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近,我在读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无可蔚藉》,我发现,许多优秀深刻的现代小说,都有一个特征,就是荒诞感。随着故事情节缓缓推进,和故事场景梦幻似的随意切换,读者感受到越来越强烈的荒诞感,挥之不去,如入梦境。
(2)我还发现,这种阅读的荒诞感只所以产生,首先是因为小说中的场景切换,打破了所有的规矩,比如因果逻辑,时间与空间,人物的身份。正因为如此,我们越努力跟作者的思路,就越感觉吃力。
(3) 但奇怪的是,虽然故事中的场景切换非常随意,但作者对每一场景的描述,却又具体又细致,又生动又真实。引出了我们“似曾相识”的强烈感受。我们甚至觉得自己就是故事里面的人物,或者里面的场景我们曾遭遇过。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难道在梦中吗?于是,荒诞感就产生了。
(4)这个荒诞感带给我们一个巨大张力,即真实感与虚假感,同时存在。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注意,这是一个关于真相的追问。
(5)为了从“荒诞感”里脱离出来,我可以说服自己,把整个阅读经历当作无聊的娱乐,都是胡闹瞎掰而已。可是,我平时的生活已经够忙了,干吗要读这样即无聊又没有娱乐(甚至很累)的书呢?
(6)当然,我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我的阅读经历。我发现,虽然场景之间的切换是虚构的,但作者对每个场景和场景里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如此生动和真实,以至于我的许多相似的“感受”,居然被激活了,并因此带出来我活跃的“联想”,和一些以前从来都不存在的“问题”。
(7)这时候我才突然发现,阅读整本书的意义,不是因为在人物和情节背后,还存在什么“意义”,或有什么可以指导我们生活的“道理”。没有了,那里什么也没有。因此,就追问“背后的意义”而言,这本书可以说毫无意义。这本书只所以伟大,只是因为,它居然激活了我的许多相似的“感受”和“联想”,和一系列全新的“问题”。
(8)这里的“激活”的意思是,我的那些“感受”、“联想”和“问题”,原本都已经死光光了。
(9)好吧。激活了。太好了。可是,请问,激活了原本已经死了的“感受”、“联想”和“问题”,又有什么意义呢?
(摄于2019年3月7日凌晨衡山路。那天,我早起赶动车去常州见朋友。)