实觉得赶他干嘛呢?他听也挺好,也没有捣蛋,听一点是一点,是不是?保罗说,这种罪你怎么能听呢?你首先要认罪悔改,有些教会说认罪悔改就可以听,我们逼他认罪悔改,那沈溧认罪还是不认罪?认罪,他可以在这儿继续听;不认罪,被这帮人赶出去了。好吧!我们认真一点,那你离婚,非要他和后母离婚,我们这样要求自己都觉得奇怪,离婚这个行为有什么意义?而且圣经里也不是这样启示的,大卫那个拔士巴,神也没有叫他离婚,后来还生了所罗门呢!假如沈溧《圣经》知识多一点,他举出很多例子跟我们辩,我们全部哑口无言,除了保罗说赶走以外,其它我们讲不出来了。

我想表达的是,即便你也知道保罗什么意思,而且头头是道,符合保罗思维,我们懂了,还是不能帮助我们在实际当中到底怎么做。娶后母这个例子比较少见,再加上什么嫉妒、说谎等等一般的罪。什么叫一般罪?《圣经》没有一般的罪,《圣经》所有的罪都是罪,心里动过隐念,心里恨弟兄都是罪,那简直是无路可走了,是不是?

好!我把你逼到第三步,这里两条线出来以后,抓住并体验两者之间的张力,以及我们在信仰实践中的困境。抓住,体验;抓不住,没有体验,所以首先要抓住,抓住是必须让这个张力出现。假如你不在第一性读经上,你一上来就把真实的你隐藏起来,一上来就天上飞,跑到这里来飞的很好,最好直接飞到结论里面去,那你是没有张力的,你一读经就很好很好,没有张力的。没有张力也就不存在抓住,也不存在体验,第三步根本没有。

或者说我们第一步、第二步也完成了,我刚才不是完成了吗?完成好,大家也觉得读的很好,我是第一性也有了,保罗的意思也有了,两个是有张力,然后呢?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任何问题,然后就忘了它,也不抓住,也没有体验。我们就忘掉它,这就是我们现在对《哥林多前书》的基本态度。等着吴博士讲第7章吧,第7章讲完讲第8章吧。这个时间很长,16章,讲到什么时候?来不了,就听录音吧。到最后,讲完了也忘掉了,还是抓不住。你说我不忘掉,抓住。什么叫抓住?什么叫体验?

抓住这两个张力以外,还要抓住信仰实践中的困境,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没有信仰实践,压根就没有信仰实践,因为我们的实践都是跟信仰无关的。我们的实践是怎么处理人,怎么智慧待人,怎么爱心、上心;文化这一套东西,共产党这一套东西,文化基督徒也一样,都可以帮我们处理的相当好。我们没有信仰上困境走不出来,没有。保罗气急败坏的,怎么能这样呢?他是困境走不下来了。我们不存在这个张力,我们总是有办法。我们的办法就是相对的办法,对不对?不要那么当真,不要那么入迷,替对方想想,每个人都有他的出发点,每个人都有对的地方,你也不是绝对真理,他也不是绝对真理,你是上帝吗?你也不是上帝呀!所以和稀泥,凭爱心,忍耐嘛!

进入第三点,我们一个也抓不住,我们没有体验,同时我们也没有信仰实践,所以也就没有信仰实践的困境。信仰实践的困境是,当你在实际当中碰见问题的时候,你把信仰拉进来,很认真的对待信仰,而不是糊里糊涂过去,困境就出来了。我相信,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是有信仰实践的困境的,只是我们把它遮蔽掉了,把它放掉了。

开场白结束了。我认为我做得好的是,我终于把1155弟兄姐妹带到了第三点,现在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了。第一,第二,也是这次《哥林多前书》两条线开始出来的。其实在《创世记读书札记》里,已经有这个模式。创世记札记是什么模式?一句一句解,解到最后出现很大的困境,然后我们出来“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明白吗?有点感受吗?在这个张力下我们走不下去了,大量思考,然后把一大类问题解决掉。譬如“自由意志”,譬如“为什么婴儿无辜受难?”。我们有很多很多专题出来,就是我们实在走不下去了,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信仰走不下去了,无法思考了。这个时候,我们纵观这些张力,整本《圣经》启示,亮光出来了。

今天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对性与绝对性怎么相遇。我们基督徒怎么在相对性世界里面,活出绝对性的真理。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到最后我们这些所谓的困境都会有亮光,很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