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4:5—7(下)

让我们直接进入经文吧。创4:5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你可以想象,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对神的感恩,也希望以此来讨神的喜悦,这有什么不对?现在神明确表达了,神没有看中他和他的供物,却看中了弟弟亚伯和亚伯的供物。

读者啊,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当年的该隐吧。该隐(我)能不失望吗?如果我此刻没有失望,我还能算正常吗?如果我失望了,然后在脸上把心中的不愉快表达出来,难道不是一个正常人的自然反应吗?而且,如果我不理解其中的原因,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如何领受这个事实呢?这个事实对我意味着怎样的真相?我该如何继续面对这个真相?我还能有勇气继续活下去吗?

是啊,如果站在当事人的立场,我们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震撼力,甚至可以说是该隐内心精神和信仰的一次大地震!再想想吧,当一个有限的人认真面对无限的上帝的时候,经历几次“精神和信仰的地震”又算什么呢?让我们经历“精神和信仰的地震”会不会正是神的旨意?如果我们用无神论,或似是而非的虚假真理,让自己躲过了这样的地震,这会不会正是上帝所批评的用无知的言语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伯38:2)神要我们做的,就是认真面对这样的张力,并从神的话语里领受亮光。看来,把上帝的话语当真,才是关键!

当神让该隐经历这样的“精神和信仰的地震”时,神还对他说了什么?就是下面的两节经文。创4:6—7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可以说,这是人类离开伊甸园以后,神第一次以教训和警示的方式向人类说话。前一次是什么时候?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犯了诫命,神向他们发出咒诅的那一次。因此,可以说这是神就人类“犯罪”和“救赎”的主题发表的第二次演讲。

“发怒”是指内心情感的变化,“变了脸色”指外在表情的变化。神用前两个问号,提醒该隐,他由里到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上次的案例里,亚当和夏娃发生了什么变化?看见自己赤身露体,躲避神了)。神既然这样说,一定是事实了,该隐辩解也是没有用的。请问,在这篇简短扼要的演讲里,神有没有对该隐有责备和惩罚的言词?没有。再请问,神有没有回答我们心中那个“为什么神这样……”的问题?也没有。神不仅没有回答,还另外给了该隐三个问号呢!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该隐啊,你明白这一切变化的原因吗?你知道为什么吗?对此,该隐也许想,我不开心是因为我太希望得到神的悦纳和认可啊。于是,神用第三个问号,一个警句式的反问号,挑战该隐说:是这样吗?你不开心是因为看见我不高兴?因为觉得委屈,不明白我为什么不高兴?因为不明白,所以你担心下一次你还是无法做得让我开心,是这样吗?该隐啊,你这样想,完全合理,我也理解。你是不是希望自己“蒙我悦纳”?该隐点头。神说,好吧,我给你一句话,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你要记住哦——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意思是,你想“蒙我悦纳”吗?这不难啊,只要让自己“行得好”,就可以了。对此,我有如下三点默想。

1)“行得好”有标准吗?神说,孩子,关于“行得好”的标准,我已经借着“分别善恶果”放在人类的心里了。请跟从你内心的良知吧,不要再费心去揣摩我的心思了。

2)“行得好”的标准,也指神的律法吗?对的。只要你按照律法去做,岂不蒙悦纳?这不就是《旧约》先知书里反反复复传讲的信息吗?可以说,这节经文给我们启示了后来的摩西律法在神的救恩中的地位。

3)可以把这句经文读成神对人类的伟大应许:你若行得好,就一定蒙悦纳。孩子,放轻松些,相信我的话,你若行得好,就一定蒙悦纳。当然,后来我们知道了,这个在律法里的应许,最后在耶稣基督里得以成全了,这是后话。(罗3:21—22:但如今,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有律法和先知为证,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

写到这里,我愿意把这里的三个问号,与神在伊甸园里给亚当的三个问号,联系起来默想。

1)你在哪里?——孩子,你怎么会在内心里出来对神的怒气呢?(对比亚当产生了对神的恐惧)请反思你的属灵生命(即与神的关系)到底在哪个位置?

2)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是的,你脸上的表情泄露了你心中的秘密。可是,千万不要弄错了,以为只要你掩饰好脸上的表情,我就不知道你心中的念头了?不是的。记住,在我眼睛里,你从来都是赤身露体的。

3)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棵树上的果子?——是的,那一次,你父亲亚当没有听从我的吩咐,中了蛇的网罗,进入了我的咒诅。可是,孩子,不要怕,这不是结束,你有一个新的开始。在未来,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请记住我千古不变的应许吧!

哦,神啊,未来,多么沉重,又多么令人盼望啊!可是,神啊,既然你已经表明了“看不中”我和我的祭物,我还有未来吗?我的未来会是什么?在未来的岁月里,我该“如何行”才能让你也“看中”我和我的祭物呢?神啊,关于未来,今天你还有什么话语要赐给我呢?

好吧,孩子,就是下面的经文: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注意:虽然“偷吃禁果”是人类第一次因为悖逆而犯了神的诫命,因此保罗在罗5:12里宣告说,这就如罪是从一人进入了世界;但要等到这里,《圣经》才第一次明确出现“罪”的概念。可是,“罪”是什么呢?是一个动物,还是一个人?它怎么能够伏在门前?该隐对此有认知吗?亲爱的读者,你能尝试帮助该隐去理解这个概念吗?

