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思考题
1.本章保罗一共给了几个问号?在这些问号里,哪些保罗在前后文里非常了回答?哪些保罗没有给出回答?对那些没有给回答的,保罗问号的意义是什么?
2.本章里保罗用了哪些比喻和类比?用什么类比什么?
3.林前6:9你们岂不知不义的人不能承受上帝的国吗?请问“不义的人”是指“不信的人”?还是指“行为不义的人”?还是在保罗眼里,两者是一回事?如果是一回事,保罗如何看待他眼前这些他眼中的圣徒(信的人)?他们是行为上的义人吗?如果不是,要等到他们的行为圣洁以后,他们才可以真正称得上“圣徒”或“信的人”吗?保罗此刻就坚信这些人说“圣徒”和“义人”,到底是指他们的信,还是指他们的行为?在保罗的眼里,“信心之义”与“行为之义”到底时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4.保罗对于人的身体,有什么看见?保罗说,“你们不是自己的人”,他是说我们的身体?还是包括了灵魂?灵魂与身体之间可以互相孤立吗?保罗把人的身体类比为“圣灵的殿”,写下了“身体乃是为主,主也是为了身体”的名句,是不是对我们平时在“无神论”里高抬身体,在“有神论”里又低看身体的“灵肉分离”的思维定向构成了冲击?
5.在保罗的眼里,基督徒的生命主权不再归于自己,原因是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这句话读成了“因为…所以…”的道理。我们会觉得,保罗的道理清晰明白,只是我们自己的体验不一定认可这里的道理。我们会觉得,我们自己的生命仍然在我们的自由意志的主权之下,我们可以选择把它交给上帝,或者继续抓在我们自己手上。请问,基督徒生命的主权是不是仍然在自己的自由意志之下?换言之,重生基督徒是否因此失去了“自由意志”的选择?如果仍然有自由意志,那么,保罗的这句经文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上帝应该如何理解?
开场白
《哥林多前书》在《新约圣经》里地位非常重要,仅排在《罗马书》之后,是因为保罗信主以后,花了十几年,经过大量的默想、大量的思考,几乎到了参透属灵、属世的境界以后,开始对教会进行教牧。这些信主的圣徒们(在他眼里的圣徒们),虽然在世人眼里简直跟世人也差不多,外在行为上也没什么特别的,但是保罗认为,整个救恩,假如有人得着的话,是从这批人开始。因为这是列祖之后的第一批教会,保罗也是花了大量心血建立这个教会,传讲神的救恩。
面对这些人,假如他听到了救恩、耶稣基督、上帝的呼召,也决意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基督徒以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从此以后就是得救,还是意味着他在未来的生命里面还有一场很长的路要走?走到最后是不是每个人都得救,还是有些人会跌落?像这种问题,其实也是我们今天的教会,每个弟兄姐妹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讲,这个救恩临到你,是不是一个完成式?就是我信了,我得救了?还并不是那么简单。当然这是一个很触目惊心的问题。在今天教会里面,这个问题因为很难表达清楚,所以传达信息是朦胧的,是不清楚、不清晰的,以至于有些牧师,有些教会,很可能因为很难表达,所以很多时候避开不讲,只讲耶稣基督替你死了,他替你赎罪了,你过去的罪、现在的罪、将来的罪都赎了,所以你在他里面已经清洁的、成圣了。这个信息在一般的信徒里面,听起来是非常舒服的,非常开心的,假如真是这样那当然也是不错的,假如《圣经》启示的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小心,我们不能自己被自己欺骗了,这是我们这次学《哥林多前书》的目的之一,要把这个搞清楚。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今天听的每一个信徒,都要扪心自问,这个问题你解决了没有?是不是你也觉得你信了,你受洗了,你就得救了?你接下去的问题是,用教会的话来讲,活出耶稣基督,或者你有传福音给人家,救人家的责任,你自己就已保险了。假如你是这样认为的,那你就要想想,你这个认为本身有没有《圣经》根据,还是你从哪个牧师或者哪个教会里听来的,这个听来的《圣经》根据在哪里?假如圣经有太多经文告诉你不是这个意思,可能不是这样想的,那你怎么面对这样的张力?面对一边被保罗称为圣徒,一边你自己扪心自问,其实我们的行为上,离神的义的标准离得很远,这意味着什么?这些对我们永恒的命意味着什么?这个东西要反复想,我们自己怎么想都是想不出来的。其实我感觉,能够把这个表达清楚,边上的弟兄姐妹或者教会,或者其他属灵的人也不容易,因为《圣经》是最好的表达。《圣经》的表达,假如说你听起来也是很难,那任何人的表达就会更难。所以说,你要真的把这个东西搞清楚,还真的必须花精力研读《圣经》,冲着这个问题去。我们有时候读《圣经》,不是冲着这个问题去,是冲着其他问题去的。比如说冲着一个很简单的,上帝要我干吗,上帝给我标准,上帝说律法,这样好的、这样好的,说你这样做就讨上帝喜欢。我们有时候把《圣经》读成是一个律法书,我们以前不当回事,我们以前在世界里面,现在我们当回事,我们把上帝的话当回事,我们尽量去做,这是一种读法。另一种读法,其实按照我的意思是说,更重大的问题是你得救了没有?上帝是怎么救你的,上帝的救恩是怎么落在你这个人身上的?
