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人的“有限性”坐标,是我们思考和探索“信心”的立足点。因为我们有限,我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们对命运怀有恐惧是理所当然的。也正因为恐惧,我们才在信心里,把命运交托在神的手里;没有了恐惧,也就没有交托了。只有借着信心,我们才能在神里面寻求庇护和平安。因此,唯有彻底抓住人的“有限性”这个本质,我们才会真正理解,人为什么在本质上离不开“信心”。
人在本质上离不开“信心”,是因为人在本质上是“有限的”。人唯有通过“信心”来超越自己的“有限性”,别无他途。这是上帝的旨意。人的虚妄,往往不在于对“有限性”采取直接否定,乃在于企图用自己的方法来突破“有限性”。比如,靠人自己的努力(各类人文主义者是也);祭拜祈求各类偶像,追求各种可遇和不可遇、可知和不可知的“神迹”。
广义地说,“靠自己”也是一种拜偶像,把人类自己当作偶像来崇拜,追求人类自己的“神迹”:“超人”或“救世主”。人 的虚妄别无他意,就是丢失了“有限性”坐标而不自知。感谢主! “旷野”的隐喻,犹如一面镜子,把人的“有限性”本像,光秃秃地显明了出来。人是“有限的”,因为人是“被造的”,这是圣经的真理。
人在“欲与天公试高低”的豪迈中跌得头破血流以后,又一头扎进虚无的深渊,自暴自弃。叔本华说,人生犹如一个摆钟,年复一年,在“希望”和“绝望”中来回晃荡,不能停息。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人的“有限性”使然。但是,这个简单的真理,却被人的原罪所掩蔽。什么是原罪?丢弃人的“有限性”坐标就是原罪!
我认为,在人的所有的拜偶像行为的背后,有一个隐而不露的动机,就是企图通过追求神迹,突破人的“有限性”。至于这个神迹奇事,来自哪方神圣,巴力也好,耶和华也罢;或者,菩萨也好,耶稣也罢,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是神迹,只要帮助人突破“有限”,人就信服他,就拜他。所以,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基督徒把耶和华,或者摩西律法、或者约柜、或者耶路撒冷、或者十字架、或者圣经的字句、或者教会的侍奉、或者圣灵的恩赐、或者耶稣宝血的救恩,当做神灵即精神形式的偶像来拜,虔诚追求,死死咬住不放,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