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悖论

再议“论断悖论”

上一讲预留第 2 章的三个问题是:1. 为什么不能论断?2. 什么是论断?3. 保罗是论断吗?如果保罗不是在论断,为什么不是?

我们已经讨论过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论断?《圣经》讲得很清楚:因为你们都一样。现在给出三个理由:第一个是你没有权柄,提醒你在全能上帝的审判下,我们全都是罪人,上帝是唯一审判者;第二个理由是人的批评、人的判断不公正,上帝才公正;第三个理由是,你们都一样。这就回答了为什么不能论断。

附带还有一个问题,人喜欢咬文嚼字:如果不能论断,那可以批评、可以分析、可以教导、可以交流吗?当然可以。如果可以批评,批评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当然是《圣经》的话语、是律法,用律法批评、评判、分析、提醒、教导。那么你怎么避免自己不是律法主义者?《雅各书》4:11: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你在这个位置,居然拿律法来打别人、批评别人、判断别人!你这个人是谁?我们刚才的讨论怎么跟这个有区别?

众(微信发言一):论断什么?

平时老百姓之间也会论断批评的,也会说这个媳妇很孝顺,那个媳妇不孝顺;这家孩子很乖,那家孩子贪玩。我们在这里不是讲理论,是讲实践。人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是非对错,我们会分析、讨论、交流,谈论对错以及自己的看法。上天堂、下地狱这个事情能不能说?我们传福音说:如果你不信耶稣,你就要下地狱。这个可以说吗?

众:这个不好说吧?只能说信耶稣有永生。

当然可以说。这个不说就等于真理被你砍掉一半了。《使徒行传》就在讲这个,传福音就是讲这个,我们说的坏消息就是这个事!大审判等着你!所以不能论断一定要理解好,否则连这个也不敢说了。

众(微信发言二):论断是褒义还是贬义?

论断分好和坏吗?这是在讲论断的动机了。假如你的动机是好的,就可以论断。是不是又附加了一个条件?我是好心想帮助你,不是论断。在实际生活中哪个人不这样认为?

众(微信发言三):真理、道路在耶稣手上,论断人让人跌倒,论断不能造就人。若按照《圣经》真理批评是造就人的,所以保罗的批评是好的。倘若《圣经》根基不够,断章取义是不好的,所以批评人先要明辨真理。

众:这是教会常说的,可是真理明白吗?他的意思是,把论断和批评分开,批评人时,《圣经》扎根要深。批评人的人一定觉得我是明白的,否则我不开口了。所以,批评先要明辨真理这句结论在实际应用方面没有意义。

众:那你现在是不是论断这位弟兄呢?(众笑)

所以这次我们要把不可论断这个绝对真理认真弄明白,否则我们的团契要变成个个谦虚成老好人了。这又如何?!

众:关键是要定义清楚什么是论断?

我们不能把学《圣经》变成上语文课,这样定义,那样定义,掉到文字的陷阱里。不,这不是定义问题,是总体意思是什么的问题。你们不能论断,但是我们每天都在论断,看起来保罗也在论断。我们现在知道不能论断,难道我们就闭口吗?不能闭口,《圣经》没叫我们闭口。这是今天的张力所在!

若是外加条件界定就不叫论断,相对性就进来了。本来不能论断是一个绝对真理,被你的相对性砍掉一角,自以为理解了,站立得住吗?

那么,什么是《罗马书》启示的不可论断人的真理?让我们试试看,沿着《圣经》真理亮光逻辑走。

论断就是互相批评、互相判断、互相提醒,有正面、有负面,全世界人都在互相论断。第 1 章讲人的“罪”,上帝已经把是非对错放在心里,作为律法刻在心里,每个人都想做好,也都知道没做好,这是普世图景。犹太人除了这个以外还加了一个摩西律法,所以人都知道我们没达到上帝的标准。那么论断从哪里出来?论断就从这里出来,即使我们都没有达到神的标准,但毕竟还是有的人做得好一些,有的人做得差一些,假如大家都一样就没有什么好论断的了。只要论断开始,相对的比较就已经在了,于是绝对性与相对性之间的张力呈现。我们先把这个逻辑线条抓住。

保罗讲了罪以后,第二个命题就是你们之间不要搞来搞去,假如我们还是按照老思路看结果,不注重悖论,不注重自我怎么被困在悖论里,怎么会有需求?怎么寻求神来解脱?保罗说不要相互论断,是因为“你们都一样”,事实上我们不觉得都一样。因此保罗说”你们都一样”与我们的习惯思维不同,与我们的认知相悖。这是个亮光!

