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海-复旦100年校庆感言

吴少海,男。 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后研究员。1990年起担任美国格雷斯(W.R. Grace)华盛顿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资深研究员。吴少海博士科研领域包括物理有机、材料化学、环境和生物医药等,曾获得五项美国专利,并在国际性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科学论文。目前担任的职务包括:上海同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上海育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裁、美国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董事、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董事会董事、美国西线科技顾问公司高级合伙人、IAESTE爱因斯特(中国)理事长、美国华盛顿浙江同乡会理事长、华盛顿华人科技协会名誉理事长。

我把爱因斯特带到复旦 ——吴少海校友访谈记录

选择复旦化学

关于我为什么报考复旦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我是南方人,当时在印象中全国最好的两所高等学府就是复旦和北大了。我觉得去北京太远,就把复旦作为第一志愿。我记得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南复旦,北北大”,所以我自然选择了复旦。我当时高考化学考得特别好,所以虽然我报考的是数学系,但后被调剂到化学系。当然,对于进入化学系学习,我没有丝毫的后悔。我常这样对人们说:化学系是很好玩的。我现在还想,如果有机会,给复旦化学系同学讲一讲我在美国10多年的化学生涯,包括我在美国研究生院和后来的化学公司里做过的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一定会很有意思。

作为化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上未来的职业道路是很有优势的。本科生接受的只是一些basic training。在这一意义上化学专业的training 是很有用的。从兴趣上讲,化学专业可以跨越到生物、医药、物理等领域;从思维上讲,化学专业强调逻辑、强调变化。化学与academic(学术)的研究有关,与工业的practice(实践)有关,与企业的生产有关,还与社会的伦理有关。。一个化学系毕业的学生凭借他所有的知识转到其他行业是很容易的。相比起其他专业,化学的知识面是非常宽的。拿数学专业来说,他们的思维更特殊,专业性更强。可以说,我目前所从事的投资管理咨询职业,直接受益于我的化学专业的严格训练。

复旦印象

印象中当时并没有什么接待新生的活动,但我还是异常激动与兴奋,感觉进入复旦大学就好像来到了人间天堂一样。也许那种心情是现在的学生所无法想象的,因为我们是高考恢复以后的第二届,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上对进大学是想都不敢想。有机会进入复旦这样一所全国一流的大学学习真的很骄傲,很lucky(幸运)。

复旦当时的学习氛围非常好,我们每一位在校生都将读书与自己的使命、与国家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起来。我们意识到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很重大,而且我们又有这样好的机会在复旦读书,我们自然应当努力学习。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第一次大量地接触到国外的学术思想。我们在学习之余会想很多国家的事情。我感到身处复旦这样一个环境能接触到很多新观点,我们的整个世界观通过交流向世界开放。当时我们可以听到很多海外学者的演讲,对于进大学之前很闭塞的我们来讲,这些机会是非常珍贵的。

说起复旦对我带来的影响,我认为复旦对我最大的影响在于它使我第一次真正走上了学术的道路。我们接受着训练,学会真正思考。现在的学生也许无法理解,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进入大学以前的我基本没有那么正规地接受过学术方面的训练,我们对自己的前途是没有把握的。从复旦开始,我踏上了profession(职业)的道路。可以说之后的人生从它开始,走出校园的我出国、工作等都很顺利。复旦是我的starting point(起点), 复旦是我成功的开始。

良师益友

当时我们有共青团、学生会、民兵营等学生组织。我记得我还是我们那届的民兵营营长。我们当时的同学现在大部分去了国外,据我所知,他们之间在国外联系很多,而因为我是从化学转到business(商业),领域不同了,与他们的联系相对就少了一点。现在回忆起来,我们同学之间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发生的。我们同学关系很融洽,一间七个人,亲密无间。

