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1:5

1:5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日。

5 God called the light Day, and the darkness he called Night. And there was evening and there was morning, the first day. (Gen 1:5. ESV)

让我们先衔接上一节经文留下来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存在”(有限的“有”、暂存的“存在”)在神创造的命定里,必须与“无”(即“不存在”、黑暗、虚无、死亡)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那么“光与暗”又怎么能分开呢?“光暗分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把这里的问题,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经文里说的“分开”是绝对的分开,还是相对的分开?

让我们再一次读创1:4经文: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是什么样的分开?显然没有说。可以是“绝对的分开”,界限清晰,黑白分明;也可以是“相对的分开”,经是经,纬是纬。但又互相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我看来,如果单单从创1:4经文来看,我们无法确定是哪一种情况,对不对?但是,我认为,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创1:5经文里找到亮光。

创1:5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日。第4节经文说,要光暗分开。那么,是怎样的分开?第5节经文说,就像“昼”和“夜”那样的分开。亲爱的读者,看清楚了吗?这是怎样的分开?很显然,是“相对的分开”。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经验里,从白昼到晚上,是一个光暗强度相对渐变的过程:有白日当空、夜幕低垂,也有介于当中的黄昏暮色、黎明半暗。

亲爱的读者,你有没有觉得,这个光暗相交、昼夜交替的动感画面,所隐喻的不正是我们那虽短暂却丰富、蜿蜒流动的人生之河吗?爱与恨、善与恶、喜乐与哀伤、得胜与失败、生长与衰老、生命与死亡,潮涨潮落、此消彼长。换言之,在神创造的这个暂存的世界里,既不是光暗分隔,两军对立,也不是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而是光暗交融,昼夜交替,周而复始……一直等到号角吹响的那一天,一切戛然而止,新篇章开始。

现在,让我们把意向性转向本节经文里一个新的动词“称”,英文是call,也就是给事物命名的意思。仔细回顾:到目前为止,《创世记》里描述神创世一共用了三个动词,这里的“称”是第三个,前两个分别是“说”和“分开”。在创1:3经文里,神用“说”创造了新的“实体”;在创1:4经文里,神用“分开”建立了“秩序”。在这里呢?神用“称”第一次在“实有”与“指称”之间建立了“联系”。这个很重要吗?很重要!因为,这个联系为“概念”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实有”与“指称”之间的联系,后来的人类就无法建立起“概念”。而“概念”是人类意识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思维与交流的基本要素和工具。

既然如此重要,我建议我们对这节经文不能太过粗心大意。试问,在这节经文里,神称为“昼”的是指什么?称为“夜”的又是指什么?好像还真的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昼和夜的意思。我们通常理解的昼和夜,是以地球自转相对于太阳的位置而定义的。

我们再一起仔细读经文: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日。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意思就是说,那个在经文里被称为“光”的“实有”,在这里神要给它第二个名字,叫作“昼”;同样,“缺乏光”的状态,神除了叫它“暗”以外,又给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作“夜”。注意:到这里为止,这两个名字与地球自转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必然联系,因为太阳在这里还没有出现,要等到创1:14经文里才被神造出来。因此,从《创世记》里出现的先后次序看,“昼”的第一个含义应该是“光明的状态”,第二个含义才是地球面向太阳的那个时间区间。我觉得,从认真的立场看,我们这样的理解应该没有问题。顺便提一句,耶稣说: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约9:4)。这里的“白日”和“黑夜”要作创1:5关于昼和夜的第一层含义解。

让我们继续。现在我们看见了,神用重新命名(“称”,call)的方式启示我们的第一个概念是“昼”和“夜”,即“有光”的状态和“没有光”的状态。这件事重要吗?哦,重要。《创世记》可不是随便写的。那么,为什么重要呢?我认为,答案就在创1:5经文的后一句里: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日。可以看到,紧随着“昼”和“夜”的概念的建立,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第一日”也诞生了。

“第一日”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度量单位。一日有多长?是不是也一定是按我们现在用地球自转确定的时间长度来衡量?我认为不一定。这是一个开放性(open)的问题,因为《创世记》对此没有作明确的说明。这节经文的信息仅仅是,神用昼(光)夜(暗)交替,作为时间长度的度量,并记作“一日”的单位。严格说,创1:5经文的信息仅此而已。在我看来,这节经文的重要性不在于“一日”到底有多长(因为对此神并没有明确说明),而在于在这节经文里,神第一次向我们启示了“时间”的概念。真正叫我惊奇的是,神居然把“光与暗”的概念与“时间”概念挂起钩来,真是神来之笔!

是的,《创世记》的第一个词“起初”已经提示我们,“时间”对于我们认识“神的创造”极其重要。但在那里,“起初”没头没脑地从“虚空”里冒出来,我们感觉一头雾水,对它毫无所知。我们会忍不住地问:“起初”存在吗?“起初”之前是什么呢?我们被告知“起初”是时间的开头,那么,“时间”是什么呢?虽然,我们能直接感知到我们活在“时间”之中,这个世界里的“万有”都存在于“时间”之中,但是,“时间”自己作为一个“非实体”,却对我们隐而不露,没有形状,没有质量,没有强度,深藏在“万有”的背后。在我看来,在人类心智里的所有概念中,“时间”显得最神秘、最虚无,却恰恰又是人类领悟“存在”的一把重要钥匙。也正因此,20世纪的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用《存在与时间》作为自己哲学著作的大名。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好奇:如此重要却虚幻缥缈的概念,神会用什么样的高言大语向我们启示呢?这就是创1:5经文的真谛所在。请容许我再一次发出惊叹:看哪!神居然简简单单地通过“光暗交替”,让藏而不露的“时间”向我们显露出来了;看啊!昼夜交替,四季轮回,这就是“时间”了。从此以后,这个神秘的“非实在”就可以被人类的意识所感悟,所观察,所度量,所言说,所赞叹;从此以后,在人类意识和情感的最深处,“时间”如泉水般涓涓流出,向人类叙述“上帝创世”和“自身存在”的奥秘了。

在结束本节以前,我还有一个有趣的补充。回顾人类科学追求的旅程,由于忽略了《创世记》这段经文里关于“时间”与“光暗”之间密不可分的启示,长期以来,人类把时间理解成某种一维的、均匀流动的度量,也就是牛顿“机械论”的时间模型。一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爱因斯坦才突发灵感,把对“时间”的定义和度量,再次与“光”(严格地说,是“光速不变”的观察)紧紧地连在一起。以此为突破口,这位天才人物建立起了相对论时空观。在这个全新的框架下,时间不再是我们原先所理解的刚性的、机械不变的概念,而是有弹性、可伸缩的(“狭义相对论”理论)。

提醒:认识到这一点,对读者后面正确理解“上帝七日创世”意义重大。更不可思议的是,当爱因斯坦把“引力场”概念也绑进来的时候,发现“时间”与“空间”之间也紧密不可分(“广义相对论”理论)。而“空间”这个概念,正是神在下一节经文里要启示给我们的另一个重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