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1-38

13:1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我们都知道,耶稣爱世人,是一种“大爱”(希腊文叫“Agapan”)。在后来耶稣追问西门彼得“你爱我吗?”,追问的就是这样的爱。但这句经文里,明确说:“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表达的是一种更接近朋友亲情之间的爱(希腊文叫“Philein”)。毕竟,耶稣与自己的十二个门徒朝夕相处 3 年多,经历了许多摩擦和亲密,现在,在肉身层面上,他要离他们而去,离别时的爱的情绪一定是强烈的(人之常情!)。可见,只要应用和表达得当,任何一种爱,在神的眼里都是可宝贵的。因为,在撒旦那里没有爱,只有“偷盗、杀害、毁灭”(约翰福音 10:10)。基督徒如果认为只有超越人际关系的 Agapan 才是可以接受的,而人际之间的 Philein 是不能被接受的,那么,请仔细思考 13:1。这里,耶稣为我们树立了“人之常情”的美好榜样。

13:2 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

是的,“卖耶稣的意思”来自魔鬼,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心中任何不来自神的心思意念,都统统来自魔鬼,这也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也许要问,难道人就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意识”吗?人就没有自己的意识吗? 当然有。外来(神或撒旦)的意识,被人接受以后,就成了(或者被人当作)人自己的意识了。这是一个“接受和认同”的机制。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这种“接受和认同”机制的背后,是神赐给人的“自由意志”。所以,这句经文也可以读成:“犹大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把撒旦的意思放进里自己的心里”。

13:3 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

圣经中的这类经文,都是在提醒我们,唯有时刻活在“与神同在”的意识中,基督徒的自我意识才是清晰的,行为意识(当做什么)才是喜乐的。基督徒的自由,也就体现在这种始终清晰透彻的“自我意识”和喜乐自由的“行为意识”之中。

13:4 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5 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

我们眼前的画面是,耶稣在清晰透彻的“自我意识”和喜乐自由的“行动意识”里,(因为这一切都融合在“与神同在”的意识之中),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5 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他做这一切的时候,没有任何算计,也不是出于任何责任负担,而只是“自由自在、率性而为,就好像风吹在脸上,没有痕迹,轻松自然。

13:6 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他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

门徒们一定都好没有缓过神来,耶稣就开始为他们洗脚了。这时候,彼得还是第一个明白了主此刻准备做的事,“主啊,你洗我的脚吗?”不会吧?是这样吗?

13:7 耶稣回答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对于彼得的问号的答案是,即“是”,也“不是”。是的,耶稣要给你洗脚,请把你的脚伸过来,不要躲闪。不!当然不仅仅是洗脚,只是“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我们明白吗?)

13:8 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

聪明的彼得现在至少明白了一点,耶稣要借着洗脚这件事,教导门徒一些道理。彼得的反应也就非常自然的了:“你永不可洗我的脚。”意思就是说,主啊,要不得,千万别这样,你怎么可以给我洗脚呢?别这样,赶快把你要教导我们的道理说给我们听,我们就满足了。

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好吧,耶稣的教导开始了“: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If I do not wash you, you have no share with me.)注意,耶稣没有说,“我若不给你洗脚”,而是说“我若不洗你”,可见“洗脚”只是一个“象征符号”, “洗”才是实质。唯有脏了,才需要洗。在圣经里,“洗”是一个富有属灵含义的动词:约翰的水洗;圣灵的洗;耶稣宝血的洗。我还注意到,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耶稣永远是主动者,是“洗”的主语,我们是“洗”的宾语,是被洗。如果这里的“洗”指“约翰的水洗”,人就应该是主动者(因为约翰曾经说:天国进了,你们要悔改!人是悔改的主语)。可见,这里的“洗”,寓意的是“圣灵的洗”,引出了后面第十四章的主题。人若不接受“圣灵的洗”,当然就与耶稣的新生命无份了。对此,门徒现在当然还不明白,后来必明白。

