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4 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5 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6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7 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8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谈谈人的生命本质
先回顾一下罗 12:1–2 两节经文,谈谈人的生命本质是什么。
12:1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2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总体说,人有三个认知:认知神、认知自己、认知世界。我们原来被世界同化,对神没有认知,因此对世界没有认知,对自己也没有认知。现在我们认知神,才开始认知自己,《罗马书》12:1–2 是在讲基督徒、甚或是全人类的生命本质。
人作为人,首先是神的一个创造,是万物之灵,是神在有形世界里最尊贵的创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神的这一创造之尊贵,连我们这些被造者自己都不敢相信,原来整个宇宙都是为人类创造的,宇宙、星球、太阳系、银河系都是为人类创造的。我们总不敢相信这个事实,总觉得还有外星人,这么大的宇宙难道就为了小小的地球上这个人类创造的?到目前为止,至少《圣经》启示有灵界、有天使,但是没有外星人,宇宙就是为这个人类创造的。
关于人类的本质,作为预备,先简述“存在”和“存在者”两个哲学概念。一切事物,凡可用名词表达的(包括概念),都属 “存在者”层面。浩瀚宇宙、大千世界均在“存在者”层面,不计其数,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存在。存在者背后都有 一个支撑,就是存在。于是“存在”作为一个很抽象的哲学概念,是可以理解的,一切存在者都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一样的。
在“存在者”层面上的东西就太多了,五花八门,分类很复杂。那么,“存在者”背后的“存在”能不能分类?只是存在,还是有不同的存在?存在主义说只有两种存在,即在”存在者”背后支撑的”存在”只有两种,一种叫做“自在”的存在,一种叫做“自为”的存在。
什么是“自在”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是其所是”的存在。什么是“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是“是其所不是”的存在。这个太有意思了,对我们今天理解生命的本质很有帮助。
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正是罗 12:1–2 告诉我们的。宇宙万物作为“存在者”存在,可以是有形的、物理的、时空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心理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哲学家将一切“存在者”背后的共同特点抽象为“存在”,但是这种抽象的“存在”作用于除人以外的一切“存在者”,与作用于“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有所不同。哲学家的这一观察思考把人的地位抬起来了—宇宙万物都是为人这个特殊的存在者而存在。那么,人这个存在者背后的“存在”跟其他一切存在者背后的“存在”不一样在哪里?可以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存在”。
第一、“是其所是”的存在,即“自在”的存在,是人以外的所有存在者背后的“存在”,“是其所是”的存在本质是不变的。存在主义鼻祖之一萨特举例说,这个瓶子可以装水喝,也可以养花,还可以顺手抓来还可以砸人,你可以不断发现它的新用途,但是所有这些用途(发现的与未被发现的),都作为它的本质规定的内容,是不会变化的,它的本质不变,这叫“是其所是”。是其所是的自在世界也很精彩,并不是表面看起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也有很多奥秘,很多内在的本质内容还没被发现,等待被发现。
人也可以是“是其所是”的存在,即不断地发现他里面“自在”的潜能。例如发现他会唱歌,于是把他里面唱歌的潜能发挥出来,但是本质已然,只是发现而已。一般来说,教育的最高功效就在于此,把潜能发现、发挥出来。萨特却说千万不要把人变成自在的存在(这是哲学家厉害的地方),因为这样就降低了人更高贵的本质:“是其所不是”的自为的存在。
第二、“是其所不是”的存在,即“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区别在于,它的本质等待你(人)自己去否定。注意,不是等待你去发现和开发。你是你那个“不是”,你不是你
那个“是”,你的存在是等着被否定、被更新的,有感觉了吧?你这个人假如此生没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没有更新出一个本质上完全不一样的生命,就压根儿没有开始,当然也就没有完成你生命的旨意,人只能降到“物”的水平。
有人说,其实效法这个世界也很重要,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的潜能并在世界上自由地发挥出来,不是很好吗?!的确不错,其实这就是世界的教育观,甚至是世界上的先进教育观;不幸的是,效法这个世界还只是“自在”的水平,还在世界的巴别塔里作建造,生命本质没有改变。
现在保罗说的是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生命需要在本质上得到更新,我们可以变成神的儿女,生命的本质可以完全不一样了,这是神的应许!耶稣来到这个世界,世界的人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神的儿女,“凡接待他的”已经不是原来亚当人的概念了,是在本质上否定了亚当生命,不再是亚当生命潜能的层次。听明白了吗?
