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阿斯和他的后代
13于是波阿斯娶了路得为妻,与她同房。耶和华使她怀孕生了一个儿子。14妇人们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15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因为是爱慕你的那儿妇所生的,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
哈利路亚,让我们为妇人们的看见,喝彩吧!让我们加入妇人的队伍,一起高声赞美主吧!“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15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因为是爱慕你的那儿妇所生的,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拿娥米曾经用“拿娥米之问”,问过这些善良的街坊邻舍: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现在,妇人们兴高采烈,有回答了: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恩典的神是真的!拿娥米啊,你是有福的,我们在你的身上,看见上帝的作为了!因为是爱慕你的那儿妇所生的,想想看,从媳妇路得的眼睛里看,那穷苦潦倒的婆婆拿娥米,到底有什么值得她爱慕的呢?这样的苦命人,一般的世人(包括律法主义者)都可能避之唯恐不及了。可见,只有拿娥米心中那份对耶和华的信靠,以及因为信靠而产生的伟大的坚毅和智慧,让媳妇路得爱慕了。一定是这样的。还有,妇人说,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这又是为什么?这个媳妇有什么特别?哦,她的特别之处在于,她知道应该爱慕什么,不爱慕什么。对此,波阿斯曾经有过评价:你末后的恩,比先前更大,因为少年人无论贫富,你都没有跟从。雅各书(1:9-11)里有一段经文,恰当地表达了波阿斯这位男人,对人情世事(包括婚姻)的洞明练达: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该喜乐;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样,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花也凋谢,美容就消没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这样衰残。是啊,波阿斯真是好眼光,路得姑娘不一般!这棵原本卑微的小草,因为生命中的那份顺服和信靠,而显得优雅高贵;如今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打,她的芳名仍然弥久不衰,传遍天下。试想,在上帝永恒的基业里,这是多大的福分啊!好生叫我们羡慕啊。对比那些“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的众多儿子(大千世界、熙熙攘攘)来说,又岂能与之相比!
16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怀中,作他的养母。17邻舍的妇人说:“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给孩子起名叫俄备得。
拿娥米,这个先是丧夫,后又丧子,穷途潦倒,被世人嗤笑;这个原本应该命定地被苦难击垮,人见人怜,是上帝恩典的“反见证”;这个面对上帝,有太多的委屈、太多的失望、太多的不理解;这个向世人“拿娥米之问”的寡妇婆婆,后半生本应该风烛残年、了无生趣、独守孤灯,与眼泪相伴,如今却焕然有生机了!你看她,把孩子抱在怀中,作他的养母。是谁给她枯萎的生命重新注入能量?她脸上的笑容映照的是谁的光彩?她臂上肌肉的血管里流动的是来自哪里的活水?她为什么在经历了如此愁苦的人生以后,重新站立起来?她在乌云般的失望里,为什么没有变得绝望?(注意,躲进上帝的影子里的人,都是一些绝望的人!)我认为,这一切神迹之所以成为可能,乃是因为“拿娥米之问”里面所蕴含的真诚、坚毅、勇气和睿智!因为“拿娥米之问”是向着全能的上帝而去的追问和呼求!是在忍耐中日夜燃烧的永不熄灭的盼望之火焰!------ 可是,也许我们会问,如果耶和华没有赐给拿娥米那些后来世人看得见的福分,又怎样说呢?拿娥米岂不真的成了“恩典的上帝”的“反见证”?我们周围有多少“恩典的上帝”的“反见证”?我们自己的生命,到今天为止到底是“正见证”,还是“反见证”?或者有多少比例的“正见证”?多少比例的“反见证”?人类苦难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亲爱的弟兄姐妹们,如果你觉得拿娥米的故事还不能帮助你回答上述问题,那么,请思考路加福音21:19: 你们长存忍耐,就比保全灵魂。(By your endurance, you will gain your lives.)。还有,请对比参考圣经里另一位著名的寡妇:亚拿的故事(路加福音2:36-38)。
这俄备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卫的父。18法勒斯的后代记在下面:法勒斯生希斯仑;19希斯仑生兰;兰生亚米拿达;20亚米拿达生拿顺;拿顺生撒门;21撒门生波阿斯;波阿斯生俄备得;22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
什么是“拿娥米之问”?用拿娥米朴素的话语来表达,就是: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其中的深刻之处在于前面的四个字:既是这样。这是对于她个人生命所经历的苦难的浓缩表达,也是对人类苦难的浓缩表达。什么是“拿娥米之问”的回答?用妇人们的朴素语言来说,就是:“拿俄米得孩子了”。谁赐给拿娥米孩子?当然是耶和华!(注意:看得见神的人与看不见神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决然不同的)。所以,“拿俄米得孩子了”,是耶和华亲自用可见的恩典,回答了“拿娥米之问”。“拿娥米之问”的普遍意义在哪里?在于:既是这样,又怎么样呢?------ 君不见,成千上万的基督徒的生命,已经见证,正在见证,还要不断见证,无论在人类的何种境遇里,耶和华的公义和慈爱永存;天地可以废去,耶和华救赎的应许永远不变,如果,并只有,当我们用生命(老我)作为代价,全然信靠祂(赐我们新生命的耶稣基督),并在忍耐中盼望!在盼望中收获!在日常生活的田园里,默默耕耘,(还记得约翰福音“播种的与收割的一同快乐”的比喻吗?还记得我家院子里的冬瓜的比喻吗?还记得阳光和肥料的比喻吗?),收获属灵(和属世)的惊喜!
让我们用《约伯记》的结尾,来结束本文吧;
我从前风闻有你,
现在亲眼看见你。
因此我厌恶自己,
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约伯记42:5-6)。阿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