在复旦,还有很多老师对我影响深远。可能我在校的时候并没意识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离开校园的时间久远,我会越发感觉到复旦老师对我的影响。他们对我的教育在我今后的人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当时的系主任吴浩清老师,他给我的感觉是很严肃、很严格的。话语不多的他,以一位老学者的形象代表了学术的威严。值得一提的还有很多中青年教师,比如当时还是讲师的黄乃聚老师、金若水老师、邓景发老师、范康年老师等等,我们能够深深地感觉到他们的朝气、他们的热情、他们简练的思维。受到他们这些年轻老师的影响,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生活变得充满passion(热情)。我特别怀念我们的老校长谢希德教授。

青春不言败

我可以说是个大师兄了、学长了,也许我的一些经历对你们未来有一些启示。当初到外国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我们那时的外语,当时的外语水平整个不高,我们读大学的教材不像现在的,到国外语言关还是最难的,还好出去时是干化学,方程式是通用的语言,所以学习知识是没有问题的。而现在的大学生外语水平要好得多了,与我们那时不可比,应该说比我当时条件好多了,所以更应珍惜机会。

我发现许多学生了解爱因斯特以后,发现那里的学生能力都很强,比如说表达能力强、能迅速地反应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于是他们会觉得参加这一组织英语水平要求很高,感到自己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觉得这种想法很糟糕,青年学生不应有这样的想法,这样一来等于自己把自己BLOCK掉了。你的弱点只有在锻炼中才能克服,才能变强,如果你总是想,好机会怎么会轮到我呢?名额那么少算了。其实他是可以的,不能自己认为算了就算了,那些说不算的人比你优秀就在于他们说了不算,非达到目的不可。这也是爱因斯特的一个宗旨:我们所谓的优秀不是书读的很好而是你敢参与,从参与中抓住机会。我们说到Leadership要有VISION和PASSION等,没有说英语要好、读书要好,我们看到太多的大学生真正抓住机会的不是读书很好、英语很好的,最重要的是得到机会。不能说自己不行,年轻人就是要有冲动有自信,应该更迫切地参与不能退缩。比如说国外实习三个月回来英语是大大不同的。

回馈母校

我之所以在出国之后选择回国发展,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太迅速了,充满机遇。2005年我把爱因斯特项目带到了复旦。关于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选择,原因恰恰是我看到了这个项目给学生带来的impact(影响)。这次借复旦百年校庆之东风,爱因斯特中国与复旦化学系设立了“吴少海-复旦化学系海外实习资助项目”,得到了母系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支持和鼓励,我深为欣慰和感动。我觉得,把成材的机会带给母校的同学们,作为献给母校的一份礼物是再合适不过了。现在的同学能在大学期间接触到这类国际交流项目是很幸运的,我能看到参加爱因斯特项目出国后回来的学生的变化是巨大的。我相信复旦同学在未来一定会更加体会到这个项目的价值和意义。在他们受益以后,也不要忘了未来成功以后回馈母校。

寄语复旦学子

交际能力和办事能力是越早提高越好。我们当时的教育还没有搞得那么死,年青时如果不有意识地锻炼这方面能力的话可能毕业后脑子里都是书本上死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出去后可能没有任何意义。现在的社会竞争很强烈,我们不要认为别人各方面都很强,我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你可能因此会失去很多机会。如果有这样一个强的团队,就要参与进来,难道你要参与一个很弱的团队?我们读大学的时候,不像现在条件和机会都那么好,出国这个目标是三年级时定的。那时没有可以锻炼自己社交方面能力的机会和活动。我是刚恢复高考的时候考的大学,而我在读大学以前就工作过了。当时我高中没读,初中毕业后就去工厂劳动了,所以和现在大学生的社会经历不同。那时我们的THINKING与现在不同,想的比较多,现在资讯越发达,人们的思维越开阔。了解得更多了,也有了更多的想法,但反而越没问题。那时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我们有很多问题,很多想法,这就是我所要强调的大学生最大的能力就是提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