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预习思考题

1.为什么保罗说他们是属肉体的?对此保罗有根据吗?这些保罗称之为属肉体的,是不是也是保罗在前面称之为“基督里的弟兄”同一批人?

2.你如何理解保罗说的灵粮(“奶”和“饭”)?

3.你如何理解“地基”,和在“地基”上面的“建造”?你如何理解“金银宝石草木禾秸”?你如何理解“火烧”?你如何理解“得赏识”?你如何理解“自己却得救”?你如何理解“受亏损”?

4.你如何理解“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面”?

5.你如何理解“若有人毁坏神的殿,神必要毁坏那人”?

6.你如何理解“因为万有全是你们的”?

7.请指出本章中有哪些经句,存在理解上的“律法主义”的陷阱?

8.请尽量尝试用愚拙的语言,即小孩子或老太婆都可以听懂的语言,说出保罗在《哥林多前书》3章里的每句经文的意思。

9.如果第一章与第二章里保罗涉及了“教会论”、“基督论”和“圣灵论”,你认为保罗在第3章里的主题是什么?

讲道要点

从三个比喻讲起。避免似是而非:1.喝奶与吃干粮,2.栽种与生长,3.工人与工程。

1.一个人明白了神十字架的奥秘,他一定是有了上帝的灵,否则他是不可能明白的。说一个人是属灵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即他在神(圣灵)的帮助下终于进入了神十字架救恩的真相。如果他继续始终活在这个真相里,他的生命一定改变。这是第二章的结尾。

2.现在保罗说,有些话我还无法与你说,因为你们还只是基督里的婴儿。我要一步一步地喂你长大。意思是说,你的生命改变还刚刚开始,成长的道路还刚刚开始。

3.既然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神十字架的奥秘,我为什么还说你是婴儿呢?因为——

4.保罗列了三个 for:你们仍然属肉体的;你们对人仍有嫉妒和纷争;你们还喜欢结党。后两个解释前一个。属肉体的意思就是人气太大,是一个纯粹的人了。或者说,你们还不会“用正确的眼光看基督里的人”,这个说明你仍然是属肉体的。

5.那么,成熟的基督徒应该怎样看“基督里的人”呢?应该这样看,他们都是基督的工人,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6.就好比有人栽种,有人浇水;这些其实不算什么。因为叫植物生长的乃是神。

7.而且,工人的价值自有他们的主来衡量。你们无需过分在意。无需指指点点。过分评论(论断)。

8.如果说,我们是神的工人,每天殷勤给你们栽种、浇水,或喂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自己是谁呢?也就是你们与我们(工人)之间的真正关系是什么呢?可以用比喻的语言说,你们是上帝所耕种的地;你们是上帝所盖的房子;你们是工人工作的对象。

9.我呢?我好比是一个有经验的盖房子的工人,因为我用基督作为房子的基石。在我看来,如果没有这个基石,就不可能盖成房子。即便看起来盖成了,试验一来也会塌倒的。其他工人呢?他们也许是在基石上继续往上盖的工人。

10.至于每一个工人的工作价值,也可以继续用盖房子来比喻。就好比地基是坚固的,但往上继续盖的材料,可以用“金银宝石草木禾秸”等的不同。这样看来,到了验工的日子,当然就会显出有些工人的工作是无用的。过于这些工人来说,就好像他的工程被火烧了,他自己也许得救了,但他在神里的工作却都浪费了。这样的话,他的主人岂会满意呢?注意,这里的“得救”一词表达的,首先的主要的是“造房子”比喻中的“工人”而言,类比到基督徒的属灵命运是派生的、间接的。

11.再说一遍,以上说的,是工人与主的关系。你们是不一样的。你们是神要投资建造的殿。神的生命要居住在殿里面。

12.因此,若有人要毁坏神的殿,他就是神的敌人,神也要毁坏他。

13.就是这样的。你们中间若有人自以为聪明有智慧,说出与我说的不一样的见解,我宁可他少一些聪明,只看见和说出我所看见、我所说的。因为他的聪明其实只是自欺而已。中了自己的诡计。

14.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和所有事,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在我的眼睛里,你们自己,已经是这些“人和事”的主人了。这些“人与事”都是为了你们的益处的,因此都是你们的。为什么?因为你们是属基督的,基督是属神的,世界都是属神的。结论,你们要看清自己的价值啊!你们不得了啊!请务必思考:你们凭什么如此有价值?