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神才是最好的老师。神在这里用了一个生动的日常体验,向该隐说明了“罪”是什么?该隐啊,你不是在我面前发怒和变了脸色,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罪啊!这就是罪的缘故啊!是罪让你做出这样的举动和变化。是的,罪犹如你的主人,你是它的奴隶;它指使你,你听从它。怎么会这样呢?因为,它恋慕你。奇怪,罪似乎成了一个有位格的“它”了,居然还会恋慕呢!是的,它恋慕你,因为你和它本来就如同恋人一般的亲密。你还没有出门,它就“伏在门前”等着跟你一起出门呢!它如同你的影子,你走到哪里,它也跟到哪里;你发狂,它也大叫大嚷。亲爱的读者,看到了吗?这不就是我们生命和生活的写照吗?

神给该隐和我们的信息是不是到此为止?不是的。神的信息在继续深入。是啊,我们看到自己的罪了,我们也明白是它阻碍了我们“行得好”。对于这样一个“恋人”,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听!有耳的都该听。那听的,就有福了!听到什么了?听到神的一个命令句:你却要制伏它(you must rule over it)。英文用的是must(你必须),即没有条件可谈。意思是说,如果你没有制伏它,它必制伏你,你也就必行得不好。这样,神又怎么能悦纳你呢?你不是想明白神为什么不悦纳你吗?你不是一直问神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吗?现在明白了吗?

回顾我们读《创世记》第4章所走过的思维历程,我们最初从理性出发问:上帝啊,你为什么这样?到此刻我们立足在上帝启示的亮光中:它(罪)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神用短短的三节经文,让我们恍如迷雾中见太阳。且让我们慢下来。到了这里,对于我们原先的问题“神为什么这样?”我们理解了吗?没有。我们仍然不知道。那么,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亮光呢?就是在神的话语的启示下,看到了一个真相: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请问,这是一种理论吗?这是一种关于“神为什么……”的解释吗?都不是。这是真相。什么样的真相?就是从上帝赐给人类的话语里所启示出来的真相。亲爱的读者,你看见了吗?神赐给我们的第一个真相就是: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这也是我们信心和盼望的源头。从这个起点出发,我们进入神赐给我们的第二个真相: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此生经历的最精炼的概括。那么,在漫长又短促的人生里,神对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旨意呢?有,就是这个命令句:你必须制伏它(you must rule over it)!这就是我们此生的意义所在。

也许我们会不理解地追问说:神啊,我们此生的意义,为什么不是好好享受由神而来礼物和恩典、那些美妙的“得着”呢?为什么要与那个曾被描述成我们的“恋人”、在体验里几乎就是我们自己的那个奇怪的“它”作殊死搏斗,才是我们此生的意义呢?神啊,我们不理解,我们不是你所造的吗?我们即便有缺点,不是可以在经历里学习,一点、一点明白你的旨意,并努力改进,最后成为蒙你悦纳的生命吗?为什么不是这样呢?为什么非要我们把生命的能量消耗在制伏“它”的过程中呢?

孩子,你的问题非常好。我给你的建议是:不要停留在这样的问题里,要回到你生命的源头,就是我赐给你的“信心、盼望和应许”的起点——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孩子啊,听着,你如何才能行得好呢?除非你制伏它!

亲爱的读者,看到了吗?神借这两节经文,把所有人的生命历程都描述出来了:有原初的信心的起点(岂不蒙悦纳?);有过程中的丰富独特的经历(它必恋慕你);有生命的终极目标(你却要制伏它);这个目标又回转过来,回到生命源头的信心(岂不蒙悦纳?)。哦,一个多么美妙的人生啊!

写到这里,也许有读者要问,那个“有限”与“无限”的张力在哪里?嗯,让我用一个比喻吧。“有限的理性”在人的日常经历里,不断地、顽强地追问“无限的上帝”:神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没有追问,就没有亮光;没有亮光,就没有生命的更新。如此看来,“有限”与“无限”的张力犹如一匹马达发出巨大的动力,驱动着生命的轮子不停息地转动,直至“蒙神悦纳”的那一日!

哦,那些进入神话语的生命,有福了!君不见,还有那么多的生命,以各种自欺和诡计,从神的话语里四散而去。这就是那些无神论者和虚假的宗教徒,他们有祸了!因为他们弃绝了真理,成了一群自以为义的迷失的羊;他们是一群出于土、归于土,了此一生,没有盼望的人。在神的命定里,这些人犹如荒原上面的花与草,热风一起,就枯萎了。

最后,且让我用《约伯记》的故事,作为这篇的结尾吧。还记得约伯的三位好朋友叫什么名字吗?提幔人以利法、书亚人比勒达、拿玛人琐法,对了,还有一位后来出现的年轻人以利户,一共有四位发言人。他们议论约伯的思路,不也与我们议论该隐的一样吗?既然耶和华不悦纳(看不中)你,那么问题一定出在你这里;如果不是你的东西有问题,就是你的态度和情感有问题,再就是你的生命有问题。根据《约伯记》,神在最后批评了约伯的四位朋友。唉,我们是否也因为用同样的思路议论该隐,而感到脸上阵阵发烫?

可是,请让我再一次挑战我的读者:约伯四位朋友的议论错在哪里?或者说,我们对该隐的议论错在哪里?让我们仔细想想,四位朋友(还有我们)采用的思维逻辑,不正是这里的经文吗?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那四位朋友说:约伯啊,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我们说,该隐啊,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难道不是这样吗?神的逻辑怎么会有错呢?亲爱的读者,这是怎么回事啊?好吧,把它作为一个思考题,留给大家回去思考吧。也许“无限的上帝”会因着你“有限的理性”的顽强追问,再赐给你一个大亮光呢!愿“有限”与“无限”张力的马达,继续带动你生命的轮子旋转吧。

在下一篇里,我们会读到“该隐杀弟”的故事。你会发现,上帝借着人类历史的真实记录,一遍又一遍地启迪我们:人的“有限理性”如何在认识人性的过程中认识“无限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