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亲族中,有一个人名叫波阿斯,是个大财主。2摩押女子路得对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拿俄米说:“女儿啊,你只管去。”3路得就去了,来到田间,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麦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4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对收割的人说:“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他们回答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5波阿斯问监管收割的仆人说:“那是谁家的女子?”6监管收割的仆人回答说:“是那摩押女子,跟随拿俄米从摩押地回来的。7她说:‘请你容我跟着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麦穗。’她从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里坐一会儿,常在这里。”
这段经文记录了生活中的一段最平常不过的场景。这里的关键词是“恰巧”:一系列带出后来喜剧结果的偶然性: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块田里。4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对收割的人说:“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他们回答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5波阿斯问监管收割的仆人说:“那是谁家的女子?”我们今人读这段经文,仍然可以问,这些“恰巧”,与耶和华有关系吗?当事人路得对此是怎么解释的?路得说,我不知道啊,因为,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
8波阿斯对路得说:“女儿啊,听我说,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也不要离开这里,要常与我使女们在一处。9我的仆人在哪块田收割,你就跟着他们去。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欺负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10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对他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
场景里的对话在继续。路得真的“恰巧”遇到一个恩主了。这个财主说话居然如此慈爱关怀、无微不至。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沿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继续、无休止地问下去:他是神派来的?是神感动他,让他如此说,如此行?为了赐恩给路得婆媳?回报她们的信仰的忠心?为什么上帝不早点帮助?为什么以前没有遇到如此好人?为什么。。。。)显然,路得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冲着上帝而去,你看她:就俯伏在地叩拜。路得心中有问题吗?有,有一个简单的问题,不是冲着上帝,乃是冲着眼前这个恩主:“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因为,在她过去的经历里,已经看到够多的冷漠和欺凌。所以,她的问题也是她的惊喜。我今天怎么了?你这个人怎么了?
11波阿斯回答说:“自从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离开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认识的民中,这些事人全都告诉我了。12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
那么,让我们听听波阿斯的解释吧。波阿斯回答说:“自从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离开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认识的民中,这些事人全都告诉我了。波阿斯的意思是,他对她的身世和为人都有听闻了。他表达了自己的愿望:12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他还给她一个建议: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 波阿斯的话语里有一个简单的信念:耶和华是庇护的神,是恩典的神。只要投靠他,我们的需求唯有从他那里得满足。波阿斯的人生体悟从哪里来?经文没有直接解释。但借着这次“恰巧”的相遇,波阿斯明确无误地把他的信念,传达了给此时正处于急切需求(很多很多的需求)当中的路得。波阿斯传达的是什么?,正是对“恩典的上帝”的简单信念!
13路得说:“我主啊,愿在你眼前蒙恩!我虽然不及你的一个使女,你还用慈爱的话安慰我的心。”
路得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当然是对着眼前的波阿斯说的。但是,如果在她的心中,也有类似波阿斯的信念,那么,这同一句话,也可以对着那看不见的恩主上帝说的。同一句话,同一个感恩,把天上和地上,简单而有力地连起来了;“看不见的”藉着“看得见的”,就这样融合了。弟兄姐妹们,我们还能说,我们的信仰只在教会里,不在生活中吗?我们还可以说,我们的神只在天边,不在眼前?我们被路得的感恩感动了,乃是因为,路得的信仰不是分裂的,她的感恩也不是分裂的,乃是统一的。这是自然、真实的信仰,全部美感来自于自然和真诚。现在,让我们设想一种分裂的情况。比如说,我们内心一个声音说,哦,这一切都因为眼前这个人,与神无关;如果与神有关,如何解释以前没有人帮助我啊。可见只是这个人让我今天碰见了。嗨,我如果早遇见他就好了。以前的那些祷告,真是白白浪费了!该是现实一点的时候了。弟兄姐妹们,但愿我们都能够明辨这个声音的来源了。它来自撒旦啊!另一种情况可以是这样的:路得转身就向天跪拜,说,天上的上帝啊,我知道眼前这人是你让他帮助我的,没有你,他也不可能帮助我的。上帝啊,我感激你,你终于出手拯救仆人啦。一般说来,在表面上大多数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但在内心深处是可能的。我们要提醒自己,基督徒要长存感恩之心,不仅对于天上看不见的恩主,还要同样真诚地对待世上、看得见的恩主。否则,我们的信仰就失去了纯真的美感了,就变得丑陋了。----还有一种情况也经常阻拦我们“自然而真诚”地感恩:我们心里或许想,这一切可靠吗?上次遇到相似的情况,我以为那人就是天使了,后来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他完全有其它动机。我们相信天上的神,但不能轻易与地上的人随便连接。这当然是对的。但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相信地上的恩典,乃是因为,说穿了我们不相信天上的恩典的上帝!(请思考,假如地上的恩主,有其它动机,又怎么样呢?上帝能不能用不纯洁的人,作为他自己施恩的出口?参考《创世纪》12:14-16))
14到了吃饭的时候,波阿斯对路得说:“你到这里来吃饼,将饼蘸在醋里。”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边坐下,他们把烘了的穗子递给她。她吃饱了,还有余剩的。15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16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
波阿斯的慈悲心肠真是我们基督徒学习的榜样啊!他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意思就是说,即便她偷窃,也要容她,而且还不能羞辱她。如果波阿斯是个道德至上的律法主义者,他可能就不会讲这个话了。可见他的恩典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道德和律法了。你也许说,这不是没有原则了吗?我们岂能随便把律法和道德的原则弃去?我们该如何处理“律法原则”与“恩典精神”之间的张力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张力?再问一句,如果路得真的行窃了(在捆中拾取麦穗),波阿斯的仆人容了她,我们也会容了她吗?一个小偷路得,会使神在《路得记》里所传达的旨意,有丝毫的改变吗?也就是说,神在人的故事里所传达的旨意,会因为人的行为,而发生改变吗?(参考《创世纪》雅各的故事。)
17这样,路得在田间拾取麦穗,直到晚上,将所拾取的打了,约有一伊法大麦。18她就把所拾取的带进城去给婆婆看,又把她吃饱了所剩的给了婆婆。19婆婆问她说:“你今日在哪里拾取麦穗,在哪里作工呢?愿那顾恤你的得福。”路得就告诉婆婆说:“我今日在一个名叫波阿斯的人那里作工。”20拿俄米对儿妇说:“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他不断地恩待活人死人。”
这段婆媳之间的对话,同样自然和真实,充满诗意的感恩的美。问的是今天发生在地上的事,却与看不见的耶和华直接相连;借着祷告和祝愿,蒙恩的“受者”,同时也是赐恩的“施者”: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不仅天地相连、施与受也合一了,甚至活人死人也同蒙一个恩典。婆婆啊,在这样一件小小的事里,你怎么看见那么多啊!这不是属天的眼光是什么呢!这也应该是基督徒在新生命里,对于世上万事万物的眼光。
拿俄米又说:“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21摩押女子路得说:“他对我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22拿俄米对儿妇路得说:“女儿啊,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23于是,路得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拾取麦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和小麦。路得仍与婆婆同住。
真正的智慧一定来自属天的眼光。婆婆拿俄米开始在行动上指教媳妇了。婆婆给出的建议书,即简单又纯朴,分两部分:(1)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因为他是好人。(3)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英文是:lest in another field you be assaulted. (以免在他人的田里受欺负),也就是要避开恶人的意思。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记得婆婆拿娥米的这两点忠告,是否也会省去很多麻烦,也变得更加有智慧?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