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哀恸”与“虚心(灵里贫穷)”是什么关系?哀恸(Mourn),不是指一般的伤心悲痛,乃是指那种彻底的绝望的痛苦。哀恸的人有福了,是否是指,人唯有到了物质上的贫穷潦倒、感情上的破灭绝望,身体上的伤老病痛,个性上的软弱病态,才会有福?当然不是的。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即便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仍然刚硬着心,只恨老天不开眼,恨自己生不逢时,怀着绝望的心含冤离世。我认为,这里的哀恸,是指在他们的眼里,这个世界无论怎样,总不能给他安慰,无论世界在他人眼里,如何琳琅满目、色彩缤纷,但在他们的眼里,总是看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空虚惆怅,传道书说: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传道书 1:2-6)。这些人不属于这个世界。另外,在外人看来,这些人外表上也许没什么异样,他们也生气勃勃地过日子。但是,在心灵深处,他们需要深层的安慰,只有上帝之手才能触摸到的深处。所以说,哀恸的人要有福,还要有一个条件:要先得到第一福;唯有在灵里苏醒,寻求上帝的安慰,那真正的安慰才会临到他们,而且也一定会临到他们(上帝的应许!)。所以,第一福(灵里饥渴)是第二福(哀恸)的前提条件。
可是,不是说,基督徒要常常喜乐吗?是的,“哀恸”与“喜乐”只是表层的矛盾。在深处却是互为因果的。因为哀恸,所以得上 帝的安慰,因此有喜乐。记得约翰福音第三章说: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约翰福音 3:29)施洗约翰就是一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生活在旷野、哀恸绝望的人。但是,当他听到新郎的声音的时候,他的喜乐就得以满足了。这就是“哀恸”与“喜乐”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哀恸”与“安慰”相对应, “喜乐”由此而生。所以说,第二福也是“喜乐之福”!
“哀恸”与“认罪悔改”的关系。哀恸不是指无病呻吟、故作伤感。哀恸是因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感知:人是被掳的,是寄居的;人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乃是被罪的毒钩钩住,不得脱身,不能自救;人在罪中没有自由;人受困于环境,不能超越有限性,深深陷在不断的缺乏中。这是哀恸的真实缘由。就如哲学家叔本华说的,人像是一个钟摆,在希望与绝望二极之间来回摆动,无止无休。所以说,“哀恸”是对人的本像的认知、是对“罪与死”的直观内省。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聚集在施洗约翰的身边,等待真光的照耀;他们像一群失落的羊,认得牧人的声音,他们有福了,因为牧人应许说: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翰福音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