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体验与反思”?
(1) 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说,体验与反思都是对经历的第一性“感受”。两者的区别可以表达为,体验是对“某一经历”的感受;反思是对“某一经历产生感受”这一新经历的感受。因此,我用数学里的乘方作类比:体验是“对经历感受”的一次方,反思是“对经历感受”的二次方,我称它为“对感受的感受”。
(2) 人对经历的“感受”大概有两种:一是生理性;二是精神性,包括情绪性和心理性。因此,“感受”一定是第一性的,因此也是个人的,任何他人是无法替代的。我们通常说的“思想”(包括联想、分析、结论等),都不是感受,而是由“感受”派生出来的第二性的精神产物。
二、关于“体验与反思”的框架
(3) 按照保罗的划分,人的所有体验可以分成两部分:“律法下”的体验与“恩典下”的体验。我注意到,克尔凯郭尔曾对人的体验作了三个层面的划分:审美体验;伦理体验;宗教体验。现在看来,可以把前面两个归入“律法下”,第三个归入保罗的“恩典下”。
(4)在我看来,“律法下”包括了上帝的三大律,即自然律;审美律;伦理律。这三律都是神先天地放在人的心里,都与笛卡尔认知理论里人内心的朦胧原点有关。所有的人都活在这三律之下,并以此为依据对各自的经历作出体验。
(5)对“恩典下”的体验,其实就是对真相的体验,需要圣经的明白启示,即三管齐下里的第一管。而第二管(即事情层面的经历)是“体验与反思”的平台。
三、是否存在“学习”的机制?
(6)我们现在思考,在“体验与反思”过程中,是不是存在一个“学习”的机制?
(7)既然人在一切具体境遇里的能力都是圣灵在具体境遇里拽你爱你没商量地赐予人的,人还需要学习吗?
(8)是的,在“拽你爱你没商量”的表达里,我似乎是不需要学习的,学习的作用似乎被排除了,人在学习的体验里那种自主的感觉,似乎被否定了。这是怎么回事啊?难道“学习”真的是一个幻觉?
(9) 当然不是的。“学习”的真正机制是“体验与反思”。在“体验与反思”里,真正的主语是人自己。意思是说,不是圣灵作“体验与反思”,是人作为真正的主语作“体验与反思”。因此,学习的主语是人。人需要学习,学习是人的责任。
(10)让我们仔细分析“经历、体验和反思”三者的时间顺序。“经历”在先,“体验”紧随其中或其后(很多体验是在事情发生以后才开始被意识到的),“反思”跟在“体验”以后。
(11)注意,这里的“反思”主要不是指“思考意义”,而是对体验的体验。换言之,“反思”还是“体验”(即感受),是对前面的体验(感受)的体验(感受)。在这个机制里,我们的体验可以步步深入。每深入一步,作为主体的人就从“经历”(事情)里抽离后退一步,却在体验里步步深入,以致无穷。
(12)那么,是不是说,在“反思”过程里仅仅有“感受”,不存在任何“思”?是的,因为在新的感受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会有新的亮光出来。但有趣的是,真正的亮光不是以句号的形式,而是以问号的形式出现。因为每一个句号都会立即转换成问号。是这样吗?真的是这样吗?于是,由新的体验和感受带出来的问号有一个特征,就是指向真假的问号。
(13)因此,“反思”里的“思”,是以由新的体验带出新的问号的方式,步步逼近对终极真相的追问。这样的思,与头脑的思辨,追求自圆其说的道理和答案,是完全不同的。这正是“学习”机制的真正含义,即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是通过“头脑”,而是通过“体验”进行的。
四、“体验”是如何进行的?
(14) 如果说,“体验”的真正意思是经历和感受,那么,请问,人是如何“感受”经历的?
(15)除了最简单的“生理性”感受以外,人对经历的感受主要的应该是精神性的,包括“情绪性”和“心理性”。人的精神性体验的基本路径,是由人内在的良知(何为美善)所提供的。
(16)什么意思?意思是,人具有先天的朦胧感觉,对何为美丑,何为对错,何为善恶,何为真假,都有一个先天的朦胧的内在判断。在判断的过程中,带给我们或情绪或心理的一系列精神感受和联想(意识流)。
(17)但根据圣经启示,人的所有体验的背后,有一位绝对者。因此,任何与上帝的真实相断裂的体验和判断,是不完全的甚至是虚假的。
(18)有关上帝的真相,归纳一句话,就是上帝恩典的真实。换言之,人的所有体验,特别是对伦理律的体验,直接与对上帝真实(恩典)的体验相连接。诚如保罗所言,律法下的体验,即虚假的体验。活在律法下的生命,是一个活在虚假中的生命。
五、人如何获得对“真假”的体验?
(19)我能不能说,如果我对上帝的恩典没有真实的体验,那么我就无法进入真正的真相?对此,我的回答是,人不能进入真相,是因为人的起点是虚假。
(20)进入真相的另一个难点,是人无法辨别何为真,除非人领受圣经的特别启示(第一管)。有趣的是,人即便没有圣经,也可以借着内心的良知,辨别何为美,何为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对“真假”的体验,一定是并且只能是借着对美善(或不美善)的体验与反思,而且必须是在第一管的亮光之下进行的。这就是第三管。
(21)第二管(所有的经历得以发生)是由圣灵恩赐给我们的,让所有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体验和反思的媒介平台,也就是你一生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每一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但每一个人的良知都是一样的,每个人的圣经都是一样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神的救恩是公平的。
(22)人唯一的区别和责任,就剩下:你对人生的“体验与反思”是什么?这些体验与反思是否带领你走出虚假(律法下)的生命,走进真相(恩典下)的生命。(出死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