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 12:11–21

12:11 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12 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13 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14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15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16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17 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18 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19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20 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21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如上所述,罗 12:9–21 的十二条原则,既是律法又不是律法,对于没被更新的生命来说,可以是律法;对于已被更新的生命来说,就不再是律法了。因为这是神应许王子在基督新生命里必定活出的样式,所以可简称为“王子十二原则”。我们在律法之下求之却不得,而在神的恩典下本然就如此,哈利路亚!但是需要在信仰中恒心、持续学习与操练。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领会基督徒十二条原则的后面十条:

12:11 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

12:11 Do not be slothful in zeal, be fervent in spirit, serve the Lord.

先看英文单词:slothful 是怠惰的、迟钝的、冷却的、懒惰的、有气无力的;zeal 是火热的热心、有激情的热诚。经文意思是,不要在火热的、有激情的事情上越来越怠惰了,越来越有气无力了。既然是 zeal(热心)怎么又 slothful(怠惰)呢?这种极具张力的情况有吗?有的,心里火热但行动怠惰、有气无力,单凭热心带不出行动,这时里面的热很可能是虚热,没有结果,很快就沉寂下去。后半句 fervent 也是火热的、热心的、强烈的、炽热的;in spirit 是指在圣灵里。前后连起来读,真正火热的激情扎根在圣灵里(灵层面),而不是单单停留在热心里(魂层面)。比如有时在魂里唱圣歌一场虚热,一出门什么行动也带不出来。

那么同样感觉火热,一个在魂里,一个在灵里,怎么区别呢?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be fervent in spirit, serve the Lord.)若将此条原则读作:服侍主你要火热,不能怠惰,就没有把真正的意思读出来。

现在按照前后文细读,在灵里的火热和在魂里的火热区别在于:“向度”不同!一个是面向主,一个不是面向主。面向主时的火热是灵里的火热,不是面向主(即面向自己或追求人的荣耀)的火热,可能就是魂里的虚热。我们的生命是有“向度”的,向度就是面向,假如你不是向着耶稣,就是向着世界。一旦转过来向着耶稣,灵里的火热就像恋爱中的男女一样充满激情。很多圣徒包括大卫写出对神持久火热的、爱情般的情感,正是我们需要体验、明辨的“真爱”。其实即使在亲人之间也很难维持弟兄般持久、纯真的爱,除非你的爱扎根在耶稣基督里,生命重心转向耶稣基督。新生命的弟兄姊妹有时变得冷淡、怠惰带不出行动,是因为灵里向着耶稣的爱熄掉了、转向了;有时体验不到唱圣歌时对耶稣的爱和感动,是因为生命向度没有转向神。我们需要不断默想一个事实:就是十字架的恩典,我们原本毫无希望地在罪中挣扎,唯有主耶稣基督的牺牲和死而复活,我们才得以有了新生命,才得以有了永恒的盼望,才得以经历对耶稣那种持久、深沉的爱。侍奉主,就是献上自己,就是你的生命要朝向神,让神在我们里面做更新的工,做那神奇的复活的工。

这是基督徒第三原则:向神火热原则。

12:12 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 12:12 Rejoice in hope, be patient in tribulation, be con- stant in prayer. 先看英文三个 in:“in hope(在指望中)”、“in tribulation(在患难中)”、“in prayer(在祷告中)”,中文可译作:“在盼望中喜乐;在患难中坚韧;在祷告里恒定不变“。对应重生基督徒区别于非基督徒的三个很重要生命状态:第一个是:喜乐(rejoice),第二个是:坚韧(tribulation),第三个是:恒定不变(constant)。

首先一个特征是喜乐,不要忘了喜乐扎根在哪里?喜乐是扎根在盼望里。假如喜乐是扎根在眼前的、可见的、已经实现的、已经得着的,跟世人有什么区别呢?世人结婚、找对象、生孩子、涨工资、被提拔、孩子出国留学,世人很高兴,基督徒也很高兴,

