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5月5日查考《约翰福音》开始,七年过去了,我们仍然保持逐字逐句解读《圣经》的风格。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1155团契历年来倡导的读经方法:1.清零法;2.身临其境法;3. 概念光照法:用经过《圣经》启示真理洗涤过的“概念”,去光照《圣经》字句的意思;4.张力路标法。现在开始查考《哥林多前书》,毕竟七年过去了,我们再加两个方法:“真相—道理法”和“类比—超越法”。5.真相—道理法:要特别注意、始终区别哪部分是讲真相,哪部分是基于看见真相之后引出来的道理,要加以区别,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6.类比—超越法:如何将《圣经》信息跟我们的经历相联系?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平行结构,是可以类比的,就是类比结构。《圣经》的一个故事,自己的一段经历可以类比,《圣经》或者自己先后发生的两件事情,它们间可以有一个类比的结构,类比的指向。我们如果能够掌握这个类比结构,对《圣经》的理解就会容易得多。类比法能帮助你组织思维,类比之后紧跟的是超越,这个超越是蛮难的,如果没有被《圣经》光照过就很难体会。查考《哥林多前书》,就会用到这六个方法,而且必须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
《林前》在新约《圣经》中,论及早期教会实践中遇到一系列难题,偏向于解决实际问题,偏向于处理人际关系、处理教会弟兄姐妹的事情。《林前》是保罗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的看见,我们现在分享他那时的看见。当我说保罗的看见时,已经用到了“真相—道理法”,就是不轻易读成道理,把眼睛从道理中拔出来,进入保罗所讲的真相。事实上,保罗是在讲述一个真相,但是由于语言的原因,由于我们的思维定势,我们往往喜欢把保罗讲的真相变成道理,我们天生有这个爱好。看到这个事实以后,我们就要主动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往道理这条线上走,要主动往真相这条线上看。这次读《林前》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
保罗书信的次序背景
保罗先写出《哥林多前/后书》,再写出《罗马书》,在我看来更加合乎人的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具体到抽象;从相对到绝对。《罗马书》是保罗对神的救恩真理认识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也就是说,保罗如果没有思考和写作《加拉太书》、《贴前/后》、《林前/后》的积累和预备,是很难写出巨作《罗马书》的。《加拉太书》是保罗关于“律法与恩典”二律背反和“因信称义”救恩观的雏形。可以说,《罗马书》前8章是对此的全面阐述和概括;《罗马书》后8章是对《林前/后》概括、深化和提升。《贴前/后》关于末世的主题,在《罗马书》里发挥得不多,而在保罗晚年的监狱书信里(例如,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仍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