13:9 西门彼得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

听说与耶稣无份,彼得当然就急了。彼得一急,又把“符号”当作“实质”了,把“形式”当作“内容”了。后来有基督徒,也把“洗脚”列为一种教会属灵的仪式,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吧!主啊,就算是“符号”或者“宗教仪式”,有什么不好呢?我也不愿意放弃。后来有人不愿意放弃“割礼”,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对此,保罗据理力争。把拘泥于宗教外壳的心思意念,称为“废弃神的恩”!(参考“加拉太书”)

13:10 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

在 ESV 英文版里,有注解说,原文里省去“只要把脚一洗”,而是“凡洗过澡的人,全身就干净了”。这样的话,就与“圣灵的洗”的隐喻更加一致了。人只要给“圣灵的洗”洗过了,就是一个重生的人了,旧事已过,凡事都是新的了。这个新人,乃是圣洁,毫无瑕疵的。

13:11 耶稣原知道要卖他的是谁,所以说:“你们不都是干净的。” And you are clean, though not all of you."11For he knew who was to betray him; for this reason he said, "Not all of you are clean."

这里的文字是明白的,耶稣暗指门徒中有人是不干净的,虽然在外表仪式上,这个人(犹大)的脚也刚刚被主洗过。那么,容我再问一句,那些在此刻仪式上,被主刚刚洗过的(除犹大以外的其他十一个门徒)是否都已经干净了?当然也不是,因为这只是仪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灵的洗。(我们还可以同样问,基督徒的决志和受洗,是否也只是仪式?)还有,让我更进一步问,在基督徒接受了圣灵的洗以后,是否也就从里到外地干净了?这些问题,我们都明白吗?

13:12 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作的,你们明白吗?耶稣给门徒洗脚,到底有那些重要的隐喻?我们都明白吗?比如说,上面的一些问题?

13:13 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14 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15 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

现今的基督徒说,明白了。让我们彼此洗脚吧。哦,不,让我们彼此服侍吧。这样算是明白了吗? “彼此服侍”与“为人民服务”,有什么区别?

13:16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17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请问,在现实生活里,有几个“仆人大于主人”的例子?那个大于主人的仆人,一定连仆人也做不成,:就被主人解雇了。唯有忠心耿耿的奴隶,可以做到“仆人大于主人”的格言。难道耶稣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学着做一个“合格的奴隶”?当然不是。那么,耶稣这句教训,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另外,作为一句道德格言,如果耶稣说“主人不能大于仆人”,好像更具有道德高度和难度,与耶稣前面的示范也更加一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所以,主人不能大于仆人,因为无论是主人,还是仆人,在神的眼里都是一样的。可是,耶稣没有这样说啊!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17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可见,在这句经文里,如果我们只抓住了“服侍”这个含义,我们认为是不够的。那么,耶稣到底向我们说明什么呢?我向你们所作的,你们明白吗?

13:18 我这话不是指着你们众人说的,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现在要应验经上的话,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19 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I am not speaking of all of you。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表达:I am speaking of some (or one) of you. 换言之,我这句话是指着某人说的。这个人的特症就是:仆人大于主人,差人大于差他的。还有就是: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从前后文来看,耶稣所指的这人就是卖主的犹大。耶稣还说,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是谁呢?耶稣认识我们,我们认识耶稣吗?基督徒总是担心主不认识自己,其实主(上帝)认识我们每一个人。问题是,我们不仅不认识主,我们甚至也不认识自己。主也总是不断地教导我们认识他,也教导我们认识我们自己。其实,我们自己的本质,也在于与他的关系之中:他是主,我们是仆人,因为他是创造主上帝,我们是受造的。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17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基督徒的全部智慧和福气,都是从认识 13:18 并将这个真理行出来。耶稣提醒我们,并不是每一个自以为认识主的人(包括耶稣的门徒)能够自始而终地做到这个简单的真理。此刻与主同席吃饭的犹大,就是一个反面教员。这个反面教员之所以惊心动魄,是因为我们(包括其他坐席的每一个门徒)内心里,都有一个“仆人大于主人,差人大于差他的”、顽梗悖逆、刚硬不化的“犹大”!

13;20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 20Very truly, I tell you, whoever receives the one whom I send receives me; and whoever receives me receives him who sent me."