有什么区别呢?基督徒的喜乐根本意义上是在盼望中的喜乐,这是世人做不到的。盼望什么呢?盼望我们死都死不掉—基督徒是不死的,这是基督徒喜乐的根本来源。我们在耶稣基督里还有很多盼望,比如说我们今天上“贵族幼儿园”的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我们不仅能得着第一、第二、第三,还能得着一、二、三、四、五、六……十二这些宝贵的生命品格特征,都是神在新生命里赐给我们的,虽然还需要操练,但是盼望必然得着这一切。

基督徒面对挫折、面对困难有坚韧的心是因为有盼望,而且坚韧可以带出很多品格来。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很多老练的基督徒前辈久经风雨,充满智慧、遇事不惊、临危不惧,为世人所羡慕。

祷告要恒切。对应的英文是:be constant in prayer,并不是说恒久的祷告,而是说在祷告里才能保持生命中本质的东西恒定不变。因为祷告就是跟神相连,神的义不变、神的爱不变、神的应许不变、神的大能不变,所以你回到祷告这样一个特殊境况中,不变的信念就立起来,恒定不动,不像没有信仰的人随着世界潮流漂来漂去。

喜乐扎根在盼望(hope)中是在“时空之外”,患难经历则是在“时空之内”,祷告则将时空内、外穿越相连。

这是基督徒第四原则:喜乐坚韧恒久原则,也叫作穿越时空原则。

12:13 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

12:13 contribute to the needs of the saints and seek to show hospitality.

英文单词”contribute“,贡献、捐献。例如美国幼儿班小朋友学习 contribute,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大家慷慨分享。这里第一次提到基督徒要把物质东西拿出来,拿给谁?对象是圣徒,当圣徒遇到困境有需要时,其他基督徒不能自私,有一块面包也要拿出来分给圣徒一起吃,不是指多余的东西分享。保罗称肢体里的弟兄姊妹为圣徒,是圣徒的宽泛定义;但在许多情况里,保罗称圣徒的,常指那些传福音而没有精力和时间为自己谋生的人。圣徒缺乏要帮补,基本上是命令口气,拿出物质财富捐献要克服自私心态,是对基督徒很基本的要求。

后面半句 seek to show hospitality,”hospitality“是好客,客人一般是指友好的,偶然进入你圈子里友好的人,要寻求机会、有意愿把内心的好客主动、具体地表达出来。可参考纯真明辨原则,不掺杂、不功利、无条件的好客、款待。

这是基督徒第五原则:帮补好客原则。

12:14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12:14 Bless those who persecute you; bless and do not curse them.

对逼迫你的人要给他祝福。为什么对逼迫你们的要祝福,而不是宽容、原谅?因为宽容、饶恕、原谅只涉及你本人对他的态度,而祝福必须要动用神的能力。一个不信神的人没有祝福他人的能力可言;一个基督徒因之是神的儿女,在神的话语里祝福他人,他的祝福是有能力的。在基督的爱里,基督徒得到这个特权与能力去祝福人。

为什么单单为逼迫我们的人祝福?我们当然是为所有的人祝福,因为神爱世人,如果我们愿意为逼迫我们的人祝福,自然也愿意为所有的人祝福。祝福的话语带有神的能力是真实的,祝福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救赎的、更新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很珍惜祝福话语的力量。

祝福的心与对神的认知有关;神爱世人,神都爱他了,你才会祝福他;神是不是仅祝福好人?不!神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行为恶劣的人,包括我们这种罪人。保罗经常说这个逻辑:主都为他死了,你还去论断他?刚才那个弟兄讲得也很现实,我们咬牙切齿恨死了,还为他祝福?似乎这个经文行出来很难,其实不难。因为许多其他事情,可能因为物质上或外在环境上的阻拦,我们做不出来。但对罪人的祝福,能阻拦我们做这事的,不是物质或外界环境,只是我们里面对神的认知。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主基督为这些人而死,也包括为我们而死,祝福就出来了。而且完全可以在心里为他祝福(都不用说出来,说出来可能遭吐沫),这比饶恕的力量还要积极,因为你已认识到神爱这些人。

