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我们正在与一本书相遇一本人类史上最神秘、最宏伟,也最古老的书。我们的第一类问题是: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写于哪个年代?关于作者我们还知道些什么?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里面讲的内容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有哪些证据支持呢?如果是真实的,对于我们的生命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领受这份真实?

权威观点认为这本书的作者是摩西,是生活在公元前13世纪的犹太人先知,其生活年代距今3400多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商代中期摩西比孔子早大约1000年。由摩西执笔的著作,除《创世记》之外,还包括摩西五经的另外四部,分别是《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就《创世记》的内容而言,摩西当然不是神创世事件的目击者他如何知道这些事情?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神亲自用话语启示他他是神的代笔者神才是真正的作者。除了神,谁能知道宇宙万物原初的创造历程呢?但这些为什么不是摩西胡乱瞎编的呢?就像后世人写的虚构小说,或人凭空想象的神话?

这样看来,当我们与《创世记》相遇的时候,第一件不得不强迫自己去做的事情,就是审视我们自己是谁?我们拥有怎样的世界观?这是我们阅读《创世记》的起点。注意当我们读《圣经》以外的任何一本书时,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在那里,我们只是一个与书本没有直接关系的置身于书本之外的读者而已。而在这里,一切都与我们自身有关。不同的认知起点决定了我们与《创世记》相遇以后完全不同的命运

既然不同的起点有完全不同的归途,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认真正视我们的认知起点。这样大致地说,就有了两种可供选择的起点立场:1.《圣经》的创造说2.达尔文的进化说。两者的区别不用多言,我们都明白。一般来说,我们现代中国人,大多数都是以无神论的进化论为起点。在与《创世记》这本书相遇以前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未曾就自己的无神论立场认真思考和怀疑过。笛卡尔说没有理性的怀疑,就等于没有认识主体的存在,因此也就谈不上对事物有任何真正的认识了。也许我们对形而上的东西(关于创世、神等概念)从来就没有认真过当真过这就是我们身在其中的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了。

也许你会问,我们对进化论的认识,难道就不是真正的认识?不算。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经过理性的怀疑和反思。为什么这样说?其中的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所有没有与“虚无”直面的“认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而只是一些对“暂存”之物的零零碎碎的“认识”而已。换言之,进化论所说的,只是一个从“有”到“有”的存在之链在这个链条里,没有“无”的环节。

而《创世记》给人类的第一道启示,就是“存在者”要有勇气和智慧直面“虚无”。因为,上帝从“虚无”里创造了“万有”。顺便补充一句,神在《罗马书》第8章里启示我们直至今日“万有”仍然服在虚空之下直到《启示录》中描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