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如果说,基督教信仰让安瑟伦打开了“先验理性”的宝藏之大门,同样的信仰让阿奎纳发现了“经验理性”别有异趣的另一番洞天。因此,在“人如何思考与言说神”这个问题上,阿奎纳与安瑟伦的思路即有连续性,又大相径庭。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们各自提出的“神存在”之本体论证明是最好的例子。安瑟伦的方法以人的“先验理性”为出发点,推论出我们所信仰的对象“神”,原本就存在于我们的先验观念之内;阿奎纳的方法则以人的经验理性为根据,得出结论说,“神”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先验观念和特殊启示里,而且也存在于我们的“经验理性”与神的普通(自然)启示里。否则的话,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经验,就无法得到完美解释了。有趣的是,我们还会发现,安瑟伦与阿奎纳的神学思想,不仅从基督教信仰和传统里得到来自神的特殊启示的直接亮光,他们还分别从古希腊哲学那里吸取养料。在安瑟伦的方法里有柏拉图思想的明显痕迹;而阿奎纳的方法可以在亚理斯多德哲学里找到原型。
(9) 以下影印件是摘于《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第22章关于阿奎纳“神存在”的五个证明方法(简称“阿奎纳五法”)。
简言之,阿奎纳的第一个方法(称为“运动学证明”)涉及到人对运动现象的观察。注意,这里的“运动”概念不单单是物理学的运动概念,而是亚理斯多德的哲学概念,“运动”即事物从“潜在性”到“现实性”的变化。阿奎纳的第二个方法(称为“因果法证明”),涉及到人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之联系的体验。注意,与第一个方法不同,事物的运动即从“潜在性”向“现实性”的变化,只关注事物本身的内在转化与改变;而“因果法”所关注的,是事物由于外在原因引起的变化。第三个方法(称为“存在论证明”)涉及人对“事物存在与不存在”,即生死存亡的现象的观察与体验。第四个方法(称为“宇宙学结构法”)涉及了人对宇宙万物的完美等级和层次结构的现象的观察;第五个方法(称为“目的论证明”)是基于人对“万物存在都有目的”现象的观察。注意,在这里“目的”一词,不是主观意义上,而是客观意义上的观察,比如食物链现象,工具效用现象等。
(10)我可以用阿奎纳的第三个方法(“存在论证明”)为例子,说明阿奎纳是如何基于人的“理性经验观察”,再加上“理性的极致推理”,来完成他的“神存在”证明的。在第三个方法里,阿奎纳说,基于我们对事物的观察,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两种可能性:存在与不存在。也就是说,存在的事物有可能不存在;不存在的事物也有可能存在。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极端的情况,所有的事物都恰好处于不存在的可能性里,因此所有的事物都不存在。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观察到这种“所有的事物都同时不存在”(即绝对虚无)的情况出现,却总是观察到“存在”与“不存在”并存的现象。另外,阿奎纳说,我们还观察到了,“无”不能生出“有”来,也就是后代科学家观察到的“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现象。所以,阿奎纳得出结论:即便在我们所想象的极端情况下,也一定会有一样事物,唯有它始终存在(即它不可能不存在)。因为唯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解释目前这个世界的存在。因为所有的东西若都不存在了,就不可能观察到目前这个世界的存在(因为“无”不能生出“有”)。阿奎纳说,我们可以把这个“不在万物之内、却必然存在”的它,称之为“神”。
(11)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还可以对第三法作更细致的分析。请问,在第三法里,一共有几个基有人类存在体验的基本观察?有三个:1.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绝对虚无过,总是有东西存在;(注意,我们脑子里的“虚无”概念来自圣经的启示,因为在人的经验里从来没有观察到过绝对的虚无。)2. 我们观察到的每一个东西都有不存在的可能性;3. 所有我们观察到的东西没有一样是从无里生出来的。(注意,我们脑子里上帝“无中生有”的创造,也是一个由启示而来的概念,不是一个由观察得来的知识。)再请问,阿奎纳作了哪个“理性的极端推理”?就是这个:阿奎纳想象,我们目前看见的世界上的所有的东西都同时不存在。(注意,有根据的想象就是推理。并且,想象或推理不同于实际观察。)请问,阿奎纳的这个极端想象(推理),有什么基于观察的根据?有。根据在于上述观察2:“所有我们观察到的东西都有不存在的可能性”。根据这个观察,“所有的东西同时不存在”在理性上是可能的。再问,这个根据是先验理性,还是经验理性?是经验理性,因为是基于观察的。再问,既然“所有东西都同时不存在”只是一个由推理得到的“可能性”而已,又不是一个已经观察到“现实性”,阿奎纳为什么如此当一回事?因为阿奎纳要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这个“可能性”没有成为“现实性”?那么,根据上述三个实际观察和一个极端推理出的可能性,阿奎纳如何得出神存在的结论?好吧,我就不作重复论述了,留给读者自己再仔细阅读上一节的文字吧。
(12)如果把安瑟伦的神存在证明看作新时代的先声或序曲,那么,阿奎纳的神存在五法证明,就算得上是一首结构严谨,气势饱满的交响曲了。音乐响起,新时代的一轮旭日冉冉东升。快听,这首阿氏交响曲一共有五个乐章。我可以把第一乐章叫作“运动乐章”,拉开了新宇宙的动的图画。把第二乐章叫作“因果之链”,首尾相接,蜿蜒流连。第三乐章是“存在者之歌”,简直就让那位“存在者背后的存在者之存在”呼之欲出了。第四章当然是“结构之美”,从复杂到简单,再从简单到复杂。可以把最后一章叫作人类的“意义之问”,余音绕梁,延绵不绝,从今日直到永远。
(13)让我考考我的读者,这首交响乐的主题是什么呢?—— 我认为就是阿奎纳弟兄倾其毕生之功力去思考的神学命题:“人如何思考与言说神”。说得更明确一点,阿奎纳思考的是,人除了用信仰(即神的特殊启示)的语言以外,是否还可以用理性的体验与语言,去思考与言说神呢?对此,阿奎纳的回答是YES,“阿氏五法”就是他的五个优美例子。后人发现,人类在此生经验世界里所能产生的所有理解(即“思考与言说”),无一不在“阿奎纳五法”所划定的框架内:运动观察(科学)、因果关系(伦理学)、存在论体验(哲学)、完美层次的比较(形而上学)、目的与功效(社会学,心理学,精神科学)。把“阿氏五法”里的任何一个推向极端,无一不能推导出“神存在”的清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