我说:“你们看这家伙,就喜欢在背后说人家坏话;我不背后说人坏话,喜欢当面说。”

众笑:还是一样。

当然不一样。《圣经》罗列了罪的表现分 4、5、12 三个层次,外在表现的 12 点里有些条款我确实做得不错啊!请读一下:罗1:30 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悔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31 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

你会发现有些人确实在某些方面做得蛮好的,比如无亲情的,有些人在亲情方面做得特别好;比如怨恨神的,有些人动不动就会怨恨神;比如狂傲的、自夸的,有些人骄傲得很,喜欢自夸,好象高人一等。问题是我们往往只看到外在层面的区别,保罗启示我们:神任凭他们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这个不合理的事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 4 个:不义,邪恶、贪婪、恶毒;第二个层面 5 个: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第三个层面12 个是外在看得见的。前两部分在保罗眼里也叫事,不是外面被人抓住才叫事。这一点先搞明白。(众:明白。)

这个认知与《圣经》耶稣基督的教导是一致的。耶稣怎么教导?太 5:28 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约一 3:15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保罗这里说的三个层面都等于做了,跟耶稣基督的教导是一致的。保罗说因为你的悖逆之心,神一任凭你必在这三个层面有罪!也许外在观察到的层面上有差别,但是里面都一样!对此中国人很难体会,我们这个民族对罪的深层体验是蛮弱的:中国人承认自己没做好,希望自己做好,在外面下功夫;不那么背后说人,不那么无亲情,不那么……其实这些外面的根源在里面,在神的审判下这个里面的和外面没有区别。

《圣经》用英文的哲学词汇把里面和外面区别开来,外面叫 doing,即做出来、显出来的;里面叫 being,即生命本质。生命的本质 being 在里面,是悖逆之心。保罗告诉我们三个层面的罪都是做出来的事,都是 doing。这是《圣经》启示的亮光。神审判什么?审判三个层面的罪,你心中起念人看不见,神看见,这是神的眼光。所以,只有从外到里透视才能真正理解保罗所说的 “你们都一样”。

贪官行贿受贿、金钱美女,你不是贪官是因为你不具备这个条件,如果条件具备你也许和他一样;批评别人不要犯奸淫,不要偷盗,其实你自己里面也许起过奸淫、偷盗的念头,这样我们才真正理解保罗说你们不要互相论断,因为在三个层面论罪上,你们都一样。这是解开整个章节的亮光。如果我们诚实面对自己,我们承认都免不了嫉妒、贪婪、邪恶、恶毒之心。警醒啊,《圣经》把你掳到逃不出来,以至于你只有借耶稣重生一条活路,想逃出来的念头就是不要重生,不要耶稣基督。

不可论断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透过上面的亮光,我觉得批评也好、评判也好,要坚持三个原则,我认为这三个原则都是从《圣经》来的。

第一个原则是“审判官原则” 我们相信只有上帝是全能审判者,不要忘记《圣经》说上帝把审判的全部权柄交给耶稣基督,因此这个世界只有一位审判官。将抽象概念的上帝落实到耶稣基督,这是第一个原则,即“审判官原则”。违背这个原则就是论断的,这个原则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

第二个原则是“透视原则”。我们要有透视眼光,像 X 光一样穿透进去看问题、看事情。看罪时一定是从罪的三个层面透视进去,千万不要停留在表面,要带着你评判的对象一起向里看。你的全部动机、全部努力是让这位被你评判的人看到里面的层次,让他不要停留在外面。

这个透视原则很难,以前我们不具备,我们自己也被表面拦住了。一个劲儿说你脾气这么坏要改啊,这就把人拦住了。你要改是因为你里面有问题,所以你要耶稣基督。保罗是这样做的,他总把你带到里面,带到你的问题所在。在实践透视原则时,你自然把自己摆上了,你不单单透视他,也透视你自己,因为你是跟他一样的。即使在外面你比他好,也是相对的,在里面是绝对一样的。

第三个原则是“怜悯原则”。你批评也好、论断也好、指责也好、不满也好、教导也好、透视也好,如果没有怜悯,没有爱,其实你是活在虚假里。为什么?因为你和他是一样的,你不怜悯他,自己也得不到怜悯。《雅各书》2:13 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可见怜悯胜过审判。

以上是我总结的“不可论断”真理的实践三原则。如果你能够坚守这三原则,就做到不论断人了;违反其中之一,你就在论断人。最难的是透视,怜悯原则也很难。假如你坚持这三个原则,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说话。这样张力可以解开吗?

