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尘埃与光 · 生活随笔》 / 墨香深处的微光 / 电影《阿伯拉尔》观后感《我的神啊,你居然把他阉割了!》

电影《阿伯拉尔》观后感:我的神啊,你居然把他阉割了!

电影《阿伯拉尔》(又译“天堂窃情”)观后感

吴少海

2020.5.20

(一)关于文本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文本。

这里有一个人。他与所有其他人一样,从上帝那里获得了关于他自己的生命文本。其中记录了他一生中经历的一切,和他对所经历的一切的体验与反思。

他与我们一样,在经历中通过教会,遭遇了基督,和关于上帝的信息。他与我们一样,是一个对基督信仰怀有热忱的基督徒。因此,他也与所有基督徒一样,对何为上帝,何为信仰,何为教会,何为宗教,何为救赎,何为预定,何为恩典,何为律法,何为圣经,何为罪,..... 有太多的不理解,太多的困惑,和太多的不明白。也与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他在摇摇摆摆的信仰中,在诸多的不理解,困惑,和不明白中,活过了自己的一生。

他也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爱过,恨过,骄傲过,谦卑过,糊涂过,懊悔过,欢乐过,悲伤过,希望过,绝望过,坚强过,软弱过,幸福过,痛苦过,满足过,遗憾过..... 就这样,某一天,他的生命结束了。

我们也会或迟或早有那一天的。

什么是他对自己的生命文本的理解与领悟?只有上帝知道。

我们该如何理解和领悟他的文本呢?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理解和领悟他的文本,我们又怎能知道如何理解和领悟我们自己的文本呢?

难道说,我们自己的文本,与他的文本之间,真的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难道每一个生命文本之间,真的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二)关于信仰

思绪还在电影的强烈感动中。我赶紧记下了下面的文字。

(1) 什么是上帝?

很显然,有两个上帝。一个叫作恩典的真实的神,一个叫作律法的宗教的神。其实是同一个神。因为律法与宗教只是神的外形和影子。恩典才是神的本体。在这个意义上看,律法与恩典的关系是外显与本质的关系。

(2) 什么是信仰?

人因为认识了神的爱,而活出了信赖神和爱神的生命,就是信仰。或信仰成长的道路。

(3)什么是宗教?

凡不是出于真信仰的任何其它理由,而愿意放弃自由意志去顺服神的,都属于宗教,或宗教的生命。

(4)什么是爱?

对于人来说,神就是爱。而且,真正的爱与神不可分。任何与神分离的爱,都是伪爱,是伪基督与敌基督。

(5)什么是人的爱?

凡出于人的自由意志和信赖,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对方益处的,就是爱。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爱,一定与爱神分不开的。

(6)什么是教会?

一帮仰望并实践对上帝的真信仰和爱的人聚在一起,就是教会。教会的最大特征就是思考与言说神。通过各种文本。

(7) 什么是救赎?

从没有信仰到有信仰,从自欺的宗教的假信仰,到与理性(先验理性与经验理性)和谐一致的真信仰,这样一个人生旅程,就是救赎。

(8)什么是幸福?

时时刻刻活在因为真实信仰而产生的平安、满足与愉悦里。

(9)什么是试炼与试探?

人在生活中遇见的任何让人偏离或丢失真信仰的事情和念头,或者,所有不是出于真信仰却让人产生虚假的因此是短暂的平安、满足与愉悦的东西,都是试炼和试探。

(10)什么是圣洁?

凡出于真信仰的人的情感与需求,无论在人的眼里看起来多么不堪,但在神的眼里却是圣洁了。

(11) 什么是罪?

除了人的有限性因素以外,人里面所有其它阻碍人进入真信仰的自然倾向,都是罪。

问:既然罪是一种自然倾向,人为何要为罪负责?答:从救恩的角度看,人真正需要负责的不是罪,而是拒绝神的救恩,即拒绝通过灵性(也就是与启示与圣灵相连接的理性)接受神的救恩。

(12)什么是人的有限性呢?

人是人,不是神,这就是有限性。

有限性不是罪,就好比“人是人不是神”不是罪一样。

问:人的灵性(气)也是一种有限性吗?答:是的。但通过顺服圣灵的带领,人的灵性的有限性可以得以克服。对此,圣灵说,我的恩典够你用。

(13)什么是律法?

任何以应然的方式表达的真理都是律法。

所以,律法也是真理,是良善的,是出于神的。只是在人看来,它的表达方式是“你应该....”而已。

(14) 什么是律法思维?

任何以应然的方式要求自己或他人的都是律法思维。

问:律法思维是错误的吗?答:律法思维不是错误的。但活在律法思维下的生命,是“律法下”的生命,因此是第一亚当的生命。

(15)什么是永生?

在本然的自由的生命里,认识神和神的爱并因此活在神的爱里,这样的生命便是永生。

对得永生的人来说,永生是结果,更是过程。但不是开头。因为所有人的开头都已经丢失了永生。

(三)关于爱情

(1) 电影表达了对“人类爱情的极致是什么?”的探索。—— 两人因着灵魂与肉体的高度一致又不同,在相互吸引和冲突里,所产生的相互依赖(靠近)与对抗(疏离),就是人类爱情的极致表达。注意,这里的肉体概念并不单单指身体,而包括了导致人之间属血气的差异性所有因素。下面亦是。

(2) 一致与不同。一致是指人灵魂的永恒部分。不同是指人肉身的暂存部分。前者是吸引力的源头:后者是排斥力的理由。人若因为差异性产生吸引力,这样的吸引力往往是出于人属血气的情欲成分。

(3) 这个由“同一”与“差异”所决定吸引与排斥,是所有爱情的基本规则。这个规则不仅应用于男人与女人之间,也应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里。甚至也应用于人与神之间。所有的人与人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故事,盖源于此。

(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看来,儒家说的“和而不同”的真理,也缘于此。

(四)关于牺牲与悲剧

(1)我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人类的爱情几乎总是以悲剧的方式结束。(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阿伯拉尔与爱洛思。)只不过悲剧的程度,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规律是,悲剧的程度,与爱情的高度、强度与纯度,成正比。因此解释了,庸人的爱情可以是喜剧,不必是悲剧。你若发现在你的爱情经历里,悲剧的成分越多,说明你离开庸人的境界越远。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平衡与安慰啊!