那么,我们是否与犹大一样的没有希望?是的,我们都与犹大一样的毫无希望!除非我们接待了耶稣。 “接待”一词的英文是“Receive”,与“领受我的见证”是同一个词。在与尼哥底母对话中,耶稣曾说:(约翰福音 3:11)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如果我们不领受耶稣的见证,我们就不会接待耶稣所差来的,我们与犹大就是一类的了。请注意,在英文里,这节经文:Very truly, I tell you, whoever receives the one whom I send receives me; “我所差遣的”对应的是一个单数(the one)。那是谁呢?谁是耶稣差来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下一章(第十四章)的主题。

13:21 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就明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21After saying this Jesus was troubled in spirit, and declared, "Very truly, I tell you, one of you will betray me."

耶稣的话题,从刚才的“the one”(我所差遣的),转到另一个 “one of you”。一个是忠诚者,至死不渝 (因为与耶稣、与上帝天父同一);另外一个 one,却是背叛者,始终背叛,其特征就是(1)仆人大于主人; (2)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

13:22 门徒彼此对看,猜不透所说的是谁。

我们猜得透吗?我们猜得透自己吗?“鸡叫以先,三次不认主”,算不算用脚踢我?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世人面前,已经几次不认主了?

13:23 有一个门徒,是耶稣所爱的,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24 西门彼得点头对他说:“你告诉我们,主是指着谁说的。”25 那门徒便就势靠着耶稣的胸膛,问他说:“主啊,是谁呢?”26 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27 他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稣便对他说:“你所作的快作吧!”28 同席的人,没有一个知道是为什么对他说这话。29 有人因犹大带着钱囊,以为耶稣是对他说:“你去买我们过节所应用的东西”,或是叫他拿什么周济穷人。30 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

在圣经的叙事里,犹大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真实到不仅仅有血有肉,而且与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与犹大一样,有血有肉,还有上帝赋予我们的自由意志。他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在我们的一生里,也经常借着我们信心的破口,撒旦不失时机地、偷偷地入了我们的心。在这时候,我们是否有能力阻挡撒旦的计划?没有,我们的老我生命是没有能力阻挡撒旦的。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耶稣说:“你所作的快作吧!”可是,也许你要纳闷,我们不是有“自由意志”吗?我们的“自由意志”不是可以阻挡撒旦吗?是吗?如果“自由意志”可以阻挡撒旦,人类的先祖也就不会从伊甸园里跌落了!也就是说,在我们“去买我们过节所应用的东西,或是叫他拿什么周济穷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自由意志”都无法阻挡撒旦的计划。“自由意志”到底是什么呢?它真正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自由意志”的真实意义,就是在夜间的时候(那时候是夜间了),选择遵行耶稣的教导:“光在你们中间还有不多的时候,应当趁着有光行走,免得黑暗临到你们;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处去。36 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那选择“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处去”,是“自由意志”的失败,正如“自由意志”在亚当里面的失败;那选择“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是上帝对在亚当里面跌落的人类“自由意志”的一次救赎,是耶稣来到人间的使命,也就是前面说的,是全能慈悲上帝,在基督里面荣耀再荣耀。所以说,人类的“自由意志”命定是失败的(就像犹大的失败所启示我们的),唯有在十字架的荣耀里面(也就是耶稣基督的新生命里面),才能得以最后的成全!阿门。

13:31 他既出去,耶稣就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32 神要因自己荣耀人子,并且要快快的荣耀他。31When he had gone out, Jesus said, "Now the Son of Man has been glorified, and God has been glorified in him. 32 If God has been glorified in him, God will also glorify him in himself and will glorify him at once.

从时间上看,卖主的犹大一出门,上帝救赎计划就拉开了最后的一幕。在世人眼里,这是恶人掌权的一幕,是黑暗悲惨的一幕,是凄凉绝望的一幕。可是,耶稣再一次向门徒宣布,这是宇宙万物之主荣耀的一幕。是父与子同得荣耀的一刻。唯有万有之先的创世的荣耀,才能够与这一刻(救赎的荣耀)相媲美。这就是 12 章说的,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

13:33 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 33 Little children, I am with you only a little longer.