15.如果说第一章、第二章涉及了“教会论”、“基督论”、“圣灵论”,那么第三章在这些基础上,主要涉及了“人论”:什么是神眼中的人,和人的价值?如果用神国工程的角度看,可以把所有人归成三个类别:神的工人;神工程的对象;神的敌人,即被撒旦捆绑的所有不在神国里的人。

16.如何理解第三章里保罗关于“喝奶”与“吃干粮”的比喻?我的理解是,可以把“喝奶”类比成,人在圣灵的帮助下,看见了上帝隐藏的愚拙却大有能力和智慧的真相:“基督并钉十字架”的福音;把“吃干粮”类比成,人在看见了福音“真相”以后,继续在圣灵的帮助下,理解建立在这个真相基础上的一系列全新的“道理”,包括教义、对神、世界和人自己的认识(即世界观),破除老我的“道理”,努力“去遮蔽”后看见更多的“真相”。这样一个过程,可以类比为“吃干粮”。

17.请问,一个人“喝奶”后,是不是就得救了?还是,一定要再“吃干粮”,长成一定的高度后,才可以得救?我的认识是,“喝奶”就可以得救。但是有一个前提:人必须始终持守在“喝奶”后所看见的真相里面,不会在必然遇到的试炼面前“跌落”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说,“吃干粮”是人“不再跌落”的必要保障,因此是生命健康存活并成长强壮的本然要求。

18.要特别细心区别类比(比喻)表达里的字句,看看它们在第一层意思上是在说比喻本身,还是在说比喻所指向的事物。比如,林前3:15到底在说什么?我的意见是在说比喻本身(工人建造房子),所以要注意,不要把这些句子直接用在比喻指向的事物(属灵生命)上,这里只是“近似”的关系,甚至毫无关系。比如这里说的“得救”,与人(无论是建造者工人,还是被建造者他人)的灵魂“得救”,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还有,这里的“得赏赐”也仅仅是比喻里的意思,并不是说人与神之间的属灵关系。

19.用已经获得的新约的启示,来光照《圣经》的句子,这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很可能就无法读懂句子的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但也要注意,不要单单做换词游戏,用新约里的概念(名词),取代(置换)句子里的概念(名词),而不做取代以后的咀嚼和领悟。比如说,把“你们”(神的工程)直接换成“新生命”。正确的做法是,在互换名词(取代)以后,反复咀嚼,加深对两个互换名词各自的理解。

20.要练习“从一个看见,带出另一个看见”的能力。我把这个工作,称为“去遮蔽”后的视野扩展。比如,一切都是神的。这是一个看见。带出另一个看见是,我们若是“属神”的人,也就是世界的主人了,可以“在神里面”享用这个世界。这就是保罗的意思,(你们已经富足了),也是神看待我们的眼光。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看呢?

开场白

我们这个查经班的特点是:不仅要通过分享,把神的话语真正传达给我们的准确的信息分享出来,这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同时我们也会分享怎样读经才能把准确的信息拿到手的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过去的毛病怎么去掉。这些毛病包括一些习惯,或者是一些除《圣经》以外读其他书时可以的方法,但读《圣经》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一点一点明辨出来、体会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确实在讲《圣经》的同时会穿插这个意思是怎么出来的,怎么被我们看见,怎么被我们从《圣经》文字里边读出来的;为什么以前读不出来,或者上次读不出来,或者其他人读不出来,或者大部分教会都没读出来,这个原因在哪里?这里有好多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人的罪,除了罪以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形成的前见,比如最相关的后来变成我们自己的习惯,轻看,我们自己也要把它体会出来。

