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最客观认真的理性读出经文的真正意思(《圣经》到底在说什么)
这一条要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圣经》作者确实要借着《圣经》文本,传达祂自己明确、清晰和重要的信息,而且这个信息是恒古不变的,不会因时空、场景或听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换言之,神是信实不变的,祂的信息超越时空、文化、场景和对象。
我们听到太多所谓的圣经专家和神学院教授们说,《圣经》的作者在当时的时空、文化和场景里对当时的人说话。他们认为,也许作者确实有明确、清晰的意思回答当时人的问题,但随着时空、文化和场景的变化,尽管《圣经》的文本不变,但现代读者对《圣经》文本的诠释,只能从现代的时空、文化和场景出发。他们认为读经要从现代人的视角,甚至要从个人的经历出发,对《圣经》文本作全新的诠释,而不能僵化地死守古人的立场。好像《圣经》是死的,不会与时俱进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样的《圣经》诠释学“相对主义”观点,与隐含在第一条里的基本信仰立场,即《圣经》诠释学的“绝对主义”,是严重冲突的。
我认为,对于除《圣经》以外的任何其他文本,上述观点的诠释学是成立的,因为其作者已经死了,作者借文本传达的“意思”也与原作者彻底分离了,只与文本捆绑在一起,不再变化了。可是,文本虽然不变,但人对文本的诠释,因为作者的死去而无法获得作者的确认,因而失去了绝对性,成为千人千面的相对性了。但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圣经》,因为《圣经》的真正作者是神,而不是肉身的代笔者(人)。当人面对《圣经》作诠释的时候,圣灵作确认和纠偏的工作,以确保神的意思不会因为时空、文化、场景和对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第一条里有三个关键词:客观、认真、理性。下面我们来逐点讨论。
1)客观。因为神是一个客观存在,《圣经》文本也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神的意思也借着《圣经》文本而客观存在,不会因人的主观愿望而变成主观。
2)认真。因为这个客观存在是真实的,人对《圣经》的诠释也只能是认真且紧扣文本的。读者必须让文本自己说话、显现,而不能随意任性发挥。
3)理性。神的心意是要人能够明白祂的意思。神赐人理解意思的能力有许多种,但其中最高的能力是理性思辨(注意:不是感性、感知或超理性的神秘感悟)。因此,神的话语也是符合理性交流原则的,以确保人能够通过理性来明确、清晰地获得神的信息。
注意:这里的理性也包括要求读者以人的同理心,身临其境地进入《圣经》文本原作者当时的情景和情感,还原文本前后句子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和情感流,即我们说的“身临其境法”。
二、用最诚实、无欺的直觉发现《圣经》的意思与我们的认知之间存在的巨大张力(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张力的认知是以感觉的方式存在。注意:神是真实的,人是虚妄的)
这里的三个关键词是“诚实”“无欺”和“直觉”,与前面的三个关键词“客观”“认真”和“理性”相对应。
为什么这里的张力要靠我们的直觉才能发现?因为在我们拥有的意识里,从来没有把《圣经》的启示当真过,因此我们与《圣经》的张力也从来没有进入我们显明的意识里。也因此,只有依靠我们天生的直觉,才有可能发现我们的实际体验和认知与《圣经》启示之间的张力。换言之,对于这个张力,我们的思维反而是被蒙蔽的。
可以说,人与神之间的认知张力,是人的生存经验里最深层的,关乎人在永恒里命运的最本质的张力。可是,大部分人对于这个最内在、最本质的张力,居然在其一生中毫无知晓。
对这个认知张力的体验,必须以第一条和第二条的经历为前提。对于“无神论者”来说,第一条基本不存在;对于众多的“阿门宗教徒”来说,第二条有可能也不存在。因而他们都无法进入对张力的体验,即第四条与第五条。我用“阿门宗教徒”来称呼历史上无以计数的基督徒,他们即便走到了第一条,却在第二条上被拦下来。因为,他们无法“看见”这个张力的存在。