(2)我认为,以下五点概括了爱情悲剧的全部原因:

与律法冲突。—— 因为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出于自由(本然)意志和信赖而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对方的益处”,因此与世俗的(包括宗教的)律法与律法思维(应然的道德律)相矛盾的。

与罪性矛盾。—— 与人自身的罪性相冲突的。对此人需要诚实的体验与反思。

有限性与永恒性的张力。—— 出于人的有限性,人的爱情中灵魂与肉体之间,存在人无法驾驭的内在张力。这个张力原本可以是健康与快乐的源头,但它需要人祈求来自神的智慧才能驾驭这头爱情的烈马。除此以外,从烈马身上跌下来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撒旦的嫉妒。—— 任何美好只要接近爱的高度、强度与纯度,属灵的仇敌撒旦绝不会放过你的。撒旦是毁灭所有爱情的最后杀手。

上帝的救赎。—— 可是,千万别忘了,最后杀手的背后还有一位, 就是神。撒旦只是神的良善旨意与大能的工具而已。上述除上帝之外的四个原因,都只是表象世界里的因果律而已。它们是导致人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同程度的悲剧过程与结局,本身就是神对人的救赎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在基督里同死同活,出死入生,继承天父永恒的基业。

(3) 难道说,上帝为了人的灵魂得救赎,要求人把爱情牺牲掉,作为祭物献给神,就好像上帝要求亚伯拉罕献以撒一样?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上面的这个想法,恰恰是人的宗教想法的最佳例子。

(4) 宗教的神,就是一个要求献祭的神,要求人把此生献出来,换取天国的回报。这不仅是人类宗教律法思维的千古不变的逻辑,也是人类理性的逻辑。甚至可以说,这也是圣经语言的逻辑。因为,圣经里对于旧约里的神的描述,就是用这个语言描述的。

(5)停住。既然如此,这不就是上帝的话语、逻辑和旨意吗?上帝不就是宗教里的要求献祭的上帝吗?上帝岂能与宗教的要求献祭的上帝不一样呢?顺着这个逻辑,你若说,我愿意(即在自由意志里)把自己和自己的一切(爱情当然也在其中)作为祭品献给上帝,那么,如你所愿的,你就成了“要求献祭的上帝”的祭品了。你若真的愿意,你到此就应该闭嘴了。

(6) 你若不愿意,你唯一可做的,就是踏上你理性的探索之路(任何非理性之路,都不能叫作探索之路,而只能算是莽撞和任性之路。)去发现真正的上帝,也就是圣经启示的上帝。而这条理性的探索之路,需要你付出的代价是,你此生最宝贵而且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意向性。对此,上帝应许说,他会带领人认识他。人也会发现,原来真正的上帝自始自终都是一位恩典与爱的上帝。祂与“宗教的上帝”神似,却完全不同。

(7)真正的上帝是一位“敌宗教”的上帝。祂发誓要拆掉所有宗教的宫殿与庙宇,即便是耶和华的宗教宫殿,也在所不惜。祂也正是这样做的。

(8) 这样看来,电影《天堂窃情》里的男女主人公,作为真正的信仰者献出来的祭物,不是我们误以为的爱情,或肉体的情欲。两者都不是的。他们真正向神献出的。是人在有限的一辈子里所拥有的“时间,精力和意向性”。他们用自己各自的方式,当然掺和了太多的痛苦,把这个圣洁的祭物,在各自的“自由意志和信赖”里,献给神了。

(9)在这样的献祭里,任何肉体(属血气)意义上的痛苦与牺牲,也是真实的,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神的应许是,所有的痛苦与牺牲,犹如酿酒用的葡萄,会转化为神对人永恒里祝福的美酒。也只有在这样的祝福里,两个所爱的人的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得以真正的成全。

(五)关于凶手

(1)什么?谁把他阉割了?是上帝吗?谁是这万古悲剧背后的真正推手?—— 对此,你的回答是什么?

(2) 我对这个问号的思考,已经在上述第四节(关于悲剧与牺牲)里透露了。另外,也请参考我写的关于冠状病毒疫情的反思文章:《赞美诗:人类命运交响曲的四层结构》。我在这里的四层次结构是:律法/罪;有限性;撒旦;上帝。具体解释见上述第四节内容。

(3)为什么上帝排在最后?因为,严格地说,上帝是最不愿意看见悲剧结果的。还因为,只有上帝能够使“生命文本”里的所有悲剧因素,在时间的最后一刻,或时间中的任何连续和不连续的过程里,彻底翻转,转化成对当事人的终极祝福。

(4) 上帝是推动“由悲转喜”的唯一神奇的力量。正如《启示录》21:3-4,说的,上帝应许修复万有。约翰这样写到,“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那里发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要作他们的神。他要抹去他们的一切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痛苦,因为先前的事都过去了。’ ” 将来必有一日,万有都将重新被造。包括阿伯拉尔与爱洛思的爱情。当我们面对悲伤与恐惧时,我们需要记住上帝所有的应许。

(5)若我们读懂了这里的超越性逻辑,我们就因此蒙福了。但愿到了剧终的时候,我们都是转悲为喜的蒙福的人。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