我有一个问题,祝福与咒诅是不是二律背反?为什么不可以一边祝福、一边咒诅?我的回答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祝福是基督徒由神而来的特权,咒诅的权柄单单属于主,我们没有权柄咒诅任何人。论断的极端就是咒诅,论断都不可,岂可咒诅?!咒诅的权柄单单属于主耶稣基督,因为神把审判人的权柄交给了他,没有与任何人分享;但祝福的特权是分享的,我们是带着祝福特权的神的门徒。最有趣的人物就是旧约《圣经》中的雅各,老年时一路祝福,与埃及法老一见面就祝福他。法老心里一定会想:你有什么能力祝福我?我祝福你才对呀!其实雅各自己知道这个权柄是从神来的,他看到埃及的法老尽管有财富、权势,也可怜,若我不祝福他,他也白活了。

只要祝福,不可咒诅。不可咒诅是告诫我们,不可越界,论断人、咒诅人都是非常严重的越界,不可把基督的权柄抢过来。不可咒诅相当于不可杀人,其实心中咒诅就是杀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不可咒诅不是不能宣讲大审判,神预言未来大审判是严肃的。要注意明辨传达真理的信息与人的意念之间的区别,例如我们传达神的信息:不信耶稣的人要下地狱,但我们心中不能咒诅他人下地狱。

这是基督徒第六个原则:不怀恨意原则。

众:我传福音就喜欢传给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不传,不想他上天堂,想他下地狱算了。

你这个就带有咒诅心态,一个基督徒要明辨自己的恶。你如果有任何咒诅人的念头、意念、需求,你要学会明辨,要自己厌恶自己居然会出这种念头,这叫明辨;若是自己心中出现咒诅也觉得很正常,就不是新生命。最大的祝福就是让他能够逃避大审判,躲过大审判,躲到耶稣基督的“方舟”里去。

12:15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12:15 Rejoice with those who rejoice, weep with those who weep.

这句经文中英文没有差别,读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应该与世人同喜同悲吗?我们应该与世人什么喜同乐,什么哀同哭?世人的喜哀与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在世人的喜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哀与痛,有这个经历吗?当世人看不见大审判,看不见耶稣基督是真的,沉醉在世上暂时的喜乐中,其实我们是很悲、很痛、很伤的,是不是这样?(众:不是那么敏感。)不那么敏感是因为新生命不很强。

喜与哀不仅要从世人的一般生存处境去理解、去体会,还要从人在本质意义上的生存处境去理解、去挖掘、去体会。一般生存处境是指人总有生老病痛、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等等,在这个层面上,基督徒作为人与他们同喜同哀,无论是自我的还是他人的都有同喜同哀的归属感。当然这里也有善恶的明辨,有律法之义的归属与约束的判断,总不见得与贪官得手同喜,与赌徒赢盘同乐?!但是无论是罪、是义,都不能否认人的体验和感受,即便是一个人做坏事被抓、被打、被羞辱时的痛苦,即便是一个杀人犯被执法,他本人的痛苦也是真实的,其父母的悲痛也是真实的,也能感同身受、同喜同哀。在这个层面上,基督徒的悲喜应当回到人的纯粹体验,连善恶都要剥离开来,不要搀和(这在西方文明社会往往做得比较好)。而且这种悲痛、绝望、羞辱的体验,无论对罪人还是义人都是有价值的,因为一切背后都有神,这价值就是人的转机,就是让人转向神。总之,基督徒对纯粹人的悲喜要有同理心,对善恶要有明辨,并且对善恶的反应要很敏感。所以基督徒会是个感情很细腻、很丰富、很深沉的人(一般庸俗的表面人是做不到的)。喜也好、怒也好、哀也好、痛也好、爱也好、憎也好,都深沉。行出这句经文难不难?难在要用神的眼睛看待所有的人,有慈爱怜悯之心,有孩童般天真单纯之心,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能将罪与罪人、罪行与罪人感受区别开来,这就是重生基督徒即王子、贵族必须具备的心。

众:阿门!教皇去探视刺杀他的犯人就符合这个原则。

这是基督徒第七原则:感同身受原则。

12:16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

12:16 Live in harmony with one another. Do not be haughty, but associate with the lowly. Never be wise in your own sight.

