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思考》 / 第四层思考 / “信心”不是什么?

“信心”不是什么?

讨论了信心的定义(“信心是什么”)后,我们可以花一点时间,讨论“信心不是什么”了。信心是感觉或想象吗?不是。感觉是主观的;在感觉里没有客观的“实底”和“确据”。如果感觉也算一种信心,那与赌徒在牌桌上的信心就差不离了。信心也不是想象。如果信心成了想象,那与乡间的迷信、或唯心主义哲学,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些持有“信则有,不信则无”论点的人,就是把信心与感觉,或想象划等号了。这当然不是基督徒的信心。

认识和意志是信心的要素,但认识和意志不等于信心。因为在意志里,也没有信心所需要的“实底”和“确据”。当一个基督徒说:“在初信的时候,我愿意信,现在还愿意信;无论是顺境,还是患难,我都愿意信”。言下之意,他的信心始终如一,没有改变;至于有没有成长,有没有“实底”和“确据”,就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了。信心也不等于认识。比如说,我了解神的许多属性,这可以帮助我建立对神的信心,但这本身不是信心。即便亲身经历了神迹,如果只停留在头脑的认识上,还是与信心无关。只有通过灵里的经历,头脑的认识,才能转化成属灵的“实底”和“确据”。

我们之所以把“感觉”、“想象”、“意志”、“认识”误当作 “信心”,是因为这些因素全部都包含在我们的“主谓宾信心”里。换言之,如果把“感觉”、“想象”、“意志”、“认识”拿去以后, 那我们的“主谓宾信心”就什么也没有了。正由于此,我们才不断地用强化副词,或者增加宾语,来向自己和他人肯定我们信心的真实性和成长性。我们也不得不步法利赛人的后尘,用外在的行为,来支撑内在信心的空洞。不是吗?如果没有行为,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如果没有外在的行为,我们又如何肯定自己内心确实有信心呢?于是,我们就只能把外在的行为,误当作内在信心的“实底”和“确据”了。

回顾基督教历史,信徒们一次次地迷失在“因信称义”树林里找不到方向,不是因为我们(是的,我们)那么喜欢法利赛人,乃是因为在我们信心的里面,确实找不到太多的属灵的“实底”和“确据”啊。令人难堪的是,求主怜悯!对于我来说,甚至都不清楚,什么是属灵的“实底”和“确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