我之所以用“看见”,而不用“理解”一词,是因为正是这个张力本身,构成我们的生存经验的巨大真相,对此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只有“看见”和“体验”。没有对这个张力真相的看见和体验,我们此生的经验是虚妄的,我们所有其他的“看见”和“体验”,包括在第一条里的“看见”和“体验”,也会成为对影子的体验和空洞的知识而已。
第二条即“张力路标法”。
三、用最准确、直接的语言把这个张力表达出来(即“创造力就是表达力”)
在第二条里,我们对张力的认知只停留在直觉层面,没有进入理性思维层面。
到了第三条,我们的任务是把这个模糊的感觉,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第2条是创造力公式(创造力=看见+操作+表达)里的“看见”,第三条是这里的“表达”,还可以把第四、第五条看作公式里的“操作”。
为什么语言表达很重要,原因如下:
1)这里的张力是相对于神的启示而言,因此虽然表达的是我们自己的朦胧感觉,其实是以准确领悟神话语的启示为前提的。
2)通过语言表达,我们把对张力的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助于强化对张力的体验,是个人努力在理性语言里与神对话,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祷告和叩问。注意:祷告就是努力把隐秘的感性用清晰的语言向神表达出来。
3)有助于团契肢体之间的沟通与帮助,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特别的属灵恩赐。
四、用最彻底、干净的清零法,理解和领受《圣经》启示道理与真相(注意:神是真实的,人是虚妄的)
清零法就是自觉地把自己感性和理性里对神的不理解和不接受,放在一边;用清洁的心灵向神敞开。注意:表面上看,第四条似乎又回到了第一条,但其实是一个本质的飞跃。在第一条,张力是感性、隐蔽和模糊的。经过第二和第三条,张力已经被揭示,并进入语言和理性层面。到了第四条,我们因为对张力有了真实体验,而成为一个属灵意义上的“真人”与“活人”,换言之,若不能进入第二条,我们在神面前仍然是一个“假人”和“死人”。
只有“真人”和“活人”才会在清晰的理性里向神敞开,祈求和领受神的启示。这里的“领受”,也不仅局限于第一条中所说的对文本字句的准确“理解”,而是指在字句背后隐藏的、神定意要借着语言和宇宙万物(包括我们的经历)启示给我们的“属灵真相”。
为什么“道理”放在“真相”前面?“道理”虽是影子,但也是人借着理性通向“真相”的道路和媒介。因为与人的理性“理解”所对应(即首先遇到)的是“道理”,然后才有可能通过“道理”进入其所揭示的隐藏在其背后的“真相”。也可以说,神的“真相”总是隐藏在神的“道理”的面纱之后。
试问:人理解“道理”需要“理性”,那么穿越“道理”面纱进入“真相”也靠理性的理解吗?不是的,因为理性的“理解”结果还是“道理”。那靠什么呢?靠“体验”。于是我们进入了第五条。
第四条与“概念观照法”和“类比超越法”有相通之处。
五、在每一个最细小、具体的日常经历里,用最敏锐、纯粹的心灵感受和体验张力的真实
这是人之为人的最大诚实、谦卑和信心。我们在对此生的所有体验中,应坚持“意向性”不被外在世界牵引,始终转向并聚焦在内在的认知张力里。
这里的关键词是“体验”。对此,请特别注意:
1)准确地说,不是对神的启示的体验,而是对由神的启示所引出的,对我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张力体验”。在“隐私系列”里,我曾将之称为“有限的人”与“无限的神”之间的“神圣张力体验”。
2)“神圣张力体验”不局限于第一条提到的客观、认真的理性追问,而要求人全身心地进入,即打破“主客二元分离”认知论,与认知对象(即神所启示的真相)融为一体,即“属灵”“属世”不分离。
3)“神圣张力体验”是心灵向神的救恩全面敞开,是出死入生的生命更新,是“把自己献上当作活祭”的体验。
4)在“神圣张力体验”里,我们不仅仅面向《圣经》,而是面向整个宇宙和世界,并把人生全过程当作舞台。在每一个日常的具体境遇里,体验神圣的认知张力,遭遇并进入神的真实存在。
为什么说,这是“人之为人的最大诚实、谦卑和信心”?因为,“不诚实”的会因为自欺而无法进入(真实的张力体验);“不谦卑”的会因为不顺服而拒绝进入;“无信心”的会因为逃跑而弃绝救恩。唯有具备“诚实、谦卑和信心”,人才会勇往直前。也可以说,在第一至第五条的体验里,人结出三个全新品格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