在这个意义上,神的儿女对自己生命本质的否定就是对“自在生命”的否定,成为“是其所不是”的生命。因为“自在的生命”不是神的旨意,神造人本来就是一个“自为的生命”,是人自己完全堕落到“自在生命”里去了。所以严格说,“自在的生命”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自为的生命”,即在神的真理里被更新(transform),基督徒在有生之年经历的应该是这样的更新过程。
两个被动的动词:conformed(被效法、被定型)和 trans- formed(被更新、被转换),也可以理解为前者对应“罪的奴仆”,后者对应“义的奴仆”。“罪的奴仆”是不断地被这个世界定型(conform to this world),不由自主地逃也逃不了。“义的奴仆”是可以被更新到更高的层面,更自由的境界,每被更新一次,就被释放一次,自由一次;与此相反,有些人的所谓更新一次,却是被捆绑一次,这叫宗教。
我们继续读《罗马书》12:1–8。罗 12:1–2 是讲你是谁?人的本质是什么?罗 12:3–8 是讲你的价值在哪里?怎么评估你此生在世界的价值?所以,罗 12:3–8 是讲人之所“用”,“用”就是你的价值,为什么把你放在世界上是有用的。这一段经文让我震撼,因为将我的价值观全部颠覆!通常看人之所“用”,看人的价值在哪里,根本想不到是在教会的肢体里!我们想到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贡献、才华等体现你的价值,例如你创建公司、慈善捐钱、建造教堂,或建寺庙等等;根本想不到神看重生基督徒在世界上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其最大、最本质、最重要的价值是在肢体里的功效,这是神所看的价值。
12:3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重生的基督徒“是其所不是”,在更新过程中每个人都在自我否定,朝着一个更高层次更新。那么,怎么看这些重生的基督徒你、我之间的价值区别呢?神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一般来讲,我们会把世界上的价值观带进来,你是博士,他是公司董事长,你是科学家,他是大学教授。其实神说“所当看的”是这些东西虽然重要,若与“肢体”里的功效相比,都不在永恒里有价值,都只是暂存的价值,只是巴别塔的价值。
我们研读《罗马书》,以巴别塔的概念概括了世界上的价值观,现在让我们从新的角度看人的价值。新的角度是什么?神说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也就是说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和你的价值有关。
那么,信心是怎么来的?信心不能是空洞的,保罗说: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这个信心的链接非常重要,你的信心是通过听道来的,所听的道是从神的话语来的。假如所听的道不是神的话语,听再多也没用;假如所听的道是被人扭曲的、遮蔽的,听再多也没用。可以说,凭各人信心的大小就是凭各人对真道的认知;反之,凭你对神的真道认知就等于你的信心大小。《罗马书》后面有很具体的例子讲到软弱的弟兄为什么软弱,乃是因为他对神真理话语的认知不到位。在这个意义上,你在肢体里的作用是跟你对神的认知水平匹配的,也是跟你信心的大小匹配的,要看得合乎中道。
12:4 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5 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
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的概念对基督徒来讲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基督徒的生命在基督里成为一身,是作为一个肢体,在耶稣基督里有个角色、有个功效。在世界上,你是父亲,又是老师,也是丈夫,是你个人生命的角色;对属灵新生命而言,是指个人生命在属灵肢体里链接的角色与功效。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团契那么有感情?因为那才是我们的生命本质,比家庭、公司、任何世俗的组织都重要。个人生命与属灵肢体的链接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组织关系都重要,比婚姻、家庭、血缘关系都重要,因此人的世界观在此被颠覆。这就是耶稣说,我让你跟你的父母有争吵,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说的。
总之,保罗将“肢体”概念放进来,各人的角色也就出来了。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各人作为 “肢体”发挥功效。
