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思考》 / 第一层思考 / “唯意志”与“乏意志”

(之三)“唯意志”与“乏意志”

所以说,这世界上的人有信仰,就与人需要呼吸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信”里面的“认识”和“意志”的组成,来分析两种极端的情形:只有意志,没有知识,我将之称为“迷信”(“唯意志”);只有知识,没有意志,我将之称为“盲信”(“乏意志”)。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唯意志”和“乏意志”的议论,不仅对基督信仰者适用,其实对任何信仰都适用。比如说,庙堂里善男善女对泥塑偶像的一厢情愿的信,就是没有认识,只有意志的“迷信”的例子;毛泽东时代鼓励高干读马列原著,就是因为,共产主义信仰也要强调“认识”要素。再比如,目前面临的官员腐败难题,其实就是信仰的“意志”危机。同样,不念经的和尚是假和尚;念经不行善的和尚则是伪和尚。由此看来,如果没有与“信仰”相称的“认识”和“意志”,不管是孔孟弟子、佛教徒,还是基督徒,都将成为瘸腿的信仰者。无一例外。

顺便说一句,尼采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唯意志论”信仰者。在我看来,尼采哲学的最大失衡,也正在于唯有“意志”,没有“认识”。尼采把把对上帝的无知推到了极致,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反成了世人愚钝虚妄疯癫的代表。

在基督徒的团契里,我们也经常听到一种观点:干吗要想那么多呢?上帝不就是爱吗?基督徒的信仰应该越单纯、越简单,越好。不是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吗?根据这种观点,似乎 “认识”越少,信仰就越多;信仰越盲目,信心也就越大。我认为,这种“瞎信就是最大的信心”的观点,极大地妨碍了基督徒的成 长。因为,如果把“认识”剥离出来,我们的信心就成了“唯意志”的“迷信”了,与乡间老太婆的烧香磕头,或者牌九桌上的赌徒,就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信仰一旦离开了“认识”,就势必成了“迷信”。世俗的信仰如此,基督徒的信仰也是如此。

一种相反的情形就是雅各书里讨论的“没有行为的信心”。

什么是“没有行为的信心”?就是缺乏“意志”(或可称“乏意志”)的信心。因为,意志是行动的前提;没有意志,也就没有行动。为什么说,“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因为,只有死了的人,才没有意志。信心也是如此;信心没有了意志,就一定是死的。没有意志的介入,信仰就永远是空谈,不会成为真实的生命。

在教会团契里,我们也看到了“乏意志”信心之幽灵四处游荡。就是在该出现的时候飘然而至,在不该出现的时候无影无踪的文化基督徒。在他们的信仰里,“认识”与“意志”是独立不相关的两个维度。无论“认识”存粮多么丰裕,“意志”永远闹饥荒。信仰的意志要求“信仰”与日常的“生活”须臾不可分离。这个要求对于“乏意志者”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于是,在他们那里,“信仰”就成了涂在脸上的一张画皮,可以随时涂上,也可以随时洗去。令人难堪的问题是,我是其中的一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