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人语》 / 人言人语 / “文化基督徒”,及其它(下)

“文化基督徒”,及其它(下)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 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 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约翰福音》 3:3-8

现在,我要讨论另一类别的“文化的信仰”:在基督教名义下的“文化的信仰”,即所谓的“文化基督徒信仰”。在我的概念里,“文化基督徒”与是否从事文化职业无关,乃是指,他的信仰体验局限在“存在者”,或曰“基督教文化”层面上。什么是“基督教文化”?首先包括:基督教的思想、教义、伦理、律法、历史等,以及这些精神成果以任何文字、绘画、建筑、雕塑、诗歌形式的“存在者”,和与此相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比如教会、教堂敬拜、团契、门徒训练、读经、祷告、宣教、社会关怀、慈善等等,都可以纳入“基督教文化”(及“信仰的文化”)的范畴。显而易见,每一个基督徒的信仰生活,都离不开对“基督教文化”的参与。所以,每一个基督徒,一定首先是一个“文化基督徒”。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在“中性的”(甚至还稍带褒义)意义上使用“文化基督徒”这个概念。

现在,且让我假定(注意,这也只是一个假定,不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如果一个基督徒的信仰体验,只发生在上述“基督教文化”的层面上,而没有“在基督里重生”(即“存在”层面)的生命体验,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这个基督徒也许仍然有虔诚炽热的信仰,在生活中热心教会事奉,内心也充满喜乐,性情和品格也不断进步,但是,如果这一切只是发生在“存在者”层面,与许多虔诚的佛教徒、自然神信仰者,儒家弟子,除了信仰的对象、名称,形式、规则、语言和习惯不同以外,其实质又有什么区别呢?君不见,许多如犹太信 徒、佛教徒、儒家弟子、大自然信仰者等,不是也因为虔诚的信仰而变得超脱、谦卑、喜乐、安详?对他们来说,这些体验和变化,不也是真实美好的?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朋友时,请问我们有什么理由,否定他们的信仰体验的真实性?我们凭什么说,只有基督徒的生命变化是真的,他们都是假的?

现在,回到了我的重点;如果一个基督徒的信仰体验,仅仅发生并停留在“存在者”层 面,那我们与其他文化信仰者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尽管我们自我感觉与他者分别为圣,似乎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似水火不能相容,但实质上,彼此之间,实在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不分仲伯啊。因为我们都只是众多“文化信仰者”中的一个特别的类别而已!就好像森林里不同品种的树木而已。唯有在“存在”层 面的信仰体验,才使基督徒与其他文化信仰者有了天壤之别!对此,许多其它文化信仰者大惑不解:你在说什么啊?只有你的信仰是真的,我们都是假的?只有你的信仰可以与神相交,我们都不能?只有你的信仰可以进天国?我们就不能?当年的犹太信徒尼哥底母,就曾对此大有疑惑:不就是信仰吗?不就是追求神、爱神吗? 不就是尊神意而行吗?重生?什么是重生?难道人还能回到母胎再出生一次?且看耶稣如何答疑;“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这可希奇啦。于是,耶稣说:“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为什么?如何?圣经教导说:“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歌罗西书》 3:3“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加拉太书 》6:14“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祂的死吗?”(《罗马书》 6:2“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出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希伯来书 》10:10“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拉太书》 2:20“叫你们与自己和好,都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把你们引到自己的面前”(《歌罗西书》 1:22“以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以弗所书 》5:8“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我;这新人少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以弗所书》 4:22。 现在,让我归纳一下,“存在”层面的基督信仰的奥秘就是:“旧我已死、在基督里重生、圣灵内住、住在光明里、与神同行”。

哦,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其它“文化的信仰”,即便也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信仰体验,唯有在基督里,人才能重生;也唯有耶稣,有能力赐下圣灵内住!难道不是吗?难道在基督之外,也有这样的途径吗?我也明白了,没有与耶稣一起经历“死”,就不能与耶稣一起经历“生”;“存在”层面的信仰,必须是一种 “生死转化”的生命经历!

哦,我也明白了,我们难以理解“重生”,是因为未能理解“已死”;在跨进“重生”门槛以后,一个基督徒仍可能不知觉中,耕耘起“文化的信仰”的田园了。这不?我们口中承认、心里相信、 读经、祷告、团契、捐助,我们内心平安、充满喜乐、乐施好善、温和节制,这不都是圣灵的果子吗?感谢主! 可是,且慢!且让我们一起停住,来到神的面前,思考下面这些“如果”……

如果,我们发现,上帝在我们的心目中,越来越变成一个“观念”,变成了人所能想象的全部美好的总和,这时候,祂叫什么名字又有什么关系呢?难怪我们对这样的上帝越来越热爱,越来越依赖,越来越离不开;上帝成了我们的精神庇护所,灵魂安慰剂,“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如果,旧约里以色列民族经历中的丰富的神迹、先知和意象,对我们仍然不可思议,耶和华仍然像一个暴君,我们不再追究,只不过我们已经变得宽宏大量,充满大爱,或者说,我们已经凭信心接受了不可爱的耶和华;如果,我们仍然觉得,“创世纪”似乎太幼稚,“启示录”又似乎太怪异;对于拿撒勒的耶稣,我们只被他的人格和教训所吸引;不再追问十字架的复活,到底是历史真实,还是信仰故事?为什么把一切搞得那么复杂啊?神不就是爱吗?只要我们爱神,遵神的旨意而行,住在耶稣基督里,读经祷告,平安喜乐,不就可以了吗?让那些喜欢鉆牛角尖的人去读圣经去吧?不是说,简单愚昧的人有福了吗?如果,五旬节圣灵降临,和早期使徒的生命改变,对我们仍然是个惊讶;约翰关于“光明与黑暗”的经文,在我们看来,只能作为道德的劝勉,而不能当作“生命的见证”来看待;保罗关于成圣的教导,过去扎心,现在仍然扎心,只不过我们现在有了更好的解释;如果,那可恶的“旧我”从来就没死,所以“与耶稣同死同活”的经文,也不能死扣字面来理解啊!比如说,“圣经说旧我已经死了,其实还没有真正地死去。圣经的意思是……”或者说,“因信称义,只是上帝“算”我们为义,那只是地位上称义,其实,我们还没有“真正称义”,早着呢……”如果,祷告,仍然只是一种祈求和慰藉,终于成了日常的规律;圣灵的引导,在我们看来,仍然与内心的自我暗示也没有什么区别;犯罪,终于成了间隔性的偶然;认罪悔改,终于变得真诚,成了习惯;成圣,终于不再是上帝的命令,而是我们生活的目标;如果,通往天国的天梯,不再是耶稣,而在我们不知觉中,变成了我们从团契里学到的,那条可爱而熟悉的曲线,锯齿般地曲折,螺旋式地冉冉上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直通天堂 。。。。

哦,亲爱的弟兄姐妹,在这些“如果”面前有何感想?是否惊讶地发现,那在受浸归主的那一天,借着圣灵一同进入我们心中的“芥菜种子”,如今仍然还是一颗种子,看不到长成树的模样?是否需要稍作反省:那些让我们感觉如此美好、又真又活的属灵体验,到底是“存在”层面,还是“存在者”层面?那些我们生命中有目共睹的丰硕果子,到底长在哪里?难道是长在“芥菜种子” 上?它们到底是 “圣灵”之果,还是“文化信仰”之果?

哦,信心啊信心,我们的“信心”之树在哪里?

                                                                                                                          2010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