12:6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7 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8 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Having gifts that differ ac- cording to the grace given to us, let us use them:)参考英文的意思更完整、更简白明了:恩赐(即天赋 gift)是从恩典(grace)来的,是天赐赋予,预先给的,白白给的。各人所得的天赋不同,在肢体里的功效也不同,让我们来使用它。
接下来的经文将肢体里的功效分作非常重要的几个类别,中英对照如下:
一是“说预言”(prophesy):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说预言好像很神秘,其实在新约时代说预言就是传福音,预言什么?将有大审判。你的预言必定是准的,因为大审判必然发生,但是还没发生,很多人不相信,所以把大审判讲得明白、清楚,就有讲预言的才华了。
二是“作执事”(service) : 或作执事, 就当专一执事。(“专一”译文下加点表明在原文不存在,译者为了让句子通顺或其他原因人为加的,读经时要作中英文对照,以防译者把不应该加的词加上,有的会误导。)。
三是“作教导”(teaching):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
四是“作劝化”(exhorts):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
五是作“施舍”(contributes):施舍的,就当诚实。就是奉献、给予,钱掏出来给人家。
六是作“治理”(leads):治理的,就当殷勤。作治理的具备领导力。
七是“怜悯人”(acts of mercy):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我把肢体的七个功用分成两类,其中 4 个属于精神信息方面,3 个属于行动方面。
精神方面的 4 个:预言,教导,劝化,怜悯。这 4 个又分成两类:预言、教导归为一类,都涉及真理的客观性;劝化、怜悯归为另一类,涉及真理的主观性。
具体地,说预言涉及到传递一个客观真理,侧重于事实,例如人不悔改、不信神,死了下地狱,事实就这样!我们一般不敢讲,不敢讲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相信。教导也是涉及客观真理,侧重于教义,讲经就是把《圣经》里神的意思表达出来,越准确越好,表达原意,这叫教导;教导是把神的基督教教义、客观真理一点一点传讲,不要随意把主观的东西加进去,不要歪曲。劝化、怜悯是涉及真理的主观性,要结合人的主观感受、对方的接受能力,用你的经验去劝化他、怜悯他、安慰他,两者虽然都涉及信息方面,但是分客观、主观,各有侧重。
后面三个属于行动方面的:作施舍、作治理和怜悯人,也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具体地,一类是自己做,例如执事自己去洗脚、端盘子、整理房间,就不用拉人家做了;又如奉献,自己掏钱就是了,不用拉别人掏。另一类是间接做的,作治理的人是间接的,他要把大家用起来,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做,要照顾全局不让任何人委屈,要很用心思,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自己做干脆一点,有些人有能力把大家鼓动起来朝着目标走,相应的能力和恩赐是不一样的。
译文中有三个“专一”是译者另加的:“专一执事”、“专一教导”、“专一劝化”,其实英文版本中不一定是“专一”的意思,并不是指各人专作一项,而是做了这事就要把这事做好的意思,很有可能一个人有多种才华,要专心做好所做的事,这样理解也更符合实际的事工情况。
我们还可以倒过来想一想也很有意思:肢体里有七类功能,为什么只有七类?能不能再加几类?你会发现真的很难再加,肢体功能确实只有七类。有偏信息的和偏行动的;信息里又分偏客观的和偏个人经历的;行动里可分偏直接作的和偏间接作的。所以,教会中可根据个人的恩赐不同有不同的分工。例如劝勉者偏重于分享个人经历,例如要明辨真理在家庭生活、夫妻关系等生活中的应用;教导者偏重于正面讲一些大的教义真理,逻辑要清楚;怜悯者要善于倾听、同情、安慰、理解人。
此外,《圣经》里还讲到三个职分:先知的职分、君王的职分和祭司的职分,在肢体中也有不同的功效。比如先知摩西、以利亚,祭司亚伦、撒母耳,君王大卫等。三个职分所涉及的恩赐都不一样,先知要善于讲预言、作教导;祭司要作教导、劝化,特别需要怜悯,善于倾听、善于安慰,其实现代教会的牧师与祭司功能很相近,对软弱者要有怜悯;君王涉及作执事、施舍、治理,君王有时也需要怜悯弱势群体,君王不能掌握财富全给自己用,做贪官不行。
最后,让我们仔细看一下两个英文单词“gift”和“grace”的区别(在中译文中常被忽略)。“gift”在日常用语中就是天赋、特长,有具体内容;“grace”可译作恩典、恩慈,指神对我们的慷慨给予,是抽象概念。天赋其实也是一种恩典,是从神的恩典、恩慈来的;再进一步,恩赐的大小与恩典、恩慈的大小也有关系,因为信心本身就是一种恩典。所以,个人新生命在肢体里的价值是从神赋予的恩赐、恩典来的,尽管恩赐各有不同,以你所得的恩赐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这是中译文“专一”的真正含义),就是讨神喜悦的了,这也就是神衡量你的个人价值所在的眼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