这个问题也就是保罗这个《哥林多前书》要讲的东西,即所谓的教牧。假如保罗面对这些信徒都已经得救了,保罗不需要在他的讲牧中出现那么多的焦虑或者担心、忧虑、害怕、敬畏、战战兢兢,这样的心情就不会有的。所以保罗真正担心的是,这帮人也许开了个头,走不到尾,在过程当中被撒旦掳去了,被世界吞没了,保罗是担心这种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假如说保罗一边面对世界,一边面对教会,面对世界当然传福音是当务之急,听都没听过;面对教会,你已经得到福音了,你已经见过真光了,这个时候你是怎么保守、持守在神的道里面,使你的新生命要越走越强壮?
所以我们今天读《哥林多前书》,完全从我们自己个人的信仰的属灵生命,我们在未来的,无论你还有多少时间在这个世界上,你怎么活出你的救恩来?我们先说活出你的救恩来,不是说活出耶稣基督的生命。活出耶稣基督会高一点,现在你自己先搞清楚,你得救没有?我把标准降下来一点。一般教会会说,不必担心,你已经得救了,总说你得救了,因为圣灵的印记,得救不是靠你的,是靠神的。当然这句话是对的,不是错的,因为没有神的“成了”,我们是不可能得救的。问题是神的“成了”,是不是在你身上,你能不能活出神的“成了”?这是所谓的二律背反,你必须做某些事,除了受洗这个简单的动作以外,后面还有什么动作吗?说来说去就是这个话题。
第1章到第4章,基本上是开场白,保罗讲这个话题的开场白,从第5章开始,《哥林多前书》主要是处理信徒在这个世界上碰见的事情,人与事。我们会发现(用我们的语汇讲),《圣经》启示的启示性真理,基本上属于绝对性范畴;我们碰见任何事情,基本上属于相对性事件、相对性范畴,这个绝对性跟相对性,我们怎么会把绝对性的真理活在相对性世界里面?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
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譬如《圣经》说不要说谎,绝对不要说谎,对不对?我们进入世界,譬如说我这个真话说出来他就被杀了,譬如他是共产党员,比如他是吗?我怎么说他是?他是就被杀了,我说不是,其实是一个谎言。这一类东西,不需要那么夸张。平时我说一个真话,我爱人可能就受伤,我还是隐藏一下,我干吗叫她受伤呢?虽然我把真相告诉你,真相告诉你她会晕倒的是不是?这个是最简单的例子。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面有很多例子,他非常认真,每个例子重要的一塌糊涂,但是我们还是听不懂。他那些重要的绝对性立场,怎么在实际当中实践?例如,在第5章里典型的例子,他说发现教会里有一个弟兄娶了后母,这件事,他说这件事非常严重。为什么?因为《旧约》神都明确讲,不能这样做。保罗说,即便是当时的社会习俗,也不看好,也认为这是很不好的事情,也许有人做,但是也不认为这是很高尚的。我们是信徒、圣徒,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呢?!保罗说,这个事情很严重,几乎说这是绝对严重。保罗有没有说这个事情是一个相对严重的?让我们相对性进来,这个事情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说比杀人严重吗?世界上还有杀人的,还有强奸犯,那人家毕竟还是个两相情愿的,还不存在什么强奸。假如是强奸犯呢?假如说教会里出现强奸犯,怎么办?据此说那个强奸犯下地狱,不得救?!那好,我们能不能据此庄严宣告定罪说,这个强奸犯一定下地狱,神的救恩跟他无关?《圣经》启示不是这样的,对不对?耶稣钉十字架边上那个就是杀人犯,就是强盗。世界上犯下这种罪大恶极的罪,在圣经说没有一样罪是不可以得赦免的,神赦免的能力是很强的。假如说有不得赦免的,我们马上就相对性跟上来,哪件事,到什么程度,全跟上来,《圣经》不讲这个东西。《圣经》还说,保罗讲了这个娶后母这个事以后,他马上推开来,包括你的贪婪、包括你的嫉妒、一大堆在第5章说的。那些事情在我们看起来也就是我们这些信徒们每天在心思意念里面犯的罪,保罗也说这些东西是一样的。你看,这个又涉及到绝对性和相对性。
