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7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8 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6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an expanse in the midst of the waters, and let it separate the waters from the waters.” 7 And God made the expanse and separated the waters that were under the expanse from the waters that were above the expanse. And it was so. 8 And God called the expanse Heaven. And there was evening and there was morning, the second day. (Gen1:6—8. ESV)
让我们看一下经文。这里描述的是神创世的“第二日”。我们来回顾一下,在创世的“第一日”里,神做了些什么?我们已经注意到,《圣经》用了三个动词描述神在“第一日”的作为,分别是:“神说”“分开”和“神称”。
这三个动词分别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1.神说:要有光——第一个“实有”的例子;
2.分开:光暗分开——第一个秩序:“有”与“无”;
3.神称:光为昼,暗为夜——第一个概念:“时间”。
我注意到,在“第二日”里,这三个动词如数依次出现。对照“第一日”,我们得出以下图画:
1.神说:要有空气——“实有”或“非实有”;
2.分开:水与水分开——秩序:“有”与“有”;
3.神称:空气(空间区隔)为天——概念:“天”。
我们先看第一句经文。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我们也许会问:这连绵不断的“水”从哪里来的?是在“第一日”里创造的吗?考虑到这里是“第二日”的开始,一个自然的结论是:对的,水一定是在“第一日”里创造的。再读创1:3—5,神在“第一日”里做了什么?神创造了光,并把光暗分开,然后用新的名字称呼光与暗。还有吗?没有了。“水”呢?没有提到。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神并没有把在“第一日”里创造的“光”以外的其他“实有”(如“水”)记录下来。因而,我们可以合理猜想,如果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水分子已经在“第一日”里被创造了,那么比水分子更加简单的其他“实有”,比如所有的基本粒子(夸克、轻子、胶子、W粒子、Z粒子、光子、希格斯粒子)都应该在“第一日”里已经被创造了。“光”只是作为神创造的众多“实有”中的一个例子,甚至可以是第一个例子,被记录在《创世记》的“第一日”里而已。
这样看来,神在“第二日”用“神说”创造的,不是以“光”为代表的“实有”,而是以“空气”为代表的另一类事物。具体是什么呢?让我们仔细看。中文“空气”对应的英文是expanse,严格翻译应该是“广阔的区域”。狭义地说,这是在水与水分开后介于当中的那块“空间区隔”,而绝对不是指物质形态的空气。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神在“第二日”里创造了“空间”?如果单单从第7节经文的文字看,“神就造出空气(expanse,空间)”,应该可以这样说的。也许,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在“第二日”里的创造不再是像“光”那样的物质性的“实有”,而是与“时间”类似的,被称为“空间”的“非实有”的概念。
我们继续读第6节后半句:将水分为上下。显然,与“第一日”不同,“第二日”里的“分开”不再是“有”与“无”的分开,而是“有”(水)与“有”(水)借着“空间区隔”的分开。所以这里的意思,有点接近“在空间里的安置”的意思。其实,除了“第一日”里“光暗分开”的例子以外,后面章节里所有的“分开”都是“有有分开”,都有点“在空间里的安置”的意思。比如说,在一个原子内部、在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神创造了一个相对于原子尺寸来说的广阔的空间,电子和原子核各自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得以安置。
现在,看第7节经文: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奇怪,什么是“以上”和“以下”?如果神创造了“空间”,空间应该有三个维度的,对不对?在这里,为什么神要借着“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的例子,向我们特别强调前后左右的二维平面以外的第三个维度,即“上下维度”?这样的强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我认为第8节经文对此有启示: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哦,原来是这样!神之所以强调“上下维度”,是因为它与一个被神称之为“天”的概念有关。至此,我们的问题是:神用“神称”所启示的“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位于地球之上,我们所处位置上方的那块空间?那个在我们头顶上方的,或太阳高悬,或漫天星斗的天空广袤之处?当我仔细阅读经文后,发现不一定是这个意思。因为,根据《圣经》,要等到“第三日”,当水聚集以后,“地”才会显露呢。
让我们仔细比较“第一日”与“第二日”里的“神称”。在“第一日”里,神将“光与暗”重新命名为“昼与夜”,并通过用昼夜交替作计时的实践,把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直观地向人类启示出来。那么,在“第二日”呢?“神称空气为天”,把“空间”(expanse)重新命名为“天”,并通过建立“上下维度”的观念,把一个抽象的、丰富的“天”的概念向我们启示出来。
好,让我们不要停下来,继续问:这个由直观的“空间”引申出来的“天”的概念,又是指什么呢?指物理意义上人类可望不可及的广袤的宇宙空间?指哲学意义上类似柏拉图的理想国那样的形而上的超精神领域?抑或指宗教意义上的天堂,即人类灵魂的归处、与创造主同在的属灵之境界?问得好!我的认识是:上述“天”的概念的三个指向,分别对应了“科学”“哲学”和“信仰”三条道路的殊途同归,都向人类启示了“创造者”自己。如果说,在“第一日”里,通过“时间”概念的边际性,《创世记》向人类启示了“虚无”的黑暗;那么,在“第二日”里,通过“空间”概念的广延性,《创世记》向人类启示了“上帝同在”的永恒的光明。
在结束本节以前,我想再稍微讨论一下,一个在《创世记》里被反复重复了六次的短语“有晚上,有早晨”,除了数算神创世的日子以外,还有什么意思?为什么是先晚上,再早晨?神在这里提示我们什么呢?对此,我的感悟是:如果说,晚上代表“缺乏光”,代表黑暗、虚无、死亡,早晨代表“有光”,代表光明、存在、生命;那么,虽然上帝规定了昼夜交替、周而复始的宇宙秩序,但神借着这个反复提及的短语提醒我们,这只是“暂存世界”(被造界)的一个暂存现象而已。在一个更宏大的、神创世的视野里,这一切并不是周而复始,乃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单向箭头——有晚上,有早晨。哦,看哪!宏伟浩大、五彩缤纷的被造界,你从“虚无”里被神唤出来,经历光暗交融、时间交替的旅程,滴答滴答,由“晚上”走向“早晨”……这才是神在《创世记》里给人类传达的信息。阿门!
请容许我引用《约伯记》第38章的一段经文来结束研经——
那时,耶和华从旋风中回答约伯说:“谁用无知的言语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你要如勇士束腰;我问你,你可以指示我。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你若有聪明,只管说吧!你若晓得就说,是谁定地的尺度?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地的角石是谁安放的?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约伯记38:1—7)
哈利路亚,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