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世界与事件
按照阿奎纳的看法,不仅圣经是一个由类比式语言写就的文本,我们也可以把整个“世界”(the World)看作是上帝创造的一个作品。这样的话,“世界”屹立在这里,我们出生后与“世界”遭遇,就好像遭遇一件作品一样。作品(世界)作为“文本”向我们说话,当然是作品的作者借着作品向我们说话,当然也是通过类比式语言向我们说话,当然是关于作品的作者希望我们知道的那些信息。
那么,我们在此生里经历的每件事情呢?又何尝不是以“事件”(the Event) 的形式,成了一个个有待我们去理解与领悟的“文本”,向我们说话呢?这些向我们说话的“事件”,不同样也用类比式语言向我们说话吗?说的不同样也是每一个事件背后那位让事件得以发生的上帝,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吗?这样看来,我说,整本圣经、整个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所经历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个说着类比式语言的文本,代表着上帝向我们说话。这难道只是一个夸张,难道不是一个明白无误的事实吗?
第二部分: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文本
写到这里,我还想到,我们面对阿奎纳,除了他的著作与思想可以成为后人的“文本”以外,他在地球上的整个生命历程,不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文本吗?他的创造者上帝不也借着这个文本向我们说话吗?其实,在地球上曾经活过的每一个生命,我们的生命,不也一样吗?不都是上帝的作品吗?不都是用“类比式语言”写就的文本吗?既然都是用“类比式语言”写就的文本,这些文本当然也都拥有双重性的功效:或启迪(祝福)人,或遮蔽(绊倒)人。至于到底是祝福还是绊脚,其实并不取决于文本,而是取决于与文本遭遇的人,如何理解与领悟他所遭遇的文本。
上述推论不仅适用于我们在此生里遭遇的他人的生命文本,也同样适用人于我们遭遇的我们自己的生命经历这个文本。所有人都可以因着自己的人生经历而被祝福,所有人也都可以因着自己同样的人生经历而被咒诅。或祝福或咒诅,不取决于经历本身,而取决于人如何看待(理解与领 悟)这个神特别赐予他的最特殊的“文本”:人自己的整个人生经历。
第三部分:最简版的阿奎纳“生命文本”
把个体生命记录成“文本”的最简单作法,就是按照《创世纪》里家谱的写法:“xxx 生了。又死了。” 可以在此生死事件上附加的第一层信息,就是相关的时间、空间与因果律(血缘关系)的信息。再一层就是在世界上担任过的职业岗位。然后就是此生命文本与其他生命文本直接或间接重叠交叉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按照这个思路,我从绿皮书《阿奎纳》一书里摘录的阿奎纳弟兄的生平大事记。
托马斯·阿奎纳(1225-1274)
出生-童年(0-14 岁):1225 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贵族家庭。5 岁时被送到家乡附近一家教会学校,学习圣经、拉丁文与数学等课程。
少年-青壮年(14-34 岁):14 岁时被送往意大利那不勒斯一家教会办大学读书。后转入法国巴黎大学深造。23 岁跟随大阿尔伯特前往德国科隆一家教会办的研究院机构作神学研究。27 岁回到巴黎大学,完成神学学士与硕士学位,同时担任教师工作。
中年(35-49 岁):34 岁在奥维多开始撰写《反异教大全》(也有译成《哲学大全》),六年后完成。40 岁被派到罗马担任讲师,开始撰写《神学大全》。43 岁再次回到巴黎大学,担任神学教授培养硕士。47 岁回到那不勒斯,继续撰写《神学大全》。
终年:49 岁(1274 年)意外病故。逝世前停止了《神学大全》的写作。《神学大全》成了未完成的作品。
第四部分:生命文本的四层次结构
以下我将把上述阿奎纳的生平大事记,在“时间、空间、人缘关系、职业岗位及成就的事情”这四个维度上稍作展开。
(1)时间:阿奎纳的出生距耶稣基督十字架事件有 1200 年。距奥古斯丁有 800 年。距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新教改革还有 300 年。距达芬奇有距伽利略、笛卡尔等还有 400 年。距今天的我们有800 年。看来,神赐给了阿奎纳一个安定温馨幸福的童年:天智聪颖勤奋求学的少年;精力活跃却意向力集中的青年;充满工作和创造力激情的壮年。但神却没有让他享受家庭生活和老年。
(2)空间:阿奎纳是意大利人。他的家乡是介于罗马与那不勒斯中间的一个名叫“阿奎纳”的小镇。他的人生轨迹是那不勒斯-巴黎-科隆-罗马-那不勒斯。当时还没有蒸汽机与电力牵引的旅行工具,没有电磁波技术带来的现代通讯。不过,从安瑟伦时代才开始的经院神学的办学创举,到了阿奎纳时代已经在欧洲各国蔚然成风。这是教会通过创办教育机构进入世俗世界的耕耘与收割的时代。阿奎纳成年后得以在意大利、法国与德国各大城市来回穿梭,从事研究与教书,也都得力于教会办的教育机构在欧洲地域上的迅速扩张和成熟。在基督教的信仰团契里,阿奎纳时代的思想疆域也在扩张之中。
(3)人缘关系:阿奎纳的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父亲蓝道夫是当地最富有的领主伯爵,母亲也出于名门世家。父母一共生育了 9 个子女,阿奎纳是四个男孩中最小的一个。阿奎纳的一个叔叔是附近卡西诺山本笃会修道院的院长。阿奎纳 5 岁就去了院长叔叔的学校里求学。另外,阿奎纳在青年时代有幸遇到了比他大 25 岁的老师大阿尔伯特(1200-1280),他是当时在欧洲将亚里士多德学说与基督教思想融合到一起的神学家与哲学家,因知识丰富,提倡神学与科学和平并存而著名。阿奎纳后来的成就,与“千里马遇伯乐”的神安排是分不开的。后来两人双双得到了天主教罗马教皇册封圣师的名号。