众:好像很难做到。

假如你坚持这三个原则,你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用担心这个话是不是论断。若只注意自己的表层行为,那叫假冒伪善,不仅不解决问题,还自认为自己比别人好,在帮助别人。假冒伪善在《圣经》里是最受耶稣痛恨的,那些批评人的个个貌似正人君子。为什么?因为论断人的自认为比别人好,眼睛只看到外面,没有看到里面是一样的,这样他让对方也看不见里面只看到外面。对方看到外面确实是你好,感觉很自卑,乃至自我控告,控告就是无怜悯。因此透视原则和怜悯原则是内在关联的,控告者必无怜悯。控告这个问题很严重,任何控告对方、控告自己都是无怜悯。事实上我们经常论断自己、控告自己,对自己无怜悯,那是来自撒旦的控告。撒旦在表层上欺骗我们,我们自己需要明辨。耶稣基督是怜悯的神,上帝是恩典的神、慈爱的神,凡来自神的必有怜悯。

这样我们不必纠缠在批评还是论断上,我该不该说真理,这些问题全不存在了。当然,实践时最难的是自己的属灵成熟度,你自己的明辨度,你的眼睛不要被外表拦住。在教导、批评的时候能够让弟兄姐妹看到里面,因为里面有个破口,看到里面的问题,你才需要耶稣基督,最后是耶稣基督救你。每个人都一样,当我们真看见自己里面有多污秽、多软弱、多无望的时候,哈利路亚!你开始有得救的盼望,此时你离神最近,神一伸手就把你拉起来。假若你觉得自己像朵花,又进步又好,站在教导别人的位置上,你就完了!因为你一旦透视到里面就知道,你里面原本也如此,这才需要耶稣。看外面越来越好,我们基督徒外面越来越好是应该的,但是眼睛一旦不透视就有问题了。

众:你讲的是方法论吗?

我讲的不是方法论,这是《圣经》启示的真理的运用。我们以前不这样看,我以前读《罗马书》的时候也没读出罪分三个层面。如果不分三个层面,我们永远被拦在外面的层面上。《圣经》强调神按行为(doing)审判,在生命本质(being)上有相同的问题,大家都一样。我们不服气,可能基督徒在外面的十二个方面确实跟人不一样,有可自夸的地方,但是生命本质(being)只有借着信转化,新生命才出得来,最后被改变的是生命本质(being)。我们以前平面看,就是《雅各书》说的以貌取人,《雅各书》说的外貌就指眼光被表层拦住,没有看到里面去,《圣经》让每个弟兄姐妹眼睛像 X 光透视一样直达里面,这是基督徒厉害的地方。

众:这跟王阳明说的“心即理、致良知”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王阳明觉得里面有良知,可以活出良知,看里面会越看越好,靠自己修行就可以成圣。王阳明跟佛教一样,觉得可以把里面那个佛活出来。王阳明说看里面,是要我们看出自己里面的良知多么美妙。我们这里说看里面,是要我们看出自己的罪,看出自己隐藏的污秽,这是非常不一样的。《圣经》告诉你,你即便里面有良知,那良知不是让你看到光明,而是让你看到自己的一片黑暗。因为你即便有良知却无法活出良知来,而且良知是用来审判你的!《约翰福音》第 4 章撒玛利亚妇人对自己的罪选择遗忘,但是神都知道。所以真正的审判是指末日审判,按着刻在里面的律法和良知审判。虽然你表面不错,其实你在里面不断犯错。为什么神任凭一定这样呢,是因为里面有悖逆之心,所以后来《罗马书》说哈利路亚,我们有耶稣基督,我们可以得胜!

众:一个人的忏悔是在什么层面上认识的?

这个问题问得好!忏悔最典型的例子是扫罗跟大卫,扫罗的忏悔永远在最外层面,大卫的忏悔是一直冲到里面去。我逃哪儿都逃不了,你(神)永远跟着我,所以我没办法,我只能靠着你得救。《罗马书》马上要讲到,那些不凭行为凭信心的人有福了,忏悔一直忏悔到里面,外面怎么忏悔永远是后悔,不是忏悔。比如我怎么糊里糊涂,又不来查经了,脑子开始松懈了,我很后悔,那不叫忏悔,叫后悔。

回到论断这个主题,论断不是指到底能不能批评,能不能评判,能不能提醒;到底你的提醒是出于善的,还是出于恶的。真正原则是:假如你的论断是让对方眼睛停留在表面,你是害了他。这是最难的地方,教会里面出错是在这个地方出错,不是批评出错。

众:比方说你不能离婚啊!

对,只停留在外表说,上帝说不能离婚,你离婚你就错了。这种论断全在外面层面,同样的思路也可以对自己,也可以控告自己,但是里面却没动。假如我们还是按照老思路看结果,不注重悖论,不注重自我怎么被困在悖论里,怎么会有需求?怎么寻求神来解脱?

