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已经做好了预备,可以讨论希伯来书关于信心的定义了。在希伯来书里有一个关于信心的简明扼要的定义:“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希伯来书 11:1)
这里出现了两对重要概念:第一对是,“所望”与“未见”;第二对是“实底”与“确据”。也许不是巧合,“所望”与“未见”,恰好与信心的两大要素相对应:“所望”与“意志”有关;“未见”与“认识”有关。
希伯来书关于信心的定义,是指“属肉体的信心”,还是指“属灵的信心”?还是二者都包括?我认为,如果信心之“所望”与“未见”,只局限在此生意义上,那么其对应的也只能是“属肉体的信心”;如果“所望”和“未见”,指的是上帝的国度,那么对应的就一定是“属灵的信心”。所以说,希伯来书的定义,把两类信心都包括进来了。
有必要在信心里区分两类“未见”:一类是“未曾见,但可以见的”;另一类是“未曾见,也不能够见的”。比如说,再比如,科学家对肉眼之未见的原子结构的信心,还不是“属灵的信心”,因为原子结构,一般人(包括当时的科学家)也许还“未曾见”,但是“可以见的”,包括通过头脑的理性认识;或应用科学仪器观察。再比如,三位一体的“圣灵”,就是“未曾见,也不能够见的”,而圣灵之“果”(例如,“平安喜乐”)则是“未曾见,但可以见的”。只有对前者(“圣灵”)之“所望”,才能产生真正 “属灵的信心”;对后者(“圣灵之果”)之“所望”,仍然有可能停留在“属肉体的信心”上。因此,在我看来,信心“所望”之眼睛,从“未曾见、但可以见”之物上移开,转移到“未曾见,也不可见”之物上。这是信心的“正转化”。
在我看来,存在一种信心“逆转化”:任何把肉眼“未曾见,也不能见的”所望,变成“未曾见,但能见的”企图,就是信心“逆转化”。上帝之所以把拜偶像归为人类属灵的大罪,乃是因为拜偶像就是信心的“逆转化”。同理,世人把肉眼“未曾见,也不能见的”神,降低为肉眼“未曾见,但能见的”神迹,也是信心“逆转化”。
如果说,“信心的正转化”(从“属肉体的信心”,转化成 “属灵的信心”)是一件困难神秘的事情,那“信心的逆转化”就是一件平常容易的事情了。好像在我们的信心里,有一粒铅球, 不用费力就从高空中直坠而下。我认为,今天基督徒的信心之所以有气无力,问题出在“所望”与“未见”。我们把信心之“所望”,投向了肉眼或头脑之“未曾见,但能够见的”,误认为这就是“属灵的追求”。于是,在基督徒日常的祷告中,经常由于这种信心的 “逆转化”,使得我们属灵的呼吸,变得如此的疲惫不堪。殊不知,世界上一切“未曾见,但可见的”,一旦离开了那“未曾见,也不能见的”,全部都将陷入虚空,一同变成无用。
古今中外的智者,都悟到了此生“显然之物”的非真实性,体察到了人生虚无之深渊。但他们离开希伯来书里的信心巨人,还差一个无穷大的一小步: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这些属世的智者,始终没有有勇气把信心之“所望”,投向那属天的“未曾见,也不能见的”。对于人类来说,最神秘的“未曾见,也不能见的”,就是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