(4)职业岗位与成就:在我看来,阿奎纳几乎就是一个标准的现代版本的知识分子。他一辈子没有离开教会,而且成就辉煌,却始终没有像奥古斯丁、安瑟伦那样,在教会体制内担任过任何显赫的有权势的神职。而是自始自终辛劳敬业,从事的就是读书,研究,教书与写作。阿奎纳一直在教会向社会延伸的教育与研究机构里工作。
第五部分:“思想疆域”
我在上面说到“空间”时提到了“思想的疆域”一词。若语言是思想的媒介,那么语言所涉及的领域有多宽就界定了人的思想的疆域有多宽。请读者努力设想,阿奎纳时代的人的“思想疆域”与我们时代的区别。我们可以想像到,在那个时代,许多对于现代人看来非常平常的知识领域都还不存在的。比如说,在他们关于世界的图像(后来的叔本华称之为“表象”)里,地球还是平的;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的。数学除了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几何学以外,连初中用方程式表达的代数都还不存在。阿奎纳对空气里的氧气毫无概念,也不知道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当阿奎纳看见天空里雷鸣电闪的时候,他的脑子里不会出现关于电流或电子的任何概念。阿奎纳虽然从亚理斯多德哲学里学到了许多关于火和热的认识,但从现代的标准看他学到的知识几乎都是错误的。在人类的精神和艺术领域,阿奎纳从来没有听过他同胞后来风靡全球的意大利歌剧,也没有看过他的天才老乡达芬奇在画板上创作的蒙娜丽莎微笑,也没有欣赏过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王的雕像。至于哲学,阿奎纳以后涌现出来的众多富有创造力的哲学思想,阿奎纳当然也是毫无知晓。那么,请问,作为当时的大学问家阿奎纳,以及他同时代人的“思想疆域”里,会有什么可以向今天的我们炫耀的知识呢?
我还想,既然阿奎纳坚信,人类在科学与艺术等众多领域里的知识,都是上帝向人说话的文本,那么,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关于科学和艺术的丰富知识,会不会是阿奎纳时代的人无法想象,因此也无法企及的呢?我想是这样的。那么,我的下一个问题是,与今人相比,阿奎纳以及他的时 代,由于缺乏对科学这个上帝文本的认知,他们脑子里一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迷信和谬误,这会不会影响他们对上帝所是的正确认知呢?
第六部分:阿奎纳的“思想疆域”
毫无疑问,阿奎纳与每一个人一样,活在他生活的时空与传统里。因此,从上述阿奎纳最简约版的生平大记事里,我可以推理,阿奎纳的“思想疆域”至少有 5 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1)由家庭传承的基督教信仰与圣经。阿奎纳从基督徒父母那里了解了基督教信仰,和耶稣基督以及使徒们的事迹,同时也通过阅读《旧约》了解到了犹太民族的信仰传统和漫长的历史。
(2)由教会传承的基督教神学与教会传统。阿奎纳作为一名天主教信徒,不仅重视圣经,还重视教会礼仪,他深受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影响,是神恩独创论的拥护者。
(3)由前代学者通过文字传承下来的古希腊文化的思想宝藏。阿奎纳很小年纪就被训练用拉丁文阅读和写作。他不仅接受了奥古斯丁的新柏拉图主义神学思想,还通过伊斯兰和犹太学者翻译和注释的古希腊文本,在老师大阿尔伯特的指导下,学习并吸取了亚理斯多德学说的精华。
(4)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和历史记载的各种人类事件(战争、疾病、死亡……)的直接与间接体验与反思,以及对各种外邦人信仰、人文思想和各种异端观点的了解和思考。
(5)那个时代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理解和知识。
我相信,以上五项大致描绘的阿奎纳和他的时代知识精英们的“思想疆域”的版图。我发现,在没有列出上述五点以前,我曾不假思索地认为,阿奎纳的思想疆域,与现代人相比,一定会贫瘠匮乏狭窄的多。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前见和误会。以我自己作为例子,若从接受学位的标准看,我是生活在 20-21 世纪的的博士与博士后。可是,若以上述五项思想来源看,其中我现在认为最精华的前三部分,对于 45 岁前的我来说,几乎是空白!这个发现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我还发现,让现代人最引以为傲的,是我们日益精细丰富复杂的学科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知 识。若单从这方面看,今天一个初中毕业生都会远远胜过阿奎纳。可是,按照五项分类看,这些我们今天所看重的学科知识当归属第 4-5 项,它们大部分都是近 500 年来人类经验理性大胆探索所结出的丰硕果子而已。真正的源头性知识恰恰是今人所忽略了的第 1-3 项。用一个类比,就好像说,阿奎纳时代的人把经验理性的种子慷慨地派发给阿奎纳以后的世代,后者经过 500 多年的耕耘劳作,终于结出了丰硕成果。我们都是收获果子的见证人。我联想到《约翰福音》里(4: 37-38)耶稣说过的一段话:“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 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如今可好,可 是,收割的对着撒种和耕耘的夸口说,看你们多贫瘠,我们多丰腴啊!—— 这不正是我们面对阿奎纳时不假思索流露出来的心态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