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遇和相识是 1952 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那一年,父亲担任温州专区供销总社工作队队长,进驻永嘉县永强区开展公私合营的商业改造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父亲与当时担任同一个工作队的副队长、来自乐清城关的朱惠兰同志(我的母亲)相遇并初恋。那一年,我父亲 26 岁,母亲 19 岁。关于我父母相遇相恋的详细故事,我从父亲那里听到不多。从父母的年龄区别看来,男(父亲)追女(母亲)大概是确定无疑的了。
据母亲回忆,青年时代的父亲性格外向活跃,敢追求、喜学习、为人风趣、既聪明又谦虚。这个描述符合父亲的早期人生经历。他在 20 岁时就已经离家,独立在外闯天下,与那个激情澎湃的红色岁月和革命事业相遇并相爱了。这个时候,他与我母亲,一个天真活泼、同样对革命事业充满憧憬的姑娘,在艰难而浪漫的岁月里相遇了,怎么可能没有故事呢?他们从相遇、相识、到相恋、结合,实在是天经地合、天公作美、无可逃避啊!据我母亲说,事情的进展也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没有周折,主要的波折是,当时的革命队伍里男多女少,追求年轻活泼的副队长的男同志很多,父亲只是其中的一位。当然,工作队里队长只有一个。这个是父亲的优势。另一个困难是,父亲与母亲之间的年龄差别。在母亲少女的眼里看去,七岁的差别似乎偏大了些。于是,对来自父亲的丘比特之箭,母亲有意无意地犹豫和冷落,一定反而激起了队长同志心里志在必得的意志了。据我母亲说,父亲的策略是走上层道路。没有花费太多周折,父亲的书生气质很快就获得了未来岳父大人(我外公)的好感。这时候的父亲可谓官场情场双丰收。
不过,父母亲在相识后居然谈了四年恋爱后,才瓜熟蒂落,终成眷属。在我看来,至少说明了一件事情:他俩都是新时代的青年,对自己的婚姻择偶,乃至人生命运,具有独立的自我做主的意识。可以想象,1952 年是一个崇尚自由、追求真理、乐观向上、对人生和事业充满憧憬的岁月。婚后一年,母亲怀孕了。作为长子,我是父母自由恋爱、同志加爱人之浪漫结合的结晶。但我猜想,与 1952 年的万里晴空相比,我出生的那一年,1957 年,已是乌云初露了。那一年的 4 月,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规模的思想整肃运动(反右运动),正式开始了。父亲也因为右倾思想也受到了波及。这是不是成为他一生中,政治上独立思考的转折点?他从学生时代开始的理想主义热情,是不是在那一年开始降温?我还猜想,他与母亲的结婚生子,一定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把他的激情,从对共和国事业的追求里,分出来一点,也开始考虑经营自己个人的鸟巢小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