彼此同心(harmony with one another)中“彼此”一般指在你周边的人,同心的英文”Harmony“是和谐、和睦,意思是和谐地彼此相处。显然同心比和谐相处要求更高。associate with the lowly中”卑微(lowly)“可指卑微的事,也可指卑微的人。其实在神的眼里并没有卑微,是你认为、世界认为卑微,所以卑微的定义、看法很可能本身有问题。Associate with the lowly中” associate“是要有联络、有来往的意思,不要把他隔离开来。所以用词要很斟酌,并没有中文译本里的“俯就”所带出来的居高临下的感觉。

意思是从不,从来不,不要在自己的视野里自以为聪明。我的翻译是:”彼此和谐相处,不要高傲自大,倒要与卑微的人与事常有联络,不要在自己的视野里自我感觉聪明“。

如果此处经文不作“彼此同心”来要求,而作“彼此和谐相处”,那么难度可能就会降低多了。但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难在哪里呢?难在人的视野有高低贵贱之分,有教养的人跟没教养的人在一起不协调,爱卫生的人跟不爱卫生的人在一起不习惯,诸如此类。我们可以体会到保罗讲的这些原则都是设想基督徒作为一个王子进入社会遇到的问题,没有一句是无意义或多余的,处理方法很具体:不要在自己的视野里自以为很聪明、很正确、很高傲,以至于与人不和谐、发生冲突。这种不和谐出于人与人之间的诸多不同,如尊卑、贫富、教育、习惯、志向、兴趣等,其中也包括俗语说的视野或境界不同。但是,要明辨,真正阻碍人和谐相处的最大原因是骄傲自大的罪,互相轻视不接纳。所以这句经文对此提出警戒与劝勉。

那么什么是卑微的呢?一般泛指人在社会地位、道德品质、文化修养、智慧才干等诸多方面公认的低微的人与事(纯属世俗标准),基督徒不能以世俗标准来轻视他人,反倒要与之联络,以此效仿基督榜样,以高贵之身成为众人之仆。这个要求从字面看,是跟他们联络,甚至没有要求我们为他们服务,保罗用词很准确,其实你只要跟他们联络就很难了,真的要放下骄傲,更别说去为他人洗脚。基督徒的聪明不在自己的视野里,乃是在真理的框架内,所以你对自己的聪明也要明辨,前者一定会导致骄傲,实则愚蠢;后者则在真理的框架下变得聪明,生出谦卑。与众人相处中,基督徒要明辨自己的智慧到底是在基督里还是在世界里。基督徒很容易滑到世界价值观去处理人际关系,一是骄傲自大,二是自作聪明,都是很重要的提醒。实际上如果能够明辨,转换到神的视野里也是容易做到的。

当然和谐也不是和稀泥,不能牺牲原则来换取,所以这句经文也隐含这样的意思:放下骄傲能换取的和谐是要追求的;牺牲原则而换取的和谐是没有意义的。例如骄傲是彼此的,也不是一厢情愿,他也可以看不起基督徒,也可以很骄傲,你很谦卑也不见得就和谐,所以放弃原则换取和谐也不可取,原则就是救恩,对基督徒来讲没什么比这更重要的。这个和谐是指谦卑能达到的,而不是放弃原则换取的。

这是基督徒第八原则:和谐谦卑原则。

12:17 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12:17 Repay no one evil for evil, but give thought to do what is honorable in the sight of all.

Repay no one evil for evil 直译是:不对任何人以恶报恶。 honourable 是美善的,荣誉的,but give thought to do what is honourable in the sight of all 直译是:在众人眼里看作美善的荣耀的事情,要留意去做。

什么是众人眼中认为是好的?众人眼中认为好的标准是高还是低?