显 然,肉身里的耶稣留在世界上的时间不多了。这是对于当时的场景而言的。对于现今的基督徒,这个时间紧迫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寄存在肉身里的我的灵魂,还有多时可以与耶稣(宇宙的救主)相遇相交?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You will look for me; and as I said to the Jews so now I say to you, 'Where I am going, you cannot come.'“后来你们要找我”是指什么?是指寻找肉身的耶稣,还是寻找属灵的主?门徒后来确实寻找耶稣的尸体,却找不到。但我认为,这里主要是指后者,寻找属灵的主。对此,耶稣明确说,你们寻找,却找不到。因为你们不能 Come,come 也是“跟随”的意思。与前一章(12:26)“若有人服侍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侍我的人也要在那里;”相呼应。但耶稣为什么说,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you cannot come)?而且还不忘补充一句,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约翰福音 7:33 于是耶稣说:“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以后就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34 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约翰福音 8:21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要去了,你们要找我,并且你们要死在罪中;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耶稣所指的地方是哪里呢?是指人死了以后要去的“天国”吗?如果指“天国”,为什么门徒不能到呢?可见不是指“天国”。到底在哪里呢?这也许就是耶稣启发门徒思考的地方。

13:34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35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34 I give you a new commandment, that you love one another. Just as I have loved you, you also should love one another. 35 By this everyone will know that you are my disciples, if you have love for one another."

门徒还在思考耶稣到底要去哪里,现在突然冒出这句话。从前后文看,耶稣这里的“新命令”实在有点语出突然。门徒的彼此相爱与耶稣去哪里有关吗?与门徒希望此刻继续肉身不与耶稣分离、跟随耶稣的愿望有关吗?还记得吗,耶稣在几分钟以前,还刚刚用洗脚的例子,来现身说法教育门徒什么是彼此相爱,并且说:约翰福音 13:14 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15 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16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17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还说:(约翰福音 13:19-20)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20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20 Very truly, I tell you, whoever receives the one whom I send receives me; and whoever receives me receives him who sent me." 我们是否从中可以得到启发?

13:36 西门彼得问耶稣说:“主往哪里去?” 36 Simon Peter said to him, "Lord, where are you going?"

果然,彼得的思考仍然还停留在前面的问题里,“主往哪里去?”。主啊,我跟不上你的思路,请你把话题转回去。耶稣回答说:“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Jesus answered, "Where I am going, you cannot follow me now; but you will follow afterward."耶稣在这里,对经文约翰福音 13:33“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做了一个重要的补充。“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就好像猜谜语,谜底到底是什么呢?(注意:谜底在第十四章)

13:37 彼得说:“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为你舍命。”37 Peter said to him, "Lord, why can I not follow you now? I will lay down my life for you."

彼得陷入不耐烦了,也不服气。“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为你舍命。”彼得一定是想,你就是去死,那又有什么呢?我也愿意跟随,为你舍命!

13:38 耶稣说:“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38 Jesus answered, "Will you lay down your life for me? Very truly, I tell you, before the cock crows, you will have denied me three times.

耶稣的反唇相讥令我吃惊。在这个世界上,为自己所爱的人舍己,这样的事情虽不经常,但历史上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彼得是一个对主忠心耿耿、说一不二的人,我相信他可以做到。可见,主耶稣所指的不是出于血气的爱(即便是出于血气的舍己的爱),乃是灵里的爱,来自上帝的爱。因为约翰福音 3:6,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耶稣说,不,亲爱的彼得,我知道你愿意为我舍命,但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也许现在不明白我的意思,但是,在你以后惊心动魄的经历中,你一定会重新记起我后面的这句话: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然后,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彼得啊,那时候,你就会把属肉身的:爱,彻底放下来,你就可以真的死心塌地跟随我了。到那时候,你也就知道我要去哪里,并且可以与我不再分离了,直到永永远远。对于每一个基督徒来说,“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经历,为什么是可宝贵的,乃是因为,唯有在这样的经历之后,我们才会对自己属肉体的生命(包括出于肉体的爱、属肉身的自由意志),彻底地厌弃了。彼得后来想起(经历)了这句话,他就出去痛哭。(路加福音 22:62)在这以后,就是路加福音 24:12 的记载:彼得起来,跑到坟墓前。(Peter rose and run to the tomb)。彼得开始经历一场属灵生命的生死蜕变。

2011 年 6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