读经要善于发现悖论

让我们再议论断悖论。抓不住悖论是很大的问题,是深入研读《圣经》的障碍。

《圣经》揭露我们的漏洞和不完全。往往自己看不到悖逆,以为理解了,以为过渡非常完美,如果真是那样就不需要《圣经》,这是一个误区。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没有悖论?因为我们用很多办法把它掩盖起来,看不到赤裸裸的真相,看不到自我破碎的地方,总觉得自己很清楚明白神。而整本《圣经》就在揭露我们生命的悖论。

举一个生活中最简单的悖论例子,人渴望永恒,渴望美好能够长存,但是人生经历让我们知道没有一件事情是长存的,全部都是短暂的。这就是《罗马书》提到的:神的永能和神性明明可知,却眼不能见的道理。也就是说,我们尚未见神的永能与神性。比如说一般的唯物主义者说宇宙永恒,没头没尾,现在发现宇宙有始有终。这就意味着,我们很容易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圆过来,以为自己看见了,其实神在不断告诉:你还没看见,你还没看见!这就是神说,连那个神让大卫儿子建的耶路撒冷圣殿,你以为永存,也拆掉了。神用极端的方式让我们明白,我们所看见的都不是永存的,真正的永能我们还根本没有抓住,更没有理解,此生无法理解,所以信仰最后归结为“盼望”。

我们人生总是把悖论掩盖起来,觉得我们生活很有意义、很充实、很充满、很有能量,很有可能都是自己造的,掩盖了悖论还不知晓。在这段经文里保罗这样说:罗 2:1 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

按照这话,因为谁都一样,要么大家都闭口,要么我做得比你好,就可以批评你,悖论就没有了,自我消化了。但是保罗教导我们的不是这个意思!一方面保罗讲得很绝对,另一方面保罗自己不是在批评教导人吗?他为什么不算论断?我们弟兄姐妹之间相互批评、提醒又如何才能不陷入论断的陷阱?我们感到无法理解,这叫悖论。干嘛需要那么认真呢?这个念头一出现,很有可能我们就不再较真,一带而过,所以我们不太喜欢悖论。

《圣经》为什么要求我们那么认真呢?《圣经》讲的是真理,需要我们把生命摆上,认真与否的态度你可以选择。有人可能会说:“信就信呗,何必那么认真?”那你就选择了信仰不那么认真,糊里糊涂;或者意识到信仰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做生意、对付考试都很认真,信仰上怎么能不认真?除非我们藐视,不把它当真,不把它当真的信仰就是一个自欺的信仰。所以我们查经班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因为你必须很认真,不然读不到这个层面上,只在表层上打转就不用来了。

我第 2 章最后总结出三个原则,假如你按照三个原则,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叫论断;假如不符合三个原则,无论你看起来怎么有道理,都是论断。

当我们真被悖论困住解不开的时候,见到这个亮光,这个亮光是从《圣经》来的就会异常高兴;假如你没有被悖论困进去,三个原则对你来讲没什么意思,你会说我原来都知道。所以感受是不一样的,只有真的被悖论困住出不来,呼求神的时候,神的亮光对你就特别珍贵;假如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悖论,别人抓住的亮光你看了一眼就过去了,抓不到心里。其实这与整本《圣经》说忏悔看到罪你才知道需要救恩的道理是一样的。保罗在一个最简略的层面上说,我想行善行不出来,我行出来的一定是恶,表明保罗是困在里面出不来的。假如我们没有这个困境,保罗后面的话你也不需要。你觉得我行善行出来,不行恶也没行恶,保罗这段话后面出来的东西就与你无关了。所以一层一层推到这里,对悖论是需要非常非常认真。

当然,也有人说你讲的三个原则很好,我同意。这个“我同意”存在误区,误区在哪里?我举个例子,小学生算术课学加减乘除,与乘除相关的九九表最后成为一个工具。若同学对老师说我同意你的九九表却不知道怎么用,老师不是要他同意,而是教他学会九九表的应用,能解决生活中的运算问题。同样我们讲三个原则,不是要你同意,而是能否用三个原则解开你原来解不开的悖论。所以我们的读经解经要深入,要注重过程,注重亮光,注重逻辑,掌握基本原理之后,生活中千变万化都可以解得开。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发现悖论,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假如我们还是按照老思路看结果,不注重悖论,不注重自我怎么被困在悖论里,那怎么会有需求?怎么寻求神来解脱?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较真过程,后面还会觉得搞得太复杂,读得很累,甚至半途而废,多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