众 1:人心里都有良知,应该是高的。

众 2:众人都认为好的应该是很低的标准,最起码的道德标准。

众人眼中都认为好的标准应该是比较低的,基督徒对美善的标准可能会高一些。比如基督徒要敬拜神,对众人来说干嘛要敬拜神呢?换句话说众人眼中认为好的是指不信神的人的标准,“不随地吐痰”就属于这一类,当然要留心去做。

先看前半句不要以恶报恶什么意思?以恶报恶就是世人的原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你算计我,我也算计你;既然你冒犯我,我也冒犯你。基督徒不应该这样,不能以任何理由给自己作恶找借口,因为我们对恶厌恶,根本不想做也不想找任何理由。可是,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这个世界就这样运作的,人家已经先这样做了,基督徒还是不可以这样做,这个标准难不难?

众:难。假如人家骂你,你不要骂还人家,对恶作减法。

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为什么不是说“就去做”而是留心去做(give thought to do)?神可能更看重你留心去做这个心态,事情本身不重要,保守你的心态很重要。比如你很有信心去做善事,但人家不认可,说不定还会反咬你,不让你做呢。有时候当环境恶到一定程度,你可能还真的需要动用智慧,决定做或不做呢。所以强调的不是事情是否做出来,强调的是要保守那颗清洁的心。感谢主!非常体贴,爱到极致!

不以恶报恶和后面的经文不要自己伸冤有细微的不同,区别在于人家行恶不能作为自己行恶的理由,报复就是其中一种理由。因此,不以恶报恶是一个更宽泛的陈述,“以恶报恶”是世人的智慧,基督徒不能接受。我小时候二姨妈讲过一句话:“在绵羊面前你要比绵羊还要温柔;在豺狼面前你要比豺狼还要凶残。”,我把这句话当作名言记住了。现在回想起,就发现不符合这里的原则。(众:对。)

我把这节经文叫作基督徒第九原则:众人美善原则。

12:18 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12:18 If possible, so far as it depends on you, live peace- ably with all.

从这经文里我可以体会出父亲的爱!这个事情若是可能,又绝对取决于你,你就不要跟人家冲突,就要和大家平安相处;言下之意,若是不取决你,就没办法了。前提“若是”是什么意思?

众:先保护自己。

不是先保护自己,而是不要主动挑起冲突。若是能行,是说你跟人家冲突的时候,假如这个事情取决于你,能不冲突的就不要冲突;但很多情况根本不取决于你,冲突只能照常发生。

众:这事由得你就不冲突,由不得你也没办法。

耶稣说:太 10:16“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你是绵羊,但这个世界是豺狼,你是绵羊被送进狼群啊!倘若你跟世界一样不讲耶稣基督,当然就没有这个感觉。基督教在世界上带来太多争论、争吵、争斗、战争是事实,这也是基督教被人攻击的地方,是有原因的。所以这里“peaceably”不是对“彼此(one another)”而是对“众人(all)”,是在处理和平的事上,文字非常谨慎。主耶稣都说过这样的意思:他们恨你,不是恨你,乃是恨我。所以你叫人家不恨,除非你不是基督徒或者装作不是基督徒,你是基督徒一定有人恨你。而且这个恨带来的是逼迫、冲突,包括流血、战争,比如中东基督徒就遭到逼迫,因此不是两个巴掌打不响的家庭小事,讲的是大事情。在某种意义上,“众人(all)”不是跟你相遇的而是见都没见过的人莫名其妙恨你,因为你是基督徒。很多战争完全是这个团体和那个团体之间的冲突:我是基督教,你是伊斯兰教;我是中国,你是美国;战争是这样发生的。这种时候如果取决于你,就尽量不要去争斗;如果不取决于你,争斗还是必须的。所以二次大战时,

C.S. 刘易斯向基督徒解释为什么这个战争是公义的;为什么英国人应该起来参与战争;为什么基督徒也应该上前线打敌人。这边诫命说不可杀人,那边说你要上战场,C.S. 刘易斯当年花了很多功夫去化解这个张力。

众:怎么化解?