保罗既然说你把娶后母的弟兄从我们的教会里面赶出去,你都不要跟他同桌吃饭,那我们心中有淫念、有恨弟兄、有嫉妒、有贪婪,这些要不要赶出去,要不要不能跟他吃饭?稍微展开你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完全是保罗的逻辑。所以你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保罗瞎说,根本就不让你实践的,只是说说而已,不要那么当回事。显然这是《圣经》,不可能保罗瞎说,一定是我们的理解还是有问题,我们还是没有全面的掌握,或者说还是没有摸到它最关键的地方,我们还是表面上、文字上自相矛盾的,听到保罗在说。我们就变成了两个态度,一个是反正讲不明白,牧师也讲不清楚,弟兄也讲不清楚,我自己也讲不清楚,就算了。算了以后,比如今年是信徒第一年,第二年算了,第三年算了,十年算了,二十年算了,到最后还是算了,这本《新约圣经》里面,非常重要的经书,其实你根本就没摸着。然后你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假如这个没关系,保罗干嘛写这个东西?拿掉好了,你搞糊涂人家。而且《新约圣经》里面说公认《哥林多前/后书》非常重要,几乎跟《罗马书》差不多重要,《罗马书》偏向教育、建议,《哥林多前书》偏向教育的实践。我们一碰到实践,什么都搞不明白,那你说你读了《圣经》以后,你怎么在这个世界上按照保罗的标准去混,瞎混了,你根本没有混出神要你混的那个方式,混不下去了,简直是没开始。
1155教会——我们这个团契班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非常认真,不想浪费时间。我不是说这个很容易,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问神,不断地问《圣经》,《圣经》一定给我们回答,《圣经》不会给我们一个糊里糊涂、自相矛盾的结论,读了和没读一样。到目前为止,还没读出来,反过来的一个可能性,我们的工夫花到了吗?这里可能是我听到,叶子姐妹是唯一一个说,她大概在过去的信仰生活里面,读《哥林多前书》十几遍,我想赵牧师大概也是这个数字,可能还不止,对不对?刘虹也许已经读了好多次了,因为这个太重要了。我本人是没有读十几遍,但是我是看到、听到很多关于《哥林多前书》的讲解文章。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我还没能回答自己提的问题,就是我在微信群里给大家提的问题,自己也不能回答。
这个地方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自己都能不回答,还可以把问题一个个列在微信上?是因为其实你能回答,就不需要读《圣经》了,只有你回答不了才继续读《圣经》。所以我们有时候很想有回答,好像这个动机不良,因为你回答,你懂了就可以不读了,所以总想不读了。假如《圣经》让你读一辈子,你就带着问题读,是不是?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你要带着问题,不是冲着答案去,这个问题抓住你去向神叩问。这是我们前面说的,我们读经是有一些正确方法,你只要方法不对,很有可能把《圣经》读成世俗的功课。《圣经》是不一样的,这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