这是第三讲,前两讲特别提到了我们用到的六个方法:清零法、张力路标法、概念光照法、道理真相法、类比超越法、身临其境法。在读第3章时这些都需要使用。在讲第3章以前,特别想解释一下“类比超越法”,因为第三章基本上是三个比喻从头贯穿到尾。三个比喻,第一个是喝奶与吃干粮;第二个是栽种与生长;第三个是工人与工程。比喻是两个东西在那里类比,这个指向那个。类比不是等于号,是一个相似号。

我自己过去读第3章的经验告诉我,读的有点似是而非,有点模糊,有点粗糙,以至于有很多问题出来不理解,怎么会这个样?!这些问题一般都是跟整本《圣经》特别是《新约圣经》的启示有矛盾,不协调。当这种真理在你领受的时候互相矛盾,互相不协调,这时候你基本上消化不了,它的力量也会淡薄下来,所以一直没有办法克服它。第3章里面有几个地方是有这个问题的,其实我基本上今天早上还在准备,当老师的都有这个经验,没上课以前总是不断地在琢磨怎么讲好。你们来也不是带耳朵来被灌输或者被填鸭的,假如对你来讲这个老师是比较难得的,你有这个认识,希望你这两个小时收获越大越好,与其你花很多时间读乱七八糟的书,听乱七八糟的人讲话,还不如在这里把它发挥出来。同意吗?这个发挥出来,你的预备是很重要的,预备按照创造力来讲就是意向性朝向你的问题,带着问题来的。希望将来我在微信上布置作业,或者思考问题,我譬如给你9个问题,你不一定9个问题都答出来,你答一个两个放上去,想到就放上去,也不需要完整的写文章,可以吗?我读了几位发在微信上的的回答就知道,是比喻这个地方没搞清楚,所以今天早上我决定在讲经文之前,先把比喻讲清楚。

什么叫比喻?比喻是类比法,严格地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读《圣经》的时候,大量《圣经》是通过比喻、类比,把神的意思告诉你。假如我们对类比法不知道怎么领受、理解、阅读、思考,《圣经》里面大量这类的信息、这类的文字,都很可能让我们产生似是而非,或者理不清的概念。这里我教你一个方法,今天第3章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我的方法你一看就非常清楚。除了把这段经文的意思拿到手以外,你还懂得了应该这样读。

把姑娘的脸比作红彤彤的苹果,或者比成红太阳,这就是比喻。比喻是中国人写作、思考里面用的很多的;我倒觉得西方人反而少一些。比喻是类比,类比、跨越不是很讲究逻辑的东西。比喻法里面,首先有两件东西,A比成B,或者B比成A,这两样东西是两个意思。A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B也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一般用A来表达比喻B,这个B肯定是要么遥远一点的,要么虚一点的,要么抽象一点讲不清楚的。所以,才使用A来比喻不太好表达的,要绕几道弯的,感觉不是那么具像的,或者没有什么体验的。

我们讲到神,他真实的存在,但是我们又看不见摸不着。假如我们不是很属灵,我们平时活在属世里面,活在无神论的文化里面,我们对神的体验很淡薄,几乎是零。这个时候他就需要用大量的比喻,用你能够在此生真实经历里面的那些事情、那些体验、那些感受,去比喻你跟那个看不见的神,和他的信,和他传达的故事,或者他里面的人物做比喻、类比。所以类比一般是用比较靠近的,比较具像的,有体验的东西,去类比一个体验很少,几乎没有,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也很难定义他。

我们读《圣经》文字,首先必须读清楚这段文字是讲A,还是讲A指向的B。譬如我用A来比喻B,先搞清楚这段经文是在叙述A,还是在叙述比喻的B?你用这个方法,看今天经文里面三个比喻文字的描述,首先是用什么比喻什么,然后这个文字是描述A还是描述B。