就是“若是能行”嘛,界限就在这里,若是不取决于你就只好打呀,战争就是这样。因为《圣经》从不重复、从不啰嗦,每一段经文都对应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境遇。这一条是要解决和平的事,解决战争双方、不同教派之间的冲突问题,与在一个群体内维持“和谐(harmony)”是两码事(或许你只要放下骄傲就解决了)。

这是基督徒第十原则:尽力和平原则。

12:19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12:19 Be loved, never avenge yourself, but leave it to the wrath of God, for it is written, “Vengeance is mine, I will repay, says the Lord.”

这可能是最极端、最难做到的一条!基督徒在世界上受到极不公正、极不公义对待时也会有冲动想报复,但保罗说要把这报复心压下去。因为我们知道:一是若没有神在背后,这人害不了你;二是他的恶,神必定报复。基于这两个认知,你会觉得你自己去报复没有什么必要。

众:第一个认知太难了,怎么可能是那种恶也是神在背后呢?第一个认知的大前提:一切事情背后没有神的许可都不能发生。大前提站住了,小的也站住了,神既然管得了这事,神让它发生的就是他许可的(除非你认为神的能力缺一点,臂膀短一点)。假如你认为这件事神怎么可能让它发生?!其实你是在怀疑神的能力;若神的全能在你的认知中已经站住了,你还想报复吗?没关系,神会替你报复,不在乎自己报复。这个确实最难,难就难在要有正确的认知和足够的信心,只要认知到位,做到并不难,因为它不取决于你的任何行动。你若要报复倒要具备足够的能量、智慧、条件,如今你全部交托给神就什么也不用做,所以严格讲,好做还是难做完全取决于你对神的认知程度。

众:这时候就考验人的信心了。

是的,考验人的信心。事实上神是一定要惩罚恶人的,但这不应该是你的心愿,你的心愿应该是神也爱他,希望他转向神。同时又要认清这是恶人,其实我们当初也是恶人,没什么本质区别。

这是基督徒十一原则:伸冤由主原则。

12:20 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21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这句经文什么意思?细读一下,文字扣文字是不难的。比如说你的仇敌(你的仇敌就是当年在他有权势、有力量时逼迫过你),你在他面前受到很多苦。等有一天他弱了、他饿了、他渴了,他希望你来救济他,这时你给他吃、给他喝吗?炭火放在他的头上烧是什么意思?是报复他吗?不是,是让他悔改。不可一世的恶人总有一天会弱下来,正是神救他的时候了,他软弱的时候也是转向神的时候。这时候你给他吃、给他喝,很可能让他自我谴责,这样就创造了一个转向神的机会,你的善就战胜了恶,以善胜恶。

这是基督徒第十二原则:以善胜恶原则

其实,以善胜恶可以应用到任何事件,甚至在基督徒团契的弟兄姊妹之间。一个基督徒的“老我”很容易把你的“老我”也调出来,相互干起来,按照十二原则,你要成熟到一个地步以至于在“老我”面前岿然不动,还用“新我”对待他,这叫以善胜恶。我们要操练到别人的“老我”带不出自己的“老我”,所以这十二条要一步一步操练,操练到完全成熟,成为贵族。

总结:基督徒(王子)十二原则:

纯真明辨原则(罗 12:9)

亲爱恭敬原则(罗 12:10)

向主火热原则(罗 12:11)

穿越时空原则(罗 12:12)

帮补好客原则(罗 12:13)

不怀恨意原则(罗 12:14)

感同身受原则(罗 12:15)

和谐谦卑原则(罗 12:16)

众人美善原则(罗 12:17)

尽力和善原则(罗 12:18)

伸冤由主原则(罗 12:19)

以善胜恶原则(罗 12:20–21)

基督徒若把这十二条全做到的话,就活出了王子的生命,贵族的品格全然彰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