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预习思考题:

1.第5章里有哪些比喻?用什么比喻什么?

2.第5章讨论哪件事情?这件事情的性质是什么?

3.你认为这件事的严重性,是绝对性?还是相对性?保罗怎么看?

4.由事及人,保罗是怎样评论事件中相关的人?评论了哪些人?保罗评论的重点是哪些人?

5.你怎样评论事件中的第一当事人?你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信徒吗?你会把他的肉体交给撒旦去败坏吗?你觉得耶稣值得为他死吗?你觉得教会是为了他存在的吗?

开场白:关于读经方法的引导

读经的第一层面反应很可能是亚当的反应。这种亚当生命层面的反应可以是在世界的层面,也可以是在宗教的层面(就是宗教的正确结论)。读经的第二层面才开始身临其境,以人的方式向《圣经》提问。你会发现《圣经》里有很多读不懂、不理解、奇怪、不顺畅、意思断裂、莫名其妙的地方,这要到读经的第二层面才能抓住,在第一层面你是抓不住的。因为在第一层面你什么都懂,每个字都认识,都认可,这是第一反应,第二个反应才真的开始有问题了。

为了帮助大家回答我的思考题,我把评分标准也告诉大家。评分满分(五分)的标准是什么?在我的问题启示下,你提出更多、更深的问题,还必须把你为什么有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我的满分标准就是你不要想答案,不要猜答案,这个满分标准是有启示性的。我们一般一看见问题就想找答案,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我要废掉你这个企图心,让你欣赏这个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启示你提出更多问题,你要知道并且一定要讲清楚,为什么你有这个问题。例如第5章“自高自大”出现时,你说这个词你不懂,就是瞎说了;你可能觉得“自高自大”在这里出现有点怪,怎么能这样用呢?你要把怪在哪里讲清楚,这叫问题。你不能说,我觉得这个自高自大我不懂。你生活中都知道自高自大什么意思,在这里像白痴一样,突然不明白自高自大什么意思了,这就很差。你可以说自高自大我平时是知道的,但在这里我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奇怪呢?讲个理由,这全都是问题,到这点为止并没有讲答案,这叫满分。

三分标准是什么?“只说出自己在经文里有问题,但不能就为什么有这些问题作细致的表达”。比如说“自高自大”,我是知道的,但是在这里有点怪,到此为止,三分。因为他说不出这里为什么怪,为什么三分?因为他还没有猜答案,他终于还是把猜答案的企图心给遏制住了。我们很多的努力都是在猜答案。

零分呢?“认为自己都懂了,有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给出解释,即便他的答案都是正确的”。零分就是宗教徒,一上来都懂,而且答案都是正确的,教会那些正确的标准答案,正确的教义,零分!比这更糟糕的是认为自己懂了,给出的都是错误的答案,负分。有启示吗?假如你真的从一个活人的体验问对问题,比如说自高自大,我是知道的,可是在这地方有点怪呀,保罗为什么说不把他赶出去是自高自大呢?把他赶出去显得自己很厉害,倒是挺自高自大的,不赶出去倒是有可能觉得自己跟他一样也是罪人,显得很谦卑呢。人家是犯这个错,我们犯另外的错,这哪里显得自高自大?这里保罗用自高自大在这个语境下确实有点怪,是不是?假如你觉得你用自己理解的自高自大给他圆过去了,我理解了,那你的这个理解不是保罗在这个地方要表达的意思。你以为你理解了,无论你猜出来什么,在你的逻辑里猜出来了,如果是错的离谱的话,是负分。不离谱就是零分。保罗这里是很严密的,你没抓住,他用“自高自大”这个词,其实跟他前面第1–2章是一脉相承的。

当你提出问题又紧抓不放的时候,你就会进入默想阶段,默想是五分的开始。如果问对问题、越问越多、越问越严密的话,你就开始被问题抓住了,当你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后脑一直默想的时候,圣灵就会启示你,真正的答案就临到你,这是五分加,即5+。有些问题可能借着你的属灵思考会在一个月以后出来,有时偶然借着一句话出来,有时借着一本书出来,这个出来确实是天上的亮光。因为你原来的问题是严密的地上的逻辑,理性的问题,打开这个问题,透出亮光来,这就是启示,启示也是来自《圣经》的亮光,这要加分。当你不具备这个状态的时候,启示是临不到你的,临到你了,你也当成正确结论了。

知道我为什么这样给分?因为这样的状态你是必须具备的,只记得正确答案就是考试心态,答对了,也融不进你生命的。有点体验了吗?所以享受问题,越问越多,又不是乱问,紧扣经文,在严密的理性逻辑下,把你自己的体验都放进去。一旦一个亮光进来,开始撬动你的整个体系,撬动你原先的概念、词汇,甚至原先你对自己体验的理解都全部撬动!而且一个点发生,会撬动一片,最后发现都是一样的,这样到最后也是很简单的。这次读《创世记》,发现整本《圣经》跟《创世记》是一样,可以比喻为一滴水反照出整个宇宙,《圣经》是具备这个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