第一个比喻:喝奶,吃干粮。谁都知道喝奶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生活当中都知道,喝奶,小孩子为了成长。为什么要喝奶?因为他吃干粮消化不了,所以婴孩在早期必须喝奶,然后才能吃干粮。这是一个我们现实里面,经验里面很明白的东西,关键是它比喻什么呢?因为在这三个比喻里面,喝奶跟吃干粮比喻的经文用字最少,应该是最难的。为什么比喻什么是很难的?是比喻那个东西确实蛮难表达的,以至于文字也很少。喝奶跟吃干粮,这个比喻基本是比喻什么东西?不知道,但你可以猜,你大致有一个指向,我们这些读过《圣经》,有过教会经验的人会往神上面猜,往新生命上猜,这样猜方向是对的,但是不够细致。假如你问一个从来都没有《圣经》基础的,从来不来教会的,神、属灵话语,教会语言都没有的,猜都没有方向。这就是区别。你有猜的方向,但猜得不够细,不够细怎么办?你只能一点点思考《圣经》的启示,慢慢来。

第二个比喻:栽种跟生长。这个启示比较明白,因为我们的弟兄姐妹都会说栽种就是基督,种子是来自于基督的,基督生命给你,我们这些教会同工是让你成长,帮助同工,这个方向是完全对的,但也可能细致度不够。这种启示没有离开《圣经》,特别是新约《圣经》启示。

第三个比喻:工人和工程。这个是经文文字最多的一个比喻。工人跟工程的比喻,是用什么东西比喻什么东西?用什么东西比喻什么东西,至少有一半是很简单的。工人,譬如说我做地板,我付钱雇来工人,工程就是把地板做起来,昨天做完今天就可以用了,就那么简单。《圣经》里面的例子不是用做地板,是盖房子或者种田,种田这个比喻跟着前面栽种,栽种也是工人,农业工人。田地栽出来的东西是工程,怎么把田地栽出来东西。

他说得奖赏这个概念是指什么,或者这个亏损?在这个比喻里面是极其简单的,对不对?你做好地板,我回来一踩就坏掉了,你说我会给你工资吗?还会罚款。工人得奖赏,假如你的工程做的很好,还可以发奖金,是不是?你花了半年时间搞了一个工程,到最后风一吹或者火一烧就没了,是不是亏损?无用功,白浪费了,你浪费自己的精力,浪费自己的名誉,很可能钱财也浪费了,因为有可能人家要打官司把钱追回去。按照工程要求不是这样的,你怎么做成这样的,我原来给你的工资要回去,这是亏损。所以这种词汇,是在讲这个比喻A本身,很现实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词儿都没有问题。

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的问题是,首先比喻什么没有好好想透,糊里糊涂,似是而非,这是第一个问题。把字句里面讲A的东西,全部硬套到B上去,直接套过去。本来这个字句是描述A的,指向B的,它不是硬梆梆的描述B的,这个是极大的误会。在这个经文里面我们最大的误会是,假如这个工程是指属灵工程,上帝的国,因为上帝看不见,圣灵看不见,谁都看不见,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用看得见的东西比喻。但是比喻的时候,我们需要用文字来描述那个看见的东西A,但是这个文字不一定合适描述看不见的东西B,这个字句很可能是指向那个意思,但不是那么具体的直接连过去。譬如说奖赏,奖赏在这个例子里面很简单,工人得奖赏,谁都知道。比喻到那里什么意思?比喻到末世审判的时候还有一个奖赏,也许这个弟兄的奖赏没有那个弟兄的奖赏大,这个就是直接从文字类比过去。再一想,不对啊,这不是律法主义了吗?!自己把自己搞死了。我得救就得救了,我还得冠冕?各种这样的词直接套过去。

不要这样直接套,要看清楚这段文字讲什么。为讲清楚这个事,首先第一层意思是讲A这个事;你理解了,然后在比喻当中是怎么跨过去指向B,这是文字的第二层意思,也许类比过去的在《圣经》里面是大量属灵的体验、事情、信息。这些具像的比喻直接套过去,你完全把上帝的国拉到地上来,这马上会把你的思维捆住,你会支离破碎。

这算是今天的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