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为什么说:“如果他人或你自己,没有在臭脾气中领受到爱的信息,或者不相信这其中有爱,而且只有爱才是真实的,爱以外的其它东西都是虚假的,那么,无论是你,还是他人,在这场关于情绪的体验里,都成了“假人”了,都与一个更大的“真相”插肩而过,无缘无份了。这个更大的真相,就是人之间的爱,即便在一个臭脾气里,唯有爱才是真实的,其它都不是。” —— 因为,从客观的存在层面来看,人与人之间,唯有爱的关系和体验,才是永恒意义上的客观真实;所有在爱以外的关系和体验,都是不真实的、主观的,因此在永恒意义上看,虚假的。这是圣经的启示,与人的主观实际感受或者心思意念,没有关系。爱是唯一一个东西,在人日常经历中的每一件小事上,都与“永恒的救赎”这一宏大主题(绝对性)相关联。对此,保罗有过许多深刻的阐述。请参考《哥林多前书》13:1-3节经文。
(8)读者也许会挑战我说,“人与人之间唯有爱的关系和体验才是客观真实的”,这个陈述句的真理性,会不会指人犯罪以前的状态?从人在伊甸园里失落了以后,就不复存在了呢?对此挑战,我的回答是,作为被造物,神把人创造成“活在关系中的生命”,无论这里的“生命”,是指属灵的生命,还是肉体的生命,都是如此。因此,人无法不活在“对关系的需求”中。而神创造的旨意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别的,而只有一样,就是爱的关系。因为,神的本质是爱。圣经说,神按照神自己的形象与样式造男造女,指的就是,神把爱直接植入对人的创造里。虽然由于罪的缘故,人再也无法(除非重新得救,在基督里)活出纯洁和完全的爱,但不等于人不再渴慕获得爱和给予他人爱,用《罗马书》7章里的二律背反来表达,就是人“无法爱,却不得不爱”。换言之,人与人之间对于爱的表达,只能是扭曲、残缺、不完全的。但是,无论怎样扭曲、残缺和不完全,人仍然可以应用“精致主义的分离原则”,分辨出那份来自源头的纯洁崇高的爱来。(参考《雅各书》1:17)。在这里的例子里,就是,你能不能在一个臭脾气的批评里,聆听并领受到,那份被扭曲的人与人之间的珍贵的爱?如果你认出并领受了,你的这份日常经历,就通过对爱的体验,而与上帝宏大的救恩挂钩了。这才是作为听者的福分和挑战。
(9)那么,作为讲者(发脾气的人),他的福分与挑战又是什么呢?—— 其实与听者是一样的:他能不能在自己对他人的臭脾气的批评中,经历、聆听到并且领受到了,神赐给他的那份爱(那人)的崇高感受呢?他能不能像雅各一样,发出对爱的源头的赞美和感恩呢!如果讲者在自己臭脾气的经历里,聆听并领受到了,那么,他就有福了;如果讲者与听者都在这个共同的日常经历里,一起聆听并领受了,他们就双双蒙福了!
(10)还有一个问题。这是不是说,听者要求讲者不要发脾气的要求是错的?或者,讲者以爱的名义,任性随意地发脾气是对的?当然不是这样的。这里我们就看见了“律法的功用”了。如果按照律法行事,(有话好好说,文明礼貌,不要粗口,不要动手,慢慢地说,快快地听)可以让讲者与听者都免去许多痛苦和折磨,(君不见,动不动就吵架是亲密关系里的最大阻拦和痛苦)。但是,律法也好,文明修养也罢,其功用也仅此而已。对此,保罗已经讲得太多了。感谢主,神在律法以外,为我们开了一条救恩的路。(请参考《罗马书》3:21节)。(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