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思考》 / 第八层思考 / 人类信仰之旅:从旷野,到十字架

人类信仰之旅:从旷野,到十字架

看来,在“主谓宾信心”里,有的只是对“神迹”的无休无止的追求,却无法产生出渴慕神本身的“属灵的信心”。人类对神的信心,唯有从“主谓宾细胞”里破口而出,蚕蛹化蝶,凤凰盘捏,才能经历“属肉体”,到“属灵的”天地的转变。这就是约翰福音第三章,主耶稣向尼哥底母传达的主题:人类在信心里的“重生”!

从信仰的旷野,到十字架的救恩: “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照样被举起,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约翰福音3:14-15)思考的乐趣:零零碎碎的补充。圣经里有没有“主谓宾信心”的例子?哦,有,太多了。约翰福音第十三章记载耶稣与彼得的一段对话:西门彼得问耶稣说:“主往哪里去?”耶稣回答说:“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彼得说:“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为你舍命。”耶稣说:“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约翰福音13:36-38)这是彼得“主谓宾信心”的巅峰,也是几近谷底。因为,很快地,他就跌入三次不认主的软弱之中。

还有一个例子。约翰福音第十三章里记载:“腓力对他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耶稣对他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约翰福音 14:8-10)显然,腓力此时的信心仍然属于“主谓宾信心”,当他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那是腓力“主谓宾信心”的巅峰,也是谷底。他马上就听见了耶稣的批评:“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岂止腓力,任何人都无法在属肉体的“主谓宾信心”里认识耶稣,唯有在属灵的“合一的信心”里,才看见耶稣“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的本相。

关于属灵信心的成长,我还想到了另一个比喻。就是路加福音第十九章说的“十锭银子”的比喻。基督徒最初从耶稣那里获得的“属灵的信心”,就好比故事里主人出远门前交付给每个仆人的“十锭银子”,主人期望在他回家时连本带利地加倍收回。现在要看我们把这笔款子存在哪里?如果存在属肉体的“主谓宾信心”里,这笔款子的价值就很会像属世的股票市值一样,忽上忽下,时高时低;如果我们把这笔款子存在属灵的“合一的信心”里,那我们的“实底”和“确据”一定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积累。为什么?因为属灵信心银行的老板就是神;神的恩典从不收回。

在给世人传福音的时候, 我们经常会有感叹:“为什么这些人信不了上帝?首先是他们不是用信心。如果用信心的话,就简单了,因为信心是非常单纯的东西。他们用的是证明,用的是理性。”我认为, 这个感叹里所说的“简单的信心”,其实还是 “主谓宾信心”。为什么是简单的?因为它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熟悉的,来自我们的日常经验。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单纯的“主谓宾信心”,如果他凡事都要靠理性去证明,那他一天都不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吗?他如果不是靠“信科学”,而是要靠自己去证明电的原理,他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福气享受现代电器所带来的好处了。在这个意义上看,基督徒原初的“慕道友信心”,真的与世俗的信心一样的简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主谓宾信心”是难能可贵的,是基督徒属灵信仰的起点。

我们是否可以说,只有“属灵的信心”,才是称义的信心,而“主谓宾信心”,与称义无缘?你说的对。从根本上说,“称义”不是因为我们“信”,乃是因为上帝的恩典。英文“因信称义”是 Righteousness through Faith,所以“信”不是称义的原因,乃是称义的途径或管道。上帝的救恩,借着我们的“信”,临到了我们。因为上帝是个灵,所以,人唯有借着“属灵的信心”,才能支取上帝的恩典。这个道理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只有属灵的信心,才具有救赎的功能,才是称义的信心!

基督徒苏醒的灵魂要面对这个世界。当“天国的启示”与“属世的智慧”遭遇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张力;如果没有张力,那“属世”与“属天”就是一回事了。可是,由于人的有限性,人无法面对这个无穷大的张力。为了解决张力,至少有四个方案可供人选择:(1)逃离。即放弃相信“属灵的智慧”,逃回到“属世的智慧”里去。这就是“不信的人”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那来自天国的启示都是幻觉,都是不真实的。(2)扭曲。即扭曲天国的智慧,使之与属世智慧之间的张力不那么大,以致可以被我们接受。这个世界上各种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宗教和拜偶像,走的就是这条道路:改造上帝,使之成为人之所用。佛教如此,天主教如此,法利赛人亦是如此。(3)分裂。即让信仰与实际生活相隔离,使生命成为两层皮:灵魂归灵魂,肉体归肉体;信仰归信仰,生活归生活。这样一来,虽然张力可以大大减小,却必然导致基督徒的双重人格。雅各书提到的“只听道,不行道”,就属于这个方法。因为信仰与生活是不可分的,所以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我们务必警醒,这种自欺,总是借着似是而非的假“信心”,将许多基督徒网罗在其中不能自拔。(4)转化和超越,即“信心的跳跃”。与上述第三个方法不同,“超越”不是把眼睛闭起来;也不是分裂,而是借着信心,使“属世的”与“属天的”相连接:真正做到了天国即在我们心里,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这是一个没有分裂,合二为一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