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石黑一雄介绍认识了一个人。他属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英国绅士,年代背景是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他的职业是知名公众人物的私人管家。再说一遍,你偶然与他相遇。通过这本书。这是你这次阅读经验的起点。
你,一个生活在21世纪初的上海人,有自己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还有各种现实的压力,工作上,学习上,眼前的,未来的。还有1155的圣经学习课程。
由于你生活环境里的大多数人几乎不读虚构性文学作品,所以你也几乎10年没有好好读一本现代小说了。你都有点忘了读小说是为了什么?消遣?娱乐?学习?陶冶性情?你还是无法给自己一个充足的理由。但是,看着介绍人大名的面子,试试看吧。于是,你读了序言部分。
虽说你与管家的相遇是石黑一雄介绍的,但事实上石先生好像什么也没有做,除了把这位管家突然推到了你的面前以后,石先生就躲得远远不发声了。你就这样开始与管家先生相遇了。但这种相遇的方式,好像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相遇的方式很不一样。因为在这里,你看见他,听见他的心声,他却丝毫不觉得你与他相遇了。好像非常不对称,他在明处,你在暗处。甚至有点像在窥探人家隐私的感觉。可是,读着读着,你突然觉得,也不完全如此。因为你对于他而言确实是隐藏的,但你对于你自己来讲却是敞开的。也就是说,通过书本里的叙述,管家的心思向你敞开,但是,你在阅读他时内心里所产生的感受和思考,其实也是敞开的。向谁敞开?向你自己敞开。于是,对于你来说,他和你都是敞开的。你与他两位在你面前是对称的。呵呵,他与你,两个完全不同的陌生人,穿越时空的区隔,将借着这次阅读经历,在你面前敞开。这个想法倒是蛮有趣的!
于是,你与管家先生之间没有半句寒暄就直接相遇了。立即进入他当时的情景和内心所思所念。你甚至还没有看清他的容貌长相,年龄和背景什么的,就进入他的内心了。这又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相遇的方式很不一样。在现实中与人相遇总是从外表的感观开始的。我们很难很快就进入他人的内心。不过,有一点是相似的,就是所谓相遇的“偶然性”,或“突兀性”。比如说,你在某个场合与人相遇了,前一刻(或一个礼拜前)你都不知道这一刻里会发生这个相遇。完全不可预测。好像是“被相遇”一样。也是以同样的“被相遇”的“偶然性”,你遇见了眼前这位管家先生。真的无语了。能看见了他的内心如此复杂细腻的活动,你也许好奇,也许觉得非常无聊和无趣。你干吗要关心他想什么呢?与你有半码关系吗?对你来说了解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呢?别忘了,你手头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呢!是的,这个管家很特别,心很细,一点小事想个大半天。可是你有你的生活,你有你的所念。你与他的世界没有半点交集。你与这位80年以前(虚构的人)之间也没有任何感情上的牵连。你干吗要耐心读他的心里活动呢?
这也许是你在阅读时遇到的第一个严重的困难。你很想与他说,你好。祝你好运。再见。我很好奇你的故事。可是故事进展太慢了,有关心理活动对叙述实在有点啰嗦。我有我现代的忙碌生活。总之你想把书本放下。你实在对书中的主人公没有兴趣。对不起了。即便是石黑一雄先生介绍的,也对不起了。你把书本放下。忙碌自己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